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fany


留意到左宗棠雞是因為美劇《生活大爆炸》。里面那位智商據說很高,情商又低得嚇人,而且非常固執的物理學家謝耳朵,每周的菜單都是固定的:周五吃中餐,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左宗棠雞。
這到底是道什么樣的菜?在美國,有5萬家中餐館提供這道菜,它是人們的外賣最愛,在中國大陸卻從來見不到。根據到處搜集到的信息,我大致猜測出它是一種有點辣,又有點酸甜的雞肉塊。但是它跟左宗棠有什么關系?
美國導演Ian Cheney也好奇,于是拍了一部紀錄片《尋找左宗棠》討論這個問題,2015年1月初在美國上映。他們探訪了左宗棠的湖南老家,發現這道菜和左將軍真的沒關系:左宗棠愛吃魚,對雞沒有特別喜好,酸甜口對于一個湖南人來說也不好接受。創造這道菜的人起此名,或許是要給美國食客一種異國風情,也可能是因為放了干紅辣椒,讓人想起左宗棠的老家湖南而已。
關于左宗棠雞的起源,較為公認的說法是大廚彭長貴在1950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訪臺時創作的。紅燒、清蒸、油淋太尋常,得做些新菜,彭大廚靈感忽至,將雞腿肉去骨,連皮切塊,以醬油、太白粉腌制,但不裹粉,下鍋油炸至“外干內嫩”。然后以蔥泥、姜泥、蒜泥、醬油、醋、干辣椒做成調味料,下雞肉拌炒。彭是湖南籍人士,1949年到了臺灣,一路做到了蔣介石的家廚,1973年到美國發展,也把左宗棠雞帶了過去。
但是1972年在紐約曼哈頓開張的中餐館Shun Lee Palace聲稱,他們才是最早在美國做左宗棠雞的。紀錄片說,1971年,這個餐館的創始人到臺北彭長貴的餐館里吃了一餐,深受啟發,回來新開發了好幾道菜,其中就包括左宗棠雞。不過Shun Lee餐館的大廚T.T. Wang做法和彭氏不同。他將雞肉裹粉,炸過后在棕色的醬汁里迅速翻過,而且醬汁中放了彭大廚一定接受不了的糖。酸、甜、辣就全蘸上了,還保留酥脆口感,最后還要擺一圈花椰菜。因為這道菜他們拿到了《紐約時報》五星好評。
總之,這道本意是湖南菜的左宗棠雞,好像混入了淮揚做法一般,四十年來,在美國越變越甜,勾芡過后閃著洋派中餐的經典反光,每家館子又微調出自己的味道。《尋找左宗棠》的制作人Jennifer 8. Lee說,左宗棠可是一個整天想把西方列強趕出中國的人,要是他知道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菜橫行美國,大概會“揚起眉毛吧”。
2根去骨雞腿(約400克。彭氏做法留皮)、2湯匙生抽、1個雞蛋、1湯匙白醋、1茶匙麻油、2茶匙白糖、適量生粉、干辣椒、姜、京蔥、蒜
雞腿肉切塊(邊長約兩三厘米),1湯匙生抽、姜末、打散的雞蛋腌制
混合剩下的生抽、醋、白糖、麻油,加入1湯匙水、2到3茶匙的生粉,攪勻備用
雞肉塊裹上一層粉,下鍋炸到金黃
干辣椒對切去籽,京蔥蔥白斜切成絲,另起底油把干辣椒、蔥白、姜末蒜末炒香,加入混合醬汁燒到微微粘稠
炸過的雞塊加入醬汁中迅速翻滾起鍋
慎用老抽,會把這鍋雞肉的顏色變得太黑沒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