吳禹華
[摘要]在新聞校對過程中要做到耐心、細心和用心,耐心是做好新聞校對的前提;細心是做好新聞校對的基礎;有心是做好新聞校對的保障。
[關鍵詞]新聞校對 耐心 細心 用心
通常在人們眼里,校對僅是改改標點符號、糾糾錯別字,是一份省力而又簡單的工作。其實不然。
筆者從事校對工作十多年,深知質量之于報紙是生命,而校對則為報紙版面付印前的最后一道關口,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校對工作是編輯工作的延續和完善,對編輯的一些遺漏,作最后的改正和把關。所以作為新聞校對不僅要在文字上仔細把關,也要在政策上嚴格把關和知識上認真把關,并非糾糾錯別字、改改標點符號那么簡單。
新聞校對一般都在晚上進行,校對人員上夜班是常態。記者把下午或晚上發生的新聞寫成稿,編輯收到稿件,立即編排,電腦房出樣后,校對人員緊跟著開校。一環一環,環環扣緊。校對時間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求得最大的效率,就要求校對人員具有較高的校對素養。校對人員猶如辛勤的園丁,每天守著版面;猶如勤勞的啄木鳥,每天“啄”出好多病詞病句。校對工作是“安分守己”的工作,伴隨它的是耐心、細心和有心。
一、耐心是做好新聞校對的前提
所謂耐心,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要在排除內外部一切干擾的情況下,真正進入到校對的境界中去。要想進入耐心境界,必須要有心無旁騖,一心只為校對的精神,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摒棄喧囂。
1、提振精神,以學習的態度工作
大量的新聞校對是在晚上進行的,這本就是人興奮度低靡的時段,再加上面對的是大量枯燥的文字,這就加大校對人員的勞累程度。為了工作需要,校對人員要利用中午時間休息好,養精蓄銳,使自己在校對時有充沛的精力,增強發現錯誤的敏感度。
振奮精神的同時,面對每一篇校對稿,要以學習的態度去對待。在校對過程中,可以了解當前的經濟社會動態,知道黨和政府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很重視民生工程;最先知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也知道我們當地農業上、工業上有些什么優勢等等。這些都開闊了視野,豐富了閱歷。當校對人員樂在其中時,也就不覺得新聞校對是苦差事。
2、克服急躁情緒,堅持一絲不茍
新聞版面往往在晚上集中“出爐”,常使想早點結束工作的校對人員措手不及,內心不由地煩躁起來。這時校對人員就要調整心態,因為校對版面必須逐字逐句,急不得。曾經校對一篇言論文字《創名牌要贏真口碑》,其中有一成語“妄自菲薄”,作者誤為“枉自菲薄”,筆者校對時雖隱隱覺得有問題,但因急于求成,未加細究,好在值班副總編輯在簽發時及時改正了。這些教訓告訴我們,新聞校對時必須凝神靜心,一絲不茍,來不得半點馬虎。
二、細心是做好新聞校對的基礎
有了耐心,在新聞校對過程中還要細心?!奥こ黾毣?,欲速則不達”,這是新聞校對的寫照。
1、注重細節,嚴謹仔細
我國語言豐富,漢語言博大精深,一點一畫的不同,字詞含義就大不相同。我們在校對時,就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形似字、同音字以及異體字的辨別。如脈搏與脈博、宣泄與渲泄、拼搏與拚搏、綻放與淀放等等,類似的很多,容易混淆,校對時一定要認真細致。遇到拿捏不定的,一定要通過各類工具書尋找到用詞依據,不放過一絲疑惑。海門農村有很多比較小的溝,俗稱“民溝”。可有很多人憑想象常寫成“泯溝”,很明顯“泯”用在此不適合,它的本意是消滅、喪失的意思。字典也有現成的“明溝”詞解,它的本意是露天的排水溝,所以與農村里蓄水的溝也相背。后請教一位老先生,那先生說古有官河,民有宅溝,應為民溝比較合適。我們覺得有理,民溝的說法一直沿用著。我們要追求準確、完美、規范,不放過任何一細微之處,養成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
2、不能抓大放小,要有頭有尾
一個版面除了大塊文章外,還由報眉、欄花、中縫、圖片及圖片說明等組成。我們一般在校對版面時,往往首當其沖校正文,而邊角的小欄花等有時會疏忽。因而,曾經報眉上日期、版名都產生過錯誤。所以我們在認真校對好正文后,一定不能漏校版面上剩下的,固有的欄目、報眉等內容。當校對人員校完一個版面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再仔細掃描一篇,確認所有內容、每一個字、每一幅圖或插畫都已認真看過,以防漏校。形成有頭有尾的校對習慣,只有這樣差錯才有可能降到最低。
三、有心是做好新聞校對的保障
校對需要耐心、細心,平時要時時做到有心,帶著疑問看每一文、每一句、每一詞、每一字;每天做好校對心得,不斷總結;加強學習,努力增強校對能力。
1、記好工作日志
每天將自己所校版面情況記錄下來,糾出的主要是哪方面的錯誤,是基本字詞、語法等的錯誤,還是事實表述有出入等。如果是字詞、標點符號、語法方面的錯,時間長了,會發現錯得多的是哪些,哪個編輯不易發現這些錯,歸納后,提醒編輯編版時注意一點,這樣就杜絕了差錯的源頭。如果有事實差錯或事實表述不清,要第一時間詢問,弄清原因,及時改正,這種差錯造成的影響比較大。比如有篇調查文章寫到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內容,作者僅寫“10米以上的純電動客車補貼30萬元/輛;……”筆者乍一看真是莫名其妙,不知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后經過查看資料,詢問作者,才知是按車的長度補貼的。于是筆者改為“車長10米以上的純電動客車補貼30萬元/輛;……”這樣讀者一看就會明白補貼標準了。
2、善于質疑
在校對時,要時時帶著疑問,對新聞事件本身及內容、細節提出疑問,多問幾個為什么?當有看不懂或遇到不解的新聞內容時,一定要弄清楚,準確修改。有篇題為《“警消合一”模式破解農村消防難題》的報道講到全市所有鎮鄉配備防消兩用車,筆者仔細斟酌,不知防消兩用車的“防消”是何意,后經詢問記者,竟然他自己憑感覺如此稱謂的。再經過記者詢問相關部門,原來“防消兩用車”應為“警消兩用車”。如果馬馬虎虎不及時追詢的話,會使讀者產生錯誤的認識。
3、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提高文化修養
從事新聞校對,要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論和政策法律知識,對當前國際國內以及本地新近發生的事和關注的熱點要有所了解或知悉,在文學素養方面也要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校對人員要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積累,時時注重學習。經常學習校對規范知識,注意數字的運用以及準確應用標點符號。增加閱讀量,每天讀一點文學書籍,增加文學涵養。
工作中虛心向同事們學習,互相討教工作的經驗教訓,增加閱歷,減少事實上的差錯。針對老同志對本地或某一領域比較熟悉,經常請教可避免常識性錯誤,不致造成笑話。遇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積極與記者、編輯溝通,從中或是糾正了錯誤,或是學到了一些新內容新知識,比如一些陌生專業技術名稱,通過溝通加以認識了。在校對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吃不準的字詞,或用詞不貼切情況,此時必須要翻字典,經再三確認再修改,如此才能保證字詞的準確性,不能憑感覺判斷,有時感覺也會發生差錯,特別是錯的看多了,錯的也會以為是對的了??沼鄷r間廣攬書籍報刊,積累各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增強辨識能力???/p>
(作者單位: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海門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