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鈞,如驚蟄時節春雷乍響。“在法治之下”的“下”字,道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真諦。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所作重要講話中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要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
“下”字,可以說是對黨群關系定位的歷史回響。1941年,毛澤東在《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強調:“共產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
“在法治之下”,是法治應有之義、必然要求;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在法治之下”,就是要求領導干部在黨的領導之下,在人民意愿之下,在人民群眾之中,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黨的宗旨具體體現,從而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本質特征。
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與“法治之下”要求結合在一起,抓住了科學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牛鼻子”。
領導干部帶頭做到“在法治之下”,才能切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確,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徹底根除幾千年封建文化影響需要一個歷史過程,“國民劣根性”短期內難以消失殆盡,一邊罵特權一邊向往特權的人,也不能說為數不多。但是,正如毛澤東在延安時所說的:“老百姓可以罵我們,我們卻不能罵他們,因為他們是主人。”我國從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東方國家,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鍵在于黨員領導干部先鋒模范、黨的“兩個先鋒隊”作用發揮。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而人民正是從切身獲得感或損傷感中來認識評判法治的。因此,領導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在法治下活動,就會影響全民族,人民法治素養也能夠不通過“卡夫丁峽谷”達到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從而加快全面依法治國步伐,使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
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做到“在法治之下”是全面從嚴治黨基礎,也賦予其時代內涵。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道德底線、后盾,是大多數公民可做到的低度行為標準,而有些行為即便沒有越過法律邊界,也會踩穿道德底線。如果連道德底線都不能堅守,連公民行為標準都達不到,就根本談不上黨性修養、領導干部標準、政治規矩。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做到“在法治之下”,有利于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其中的制度建設,有利于黨更規范、科學、有效地領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帶頭做到“在法治之下”,重在知行合一。而無“行”則無真“知”。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有調查顯示,落馬貪官懺悔詞的“最愛”是“都怨我不懂法、不學法,才落到今天的地步”。這話連標點符號都讓人難以相信。權力跳到法治之上稱王稱霸,跑到法治之外“咻咻狺狺”,無非為了是損人、損國利己,破壞公平正義。損人利己、欺負人的事不能干,恐怕三歲小兒也知。
知法犯法之“知”,不是真“知”,落馬貪官恐怕最終也會明白:“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其實真的“不懂法”!至少不懂法治發展性必然性。“肉痛”瞬間得真“知”。
沒有“鐵帽子王”,在法治之上、之外“混”,早晚要還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新常態已明示世人。一旦權力在法治之上、之外“任性”、喪失人性,就以雷霆萬鈞之勢施鐵腕、出重拳懲治,就會成為生動的法治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人大處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第一線,重在“行”,解決法治不彰問題。要在黨的領導下敢于樂于擔當,把千千萬萬、浩浩蕩蕩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調動起來,依法設定、規范、制約、監督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尤其要注重完善好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監督的制度,防止“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自覺為加強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想讓人點贊,就要經得起檢驗。人大也是如此,想讓代表和選民點贊,就要切實履行法定職責。需注意的是,如果法定權力“該出手時”卻“裝睡”,也不能被視作“在法治之內”。
請在“法治之下”,走好,且行且珍惜! (山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