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武迪
“今天,巴黎是世界之都!”1月11日,四十余國政要及法國370萬民眾上街,以法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團結大游行回應恐怖襲擊。《查理周刊》?編輯們沒想到,這本發行量不過3萬冊的雜志會因一場奪去他們生命的恐襲而名聲大噪。
法國雜志《查理周刊》總部7日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北京時間10日凌晨,巴黎警方幾乎同時強攻兩處劫持事件現場,擊斃包括兩兄弟在內的全部3名劫匪,救出數名人質,至少4名人質遇害。在這場襲擊中,包括47歲的主編斯特凡納·沙博尼耶在內的12人遇害身亡。

當“我是查理”的聲援牌被一次次舉起時,也有人喊出“ 我不是查理” , 比如《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應該向不同信念和宗教的人們表現出尊重,試圖用聆聽來打開對話,而不是用侮辱。”
《查理周刊》于1970年在爭議中誕生,當時,一份名叫《切腹》的出版物因諷刺夏爾·戴高樂遭受強烈批評,后來倒閉。這家出版機構的員工創立了《查理周刊》,名字取自它轉載的美國漫畫“查理·布朗”。
嚴格說來,《查理周刊》有些漫畫的格調并不高。
2012年,沙博尼耶不顧法國政府的建議,刊登了一系列粗俗的漫畫。在漫畫中,穆罕默德赤身裸體,擺著有性含義的姿勢。而對先知的描繪,哪怕是以虔誠的方式,在伊斯蘭教法中都是被禁止的。這幅畫的出品背景是2012年美國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引發伊斯蘭國家抗議。在7日事件中遇害的警察,正是在發生了這些事情之后,被派去保護該報所處的公共場所。
2011年,沙博尼耶領導出版了一期諷刺性的專刊,宣稱該刊由先知穆罕默德擔任客座編輯。此事導致該報的辦公地點遭遇燃燒彈攻擊。
回顧《查理周刊》的歷史,你會發現這是一部持續長達45年的“挑釁史”。奧朗德、薩科齊、默克爾、羅姆尼、羅馬教皇,甚至遠在平壤的金正恩——從各國最高領導人到耶穌,都沒有逃過他們的嘲笑。也正是因此,他們多次遭到極端人士的襲擊。
沙博尼耶多次因此受到死亡威脅,并長期生活在警方保護中。他對那些“爭議漫畫”不以為然,聲稱自己生活在法國法律保護之下,享有其賦予的報道自由。“《查理周刊》拒絕逃避責任。即便條件并沒有70年代那樣寬松了,我們仍然會繼續嘲笑基督教牧師、猶太教拉比以及伊斯蘭教的伊瑪目……”
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他曾表達對死亡威脅的不屑。“我沒孩子沒老婆,沒車沒信用卡,這聽起來有點像大話,但我寧愿站著死也不跪著活。”
“漫畫家因為發表漫畫而遭到殺害,這是我們18世紀以來都不曾見過的,”《紐約客》雜志的美術編輯弗朗索瓦茲·穆利說。穆利生于法國,是閱讀著《查理周刊》長大的。“在我的記憶中,他們很喜歡制造麻煩。但與他們的實際影響力相比,這種報復過于嚴重了。”
雖然《查理周刊》遭恐怖襲擊,但襲擊不會影響出版計劃。在恐襲中幸存的編輯帕特里克·佩盧接受法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幸免于難的編輯們將很快碰面,商討新一期雜志出版事宜,“這非常艱難,我們都極其痛苦,充滿恐懼。但無論如何,我們要證明愚蠢不會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