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婷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擴大參審范圍,完善隨機抽選方式,提高人民陪審制度公信度”,人民陪審員制度作為推進司法體系改革重要環節,其意義和現狀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日前,一些法律界人士和專家學者指出,盡管目前全國許多法院提前完成了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但人民陪審員作用和地位并沒有從根本上完全得以體現。
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我國由來已久,其在維護司法權威,調解司法矛盾,提高審判透明度,保障司法公平正義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有目共睹,但仍存在“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主觀上,作為參與主體的人民陪審員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有些人經單位“推薦”和“安排”擔任人民陪審員,對陪審工作缺乏足夠的主觀意愿,造成積極性欠缺;一些陪審員在權衡本職工作和陪審工作的關系時更多傾向于本職工作,導致參與度不高。客觀上,作為保障的陪審員制度實施中有時流于形式。一些人民陪審員往往不能事先了解案件情況,也很少參與訴訟行為,在庭審中只是充當合議庭組成人員,“擺樣子、充門面”成為仍未消除的現象。
筆者認為,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首先必須從源頭上抓好選任環節。
完善配套制度,消除“依據不明”現象。人民陪審員制度雖在我國現行的法院組織法和“三大訴訟法”中均有規定,但缺少具體可操作配套制度。尤其在對陪審員資格條件、選舉程序、任職考核等方面,不是彈性過大,就是過于呆板。因此要完善和細化人民陪審員選任制度,使其更合理、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為選任科學化奠定制度基礎。比如,適當放寬對人民陪審員學歷的限制,把一部分雖然學歷不高,但了解法律法規,熟悉社情民意的基層工作者吸納到陪審員隊伍中來,充分發揮他們“接地氣”的優勢;再如,適當縮短陪審員任期年限,杜絕“陪審專業戶”現象,確保陪審員隊伍應有的流動性;又如,對人民陪審員“人才庫”作出具體規定,為建立陪審員隨機抽取制度提供法律依據,并明確選任過程中需要向社會公布的信息范圍,使選任過程真正實現公開、透明。
發揮人大作用,改變“主體不當”局面。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對司法程序公平公正的一種監督,可目前地方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容易出現基本由法院主導、人大任命“走程序”的現象,這顯然不合理。筆者認為,一是要發揮人大在人民陪審員選拔過程中的作用。應逐步構建由人大和法院共同組成的選任主體,由人大提前介入陪審員的征集、審核、選拔工作,避免“只選聽話的,不選說話的”,防止過多的“單位攤派”、“組織安排”。二是發揮人大在優化陪審員組成結構中作用。改變目前人民陪審員隊伍“精英化”的現狀,按照一定比例要求,廣泛吸納社會各領域人員,使其具有更廣泛社會代表性,使更多有良知、有資質、有熱情的民眾參與到民主法治建設中來。三是發揮人大在陪審員隊伍建設和培養方面作用。人大應配合法院,完善人民陪審員專業培訓制度,探索多種培訓模式,注重實用性、針對性和技能型,幫助陪審員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和履職水平。
強化考核機制,走出“監督不力”困境。目前,陪審員的考核大多由法院主導進行,易導致本應該對法院工作建言獻策的陪審員“看法官眼色”、“有話不敢說”、“腰桿挺不直”的現狀。要強化陪審員考核機制:一是要強化陪審員考核組織機制。有必要建立以人大為主、法院為輔對陪審員進行考核的機制,制定具體可行措施,保障人民陪審員正確履行職責,及時遏制可能出現的消極履職、違規泄密、徇私枉法等現象。二是要強化人民陪審員考核公開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制度,定期將人民陪審員履職考核結果在媒體上進行公開,并對履職比較好的陪審員加強宣傳。三是要強化人民陪審員任職期間淘汰機制。要建立健全人民陪審員任期內淘汰機制,把一部分不能勝任陪審員工作的人員及時剔除出列,更大程度上保障審判工作的公正廉潔和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