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華
近年來,尤其是自2013年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以來,中國在對外交往中表現得更加自信和積極進取,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表現得更加堅定。對此,一些東南亞國家感到不適和困惑。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對中國和東盟雙方都是一個新課題、新挑戰。
當前東南亞地區的基本形勢
總體而言,東南亞地區正處在權力轉移階段。東南亞地區原有的權力結構是由美國主導的單極結構,現在由于中國的崛起,權力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把當前這個階段概括為新舊權力結構交替的時期。這是當前東南亞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國際關系的總體特點。
所謂過渡時期或曰新舊權力結構交替時期,就是一切還不確定,一切還在變化中,一切都還在摸索的過程中。新舊秩序的過渡時期,也是各國相互學習的階段。該地區各國都在學習如何適應一個新的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如何與正在崛起的中國打交道;而中國也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大國,做一個負責任的、讓鄰國放心和可信賴的大國。
根據歷史經驗,新舊秩序過渡期是最不穩定的時期,崛起國與守成國常常會發生戰爭,并通過戰爭來徹底打破舊的秩序和確立新的秩序。然而,當前的中國周邊和東亞地區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東亞地區權力轉移的兩個大國——中國和美國的關系總體上保持著和平穩定,兩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相互依賴。中美兩個大國在東南亞的存在與利益是可以協調的,可以共存共榮的。一個和平、穩定與繁榮的東南亞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當前,中美兩國仍然缺乏戰略互信,其原因是美國擔心中國在成長為世界大國的過程中會逐步取代美國的位置,最后把美國完全排擠出東南亞乃至整個東亞地區;中國則擔心美國在中國周邊和東亞推行針對中國的遏制戰略,形成包圍圈,圍堵中國。因此,中美關系未來發展的重點,應該是加強接觸,增進相互理解,減少猜疑和誤判。
東南亞是一個極具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地區,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由于國內利益訴求不同,東南亞各國奉行的對外政策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以南海問題為例,只是相關國家會比較關注,而那些與此無關的國家并不熱心這個問題,后者更關注如何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趕搭中國經濟發展快車。一些不懷好意的西方國家,拿南海問題說事,想把水搞混,挑撥中國與東盟關系,它們則從中謀利。對此,中國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中國—東南亞關系
出了什么問題?
當前,中國—東南亞關系的總體特點是:在經濟上中國和東南亞之間已經發展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出現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但在安全方面,彼此的不信任和猜疑有所加劇。當前,整個東南亞和東亞地區國家關系出現了一個紛繁復雜和多變的狀況。在最近兩年多的時間里,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突然出現許多波折,尤其是由于南海爭端,中國與幾個東盟成員國如菲律賓和越南的關系一度出現緊張態勢,一些人甚至產生悲觀的情緒,認為中國—東盟關系一下子跌入了谷底。盡管如此,中國—東盟關系發展到今天,總體而言是順利的,基本態勢仍然沒有改變,雙方都不愿意看到局勢的緊張,雙方都有改善和提升合作關系的愿望。
事實上,無論承認與否,中美兩個大國在東南亞的存在與影響力,是維系該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排斥任何一方實際上都不可能。因此,在今后東亞合作中,美國不應急于想排斥中國,中國也要正視美國在東南亞和東亞的存在與影響。現實和可行的做法是中美兩國在全球和地區內謀求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相互獲益。
當前,造成中國與東南亞和周邊國家關系緊張的原因很多,除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外,中國—東南亞關系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概括而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方面的因素。作為一個正在逐步崛起和走向世界的國家,中國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追求和維護表現得更加堅定和自信。而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與中國存在海洋主權和權益爭端的東南亞國家則對中國的這種外交政策取向產生了擔憂。二是東南亞方面的因素。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從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得到了許多實惠,它們趕搭中國經濟快車,有力地促進了各國和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但與此同時這些鄰國也存在擔憂,那就是快速崛起的、國防實力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正在對它們的安全構成“威脅”。因此,部分東南亞國家試圖將域外力量引入該地區,以平衡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顯然,東南亞國家追求“以力量平衡力量”的外交戰略也引發了中國的擔憂。而域外力量的介入則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進一步復雜化了。
中國應如何處理與
東南亞的關系?
正在成長為世界大國的中國需要重新定位東南亞。換句話說就是,東南亞在中國今后的對外政策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在古代,東南亞曾經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朝貢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個體系中,中國是處于核心的領導國家,東南亞則是朝貢國家。一些西方學者根據這一歷史,臆造出一個現代版本的朝貢體系,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東南亞國家將會重蹈古代的覆轍,淪為中國的“附庸”。這是一種挑撥離間,試圖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制造隔閡和矛盾,以達到其目的的行為。在開放和全球化條件下的現代國際體系中,不可能再重新出現一個現代版本的東亞朝貢體系,中國不愿意,東南亞國家也不樂意,國際環境也不存在這種條件。
新時期,中國處理與東南亞關系的總目標是與東盟一起,打造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對外政策包括對東南亞地區政策的總目標是營造一個和平的、有利于改革開放的外部環境。當前,中國正在由地區性大國逐步向世界性大國邁進,在此背景下,營造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仍然是中國對東南亞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目標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國正在加速成長為一個嶄新的國家,一個新的世界大國正在東南亞旁邊崛起。與此相適應,中國的東南亞政策也需要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變化。當前,中國對東南亞政策的總目標是:繼續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實現區域一體化,在最大限度地實現中國國家利益的同時,努力促進東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與東南亞國家一起著力打造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具體而言,中國處理與東南亞關系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保護在該地區生活和工作的中國海外公民及其財產。據估計,目前在東南亞工作和生活的中國公民已經達到300萬人之多(不包括已經加入當地國籍成為當地公民的那部分華人)。今后,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加緊實施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后續效應的擴大,中國在該地區的投資會不斷增加,在該地區的中國海外公民及其財產也會繼續增加。如何保護海外公民及其財產的安全是中國對外政策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二是增強中國在該地區的存在與影響力。雖然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歷史悠久,又有大約三千多萬華裔生活在這個地區,[1]但是,新中國真正開始經營東南亞地區,也只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是從冷戰后,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中國才開始真正成為該地區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力量。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中國在該地區的存在與影響力仍然是比較弱的,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我們不能過分地夸大中國在該地區的存在與影響力,尤其是在軟實力方面,中國與美日相比還有相當距離。
三是維護中國領土和領海的完整與統一。這是今后中國東南亞政策面對的一個最大的難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已經成功解決了所有的陸地邊界的劃分,與越南成功地完成了北部灣的劃界。但是,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仍然存在海洋爭端,這些爭端不僅對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構成了挑戰,而且也成為了深化發展與東南亞關系的嚴重障礙。
四是與其他大國一道,共同促進該地區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地區秩序。長期以來,東南亞一直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地區,東南亞各國政府和東盟也長期推行開放的地區主義,即歡迎各大國在該地區的存在,并且利用各大國在該地區的存在,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中國、美國、日本、歐盟和印度在該地區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在爭相擴大自己的存在與影響。如何做到和平共處、利益共享,是中國的東南亞政策不能不面對的一個難題。
五是加快區域一體化,實現中國與東南亞的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在這方面,中國給世界各大國樹立了一個榜樣,率先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緊隨中國之后,日本、美國、印度和韓國紛紛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區協議。自由貿易區僅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初級階段。如何將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引向深入、持久,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提升與東南亞關系的重要內容。
在權力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處理與東南亞的關系既要明確目標,也要探索實現其外交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新時期,構建中國—東盟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構建新型的大國關系。這里說的新型大國關系,主要是指中美關系。只要中美關系處理好,?東亞地區的諸多問題便能夠迎刃而解。如果中美關系出了問題,或者出現緊張對峙,東盟就會走向分裂,東盟國家會被迫選邊站。因此,可以說,一個和平、穩定的中美關系是東南亞的福音,是東南亞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基本保證。
第二,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和維護南海地區穩定兩者并重。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斗爭必須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基本方針,既要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又要維護南海地區的穩定。在前一階段,?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斗爭,在維護國家利益,彰顯中國在南海的存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現階段,在南海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維護穩定。在國際場合,則要隨時保持警惕,要爭取在南海問題上更多的話語權。
第三,正確處理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利益分配問題。在國際合作過程中,會產生絕對獲益和相對獲益的問題,絕對獲益是指各方都能夠從合作中得到好處,相對獲益是指各方從合作中得到的好處是不同的,是有差別的。一般而言,經濟實力較弱的小國會比較關注相對獲益。因此,在與東盟的合作過程中,一定要考慮這個問題。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要更多地照顧小國和弱國的利益。
第四,與東南亞國家攜手共同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南亞沿海國家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宏偉構想,這個構想與東南亞各國的利益是完全吻合的。最近,印尼新總統佐科也提出要把印尼建設成為海上強國。佐科在就職典禮上說:“我們必須非常努力地使印尼恢復成為海洋國家。海灣、海峽、海洋是我們未來的文明,我們背棄了海洋、海峽與海灣太久了。現在是我們回到海洋強國的時候!在海上取得輝煌是我們祖先提出的口號,如今即將再次回響。”[2]當前,東南亞國家對海洋的關注度有所上升,這為中國與東盟加強在海洋領域的合作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第五,更多、更加有效地促進人民之間的交往。中國—東盟關系發展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強力推動,而雙方民間的交往仍然不足,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各國政府應該從文化交流、留學生、青少年、非政府組織等方面著手,將中國—東盟人民之間的交往提升到新的水平。
第六,循序漸進,從雙方關切的利益著手。首先從深化經濟合作著手,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繼而推動組建經濟共同體,然后再一步步地往社會與文化共同體及政治與安全共同體的方向邁進。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民族國家之間關系的實質,仍然是國家利益。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實質,就是享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國家利益,在此基礎上追求全人類共同的理想與目標。打造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是在國家與國家的合作中,徹底摒棄零和博弈的思維,確立新的國家合作觀和義利觀,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作者系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凱)
[1]?關于東南亞的華僑華人,研究學者習慣上把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叫作華裔或華族,英文為Ethnic?Chinese,以區別于以前傳統的英文叫法Overseas??Chinese。關于東南亞華僑華人人口數量,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事實上,除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外,其余國家都沒有把華人單獨作為一個民族進行人口統計。因此,目前見諸于文字的各種說法,其實都是估計數。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世界上約有6000萬華僑華人,其中約70%居住在東南亞地區。
[2]轉引自(新加坡)廖建裕:《佐科的海洋強國夢》,載《聯合早報》,2014年1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