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琦


范致行覺得,詩歌是一種體驗,跟名流沒有關系。
它的產生有一個溫暖的理由,為追一個女孩為她讀詩;它的存在用一個溫暖的方式,每晚陪伴準備入睡的人;它的內核有溫暖的氣質,安慰冰冷的世道,安撫內心孤寒的人。有美,有溫度,讀首詩再睡覺,讓時代的晚上變得溫柔起來。
在文學是小眾、詩歌更小眾的年代,“讀首詩再睡覺”,卻讓詩歌在朋友圈悄悄復活。創建人范致行的初衷只是“追一個喜歡的姑娘,每天用這個平臺推送一首喜歡的詩給她”,然而姑娘沒追到,兩年來卻遇到了26萬志同道合的朋友。
創建公號的開端如詩歌一樣浪漫。2013年3月11日,“讀首詩再睡覺”誕生的第一天,一個站在滿是新綠的槐樹下,穿著紅色大衣,戴著圓頂小禮帽,令春日正午的明媚全都黯然失色的女孩給了范致行靈感。那是他第一次見到她。兩人曾在豆瓣上認識,網上聊聊過幾句,但最深入的交流僅限于“在她喜歡的一首奧登詩作后面貼了一個自己的譯本”。
吃飯,聊宗教和詩歌,看起來一切都剛剛好。與女孩告別獨自回去的路上,范致行想著應該要做點什么。不如每晚讀首喜歡的詩給她吧?!白约好刻彀l一個東西給她會很奇怪,但是公號就不太一樣,很多話都可以說了,只不過隱晦一點。”
當天晚上,他發出了“讀首詩再睡覺”的第一篇——丁尼生的《過沙洲》,將公眾號第一個發給了她,同時也邀請更多的人加入了進來?!跋胱屍渌艘猜牭侥锹曇簟?,他說,把心打開便是開心。
其時,范致行剛離開麻省理工《科技創業》雜志,入職一家做移動閱讀的IT公司,微信公眾平臺成為他正在研究的課題。做這個公號之前,范致行發現,不少微信公眾號仍像傳統媒體一樣,提供一個信息包給用戶,但他認為,新媒體應該是非常垂直的、精準的。“雜志、報紙,是打包的信息包,而在互聯網上,信息沒有必要包在一起,打碎了以后,各式各樣的人會更容易聚集在一起。所以‘讀睡’是典型的欄目化操作的一個平臺,就像雜志的一個欄目?!?/p>
欄目化的好處是可以有一個開放式的編輯部。從一個人做,到后臺邀請一些喜歡詩歌、寫作的朋友,大家加進一個微信群,開始組織“一件好玩的事”。“讀首詩再睡覺”有7個輪值“主編”,每人負責一到兩周的公號運作,主編自己薦詩,也會找特約主持選詩、寫推薦詞,并聯系朗讀者。此外,還有人負責發微博、管理豆瓣小站,如今幕后團隊有40多人,“大家就是純粹喜歡詩歌走到了一起?!?/p>
每晚十點向關注者推送一首詩,配有圖片和點評,回復還能聽到朗讀。范致行認為,這個公號不僅是新媒體,某種程度上也在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讀首詩再睡覺。在他的嘗試之后,形式相似的詩歌公號“為你讀詩”問世走紅,閱讀量動輒過萬,粉絲量近百萬?;ヂ摼W的碎片式閱讀似給詩歌帶來了新的黃金時代——從圈子化、精英化的創作和閱讀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沒有傳統媒體報選題的嚴格流程,選詩也是從心所欲。作為媒體人,范致行關注詩歌與現實的連接。昆明火車站暴恐案的第二天,他推送了法國詩人勒內·夏爾的 《愿它永生》:“致候痛苦,在我的國度聞所未聞?!鼻嗄曜g者孫仲旭抑郁棄世后,他推送了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我為美而死》:“夜晚如此相遇,情同手足/我們在屋中彼此傾訴。我為美而死,嫌理據不足/而黃泉下又有修補……”朋友圈轉載者眾。
與另一個詩歌大號“為你讀詩”請來央視主持人朗讀不同,“讀首詩再睡覺”的朗讀者里少有名流。范致行覺得,詩歌是一種體驗,跟名流沒有關系,“明星多粉絲就多,但為什么要追求那么多粉絲呢?詩歌本質上是失敗學的東西,用成功學的方式來操作會很違和。”
然而,在讀詩小眾的當下,一個關于詩歌的公眾號為什么能吸引這么多人關注?范致行有自己的答案:“絕大多數人的內心有需要拉近距離。對我來說,詩歌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