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

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讓我們意識到科學也可以是好玩的,而在有趣的科普背后,是為國人科學精神補課,是改善國人與知識的關系的努力,是對愚昧這一千年頑癥的醫治,生物學博士姬十三在中國科普領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對談及三年前自己在網上盛傳的征婚啟事興趣寡淡,“太久遠了”。包括談及果殼網的前身——科學松鼠會,同樣是“太久遠了”。在他看來,科學松鼠會是一個科學寫作者的俱樂部,著眼點小一些,可以幫助科學寫作者成長,而果殼網是一家商業公司,有風投介入,有需要去解決的商業與社會問題。
這個三十歲左右才走出校門的神經生物學博士,畢業后選擇做一名科學專欄的自由撰稿人,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去講解枯燥的科學。后來為了尋找到同路人,他希望建立一個將科學寫作者聯系起來的論壇,這就是后來的科學松鼠會。但在科學松鼠會做大后,他發現NGO適合做一些傳統公益,而商業則適合做一些大的事情。就這樣,果殼網應運而生。
最初拿到錢做果殼網,姬十三說,“有點兒被VC推著往前走的意思”。初期果殼的屬性就是一個傳播科學的媒體與社區,姬十三將科學劃出生物、化學、天文、醫療等多個細分領域,核心用戶有著鮮明的價值觀:譬如大部分人反中醫,大部分人支持轉基因,認為PX無毒或低毒的比例也要比全網高得多;對知識好奇或者在生活當中推崇理性思維。
很多年,姬十三都在想科學傳播的本質是什么,直到有一天他得出答案:本質就是把先進的生活方式帶給一部分人。作為一家商業公司,他這樣重新定位果殼:“一直試圖在知識領域里面去發現商業機會,并把遠景定位在改善人與知識的關系上。”
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姬十三見證了近五年中國科學傳播的狀況。他有他的樂觀:無論媒體、政府還是民眾都在顯著提高。但他同樣有不樂觀之處:在中國做科學傳播本身能不能賺錢、能不能成為一個商業模式,他覺得目前來講答案是還不行。
在姬十三看來,果殼之所以一開始就得到vc青睞,在于他們率先在中國占了“泛科學”“科普”這個坑,是這個品類里最好的品牌,所以即便沒有商業模式的狀況下,還是吸引到了風投。
那個時候,姬十三曾經非常矛盾地在公益與創業中作取舍,一方面單純做公益讓很多想法難以實現,一方面完全商業化又讓想法各種擰巴。他不斷找人去談如何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直到摯信資本提出保留科學松鼠作為公益機構的同時,讓姬十三另外組建團隊來創業。姬十三說摯信當時看中的可能更多的不是他、團隊或是產品,而是科學文化這樣一種趨勢,科學松鼠會無疑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已成體系的組織。2011年5月,果殼獲得來自摯信的300萬美元,完成A輪融資。
從2013年開始,果殼開始完成一個變化,從單純科學這一條線分化出科學與學習兩條線。2014年,這種轉型得到了商業層面的支持,對外宣布完成2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
科普在中國還沒有產業化的當下,姬十三使用的方法是拆散它,在拆的過程中尋找到清晰的模式。譬如當果殼垂直下分到在線教育,他們找到MOOC這個切入口。2013年,果殼網將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小組升級成為一個全力運作的子品牌MOOC學院。這個產品可以鏈接全球2000多門的MOOC課程,為中文用戶發現和獲取全球課程。目前,MOOC學院擁有80萬注冊用戶。但這種模式始終處于調整之中。姬十三說,“從大勢上講,教育與學習肯定都會轉移到線上來進行,這里邊有很大的機會,也有很大的風險。還沒有人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在自己的團隊中,姬十三覺得自己是一個擅長把事情從0做到3的人,喜歡工作前期的突破。在果殼網推出MOOC學院的時候,他為了體察當下大學生的學習狀況,會跑到清華大學和學生住一起,在宿舍和他們開“臥談會”,但到后面的細化管理階段,他就不太喜歡這件事了。
在姬十三的介紹中,未來的果殼會把更多精力放著學習這條主線上:“過去果殼網偏重傳播,它可以讓用戶接觸到科學領域的一些新知識,但這不過是一個五到十分鐘的瀏覽,建立的關系是非常淺層次的。而如果是學習一門課,可能會花費30到50小時,這個事情比單純知識傳播服務加深很多。服務時間的加長,從商業角度講,就意味著擁有更多機會去發掘它的商業價值,從商業變現上,它無疑多了一種可能性。
這個常言希望自己擁有“充滿變化的人生”的男人,而科普與創業,無疑使得這種愿望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