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鋼
2014年5月,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睂ι虾=ㄔO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及其具體發展目標都給出了明確的指示。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最近也指出,上海要按照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要堅持在改革開放上先行先試,為全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要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意識,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以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加強國防,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國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基本目標。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領頭羊,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認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研發創新中心,首先應該確立明確的目標和規劃。
目前國內外關于創新城市的研究不少,其參照指標體系也不少,其中具體指標也不少。上海2006年發布的《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曾經提出的上海發展指標是:
“階段目標(2010年):知識競爭力加速提升,知識社會基礎夯實。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完善,知識競爭力居全國前列,全社會R&D經費支出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8%以上(其中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的比重達到65%以上),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達45人年/萬人,公眾科技素養達標率超過10%,國際科技論文年收錄數量達25000篇,百萬人年專利授權數量達1500件(其中百萬人年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達200件),知識密集產業的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科技創新成果為上海世博會提供技術支撐,上海成為國家重要的知識生產中心、知識服務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在夯實創新型國家建設基礎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p>
“2020年的戰略目標是:知識競爭力充分提升,知識社會形態初現。區域創新體系高效運轉,知識競爭力名列亞洲前列并進入世界先進地區第二集團,成為亞太地區的研發中心之一。若干科技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涌現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全社會研究開發(R&D)經費支出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5%以上(其中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的比重達到70%左右),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達60人年/萬人,公眾科技素養達標率超過15%,國際科技論文年收錄數量達40000篇,百萬人年專利授權數量達3000件(其中百萬人年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達450件),知識密集產業的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
如果我們比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國家科技發展目標的表述:“經過15年的努力,在我國科學技術的若干重要方面實現以下目標:一是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二是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四是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的技術能力。六是國防科技基本滿足現代武器裝備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在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形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p>
“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比較兩者的發展目標,筆者認為上海的綱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上海的目標不夠具體
從某個角度看,上海的指標似乎更為具體,更易于檢驗;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上海的數據指標的實際意義有待論證。因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并不等于完成這些數字指標,達到數字指標并不等于建成科技創新中心。
如果不能在基礎研究的一個或幾個重要的科學研究領域有所突破,并形成新的產業,那么數字指標再高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不是在先進技術的創新上有所突破,全社會研究開發(R&D)經費支出比重再高,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再高,公眾科技素養達標率的百分比再高,國際科技論文年收錄數量再多,百萬人年專利授權數量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這一點上我們是有教訓的,代表一個國家研發水平的專利授權數,我們國家已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但是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我國的專利大多集中在外觀設計專利上。如果沒有了質量,僅僅數字有時是說明不了問題的。
再比較美國的科研發展目標。美國克林頓政府在1994年發布的政策性文件《科技與國家利益》中首先提出的美國科技發展目標是:“保持在所有科學知識前沿的領先地位;增進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之間的聯系;鼓勵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合作,和物力、人力和財力的有效利用;培養21世紀的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高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和技術素養?!辈]有任何的數字,但是目標仍然是清晰的、具體的,可操作的。
上述這些對上海的科技發展目標的制定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們認為,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真正意義和目的,應建立在切實解決本地區和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難題,能夠引領長三角地區和全國的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能夠創建具有較大市場商業價值的新興產業,能夠在重大技術創新上對趕上或超過先進國家。極而言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上海哪怕只有一百個科研人員,只發表一百篇研究論文,照樣可以說已經建成了科技創新的中心。
(2)原有的規劃立足點偏低
《上海市科學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雖然已經提出了使“上海成為國家重要的知識生產中心、知識服務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在夯實創新型國家建設基礎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設想,但是因為上海當時還沒有明確的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因此上海當時規劃提出的建設“健康上?!?、“生態上?!?、“精品上?!焙汀皵底稚虾!钡慕ㄔO發展目標,還是立足于上海的建設。在新形勢下,上海應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突破地域的局限,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國際科技創新為參照,以帶動長三角和全國科技創新的發展為己任,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為目的,進一步完善和修訂上海的科技發展規劃。
為此,筆者建議:
由上海市政府(發改委和科委)牽頭,組織研究科技創新在上海未來城市發展中的作用、科技推動上海發展的遠期目標,根據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對原有的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進行重新梳理和調整,明確對接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將上海未來的建設目標具體化,使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和最終達成的目標有一個具體的、明確的表述:不僅有數值化的指標,更有切實具體的內容,包括擬在哪些科學研究或技術創新領域準備有重點的突破,形成什么樣的科技發展結構,科技創新中心建成之時上海將成為怎樣的一個城市,科技創新的發展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即上??萍及l展的大致圖景,重新予以發布。
只有有了發展的總體目標,上海的科學技術研究的布局,企業發展的重點,才會有明確的目標,才有利于將來的具體工作。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