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昌

導語:德國是歐洲商品價格的洼地,連精明的瑞士人也開車到德國加油購物
正文:
德國是歐洲商品價格的洼地,需要什么東西,盡可能到德國購買。那么,德國商品和中國比較,它們之間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汽車比中國便宜
對中國人而言,德國最知名的產品莫過于汽車了,不僅質量、性能好,而且安全可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國汽車售價比中國至少便宜兩倍,有些還能到三倍以上。十幾年前,筆者帶隊到歐洲考察,一位旅居德國的中國導游閑暇時向團員們展示他新買的豪華寶馬跑車,紅色,頂篷能升能降。據行家介紹,這款車在國內至少賣150萬元人民幣,但導游告訴我們,他只花了4.8萬歐元。
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工資雖然高,但并不存錢,所以能買個5萬歐元以上的汽車就是富人了。德國人也和中國人相同,都羨慕有錢人。我一個好朋友是企業培訓師,他兩個學生分別買了保時捷和法拉利跑車,我幾次去德國他都叫上這兩個學生過來,開車帶我去兜風。雖然對汽車價格有些好奇,但我對汽車沒有研究,所以也沒有準確記住車價,但可以肯定的是并沒有超過10萬歐元。
高檔跑車比中國便宜,中高檔的寶馬、奔馳、奧迪轎車也不過幾萬歐元而已。一般的大眾汽車、法國雪鐵龍、日式低檔車也不過幾千歐元,高檔點的也就上萬歐元。到了二手車市場,價格之低更令人吐血,幾千歐元的汽車比比皆是,而且還都是好車。中國人開個奔馳就不知道姓什么了,但奔馳在德國普通人就能買得起,甚至連出租車都是奔馳。在德國上學期間,廣告欄上居然有同學打出這樣的廣告:“二手車轉讓,五成新,100歐元。”剛開始以為他少寫了一個零,后來才發現,一兩百歐元轉讓的舊車多的是。
房價比中國便宜。
準確地說,德國房價比中國三線城市貴,比二線城市便宜。如果和中國的北上廣相比,德國人的房價就成鄉巴佬的房子了。以德國首都柏林為例:一套位于市中心區域的兩居室(50平米)的樓房報價7.3萬歐元,一棟建筑面積120平米、土地面積403平米、擁有5個房間的別墅報價22.99萬歐元。我曾在柏林的夏洛特宮附近看了一棟商用樓,一萬平米的簡裝修大樓,居然只要350萬歐元。而我在杜塞爾多夫的朋友推薦了一座莊園,13萬平米的面積,其中建筑面積1.3萬平米,售價也才500萬歐。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太空曠了,晚上會害怕。我們幾個人過去看房子,晚上出來沒有路燈,道路兩旁是一排排幾個人合抱的參天大樹,嚇得連汗毛都立了起來。
而租房價格就不等了,一套兩居室、70平米的住房大約在350-600歐元之間,和北京一樣,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德國人大都愿意租房,原因很簡單,德國房價連年不漲,把錢壓在房子上面不合算,也就是說沒有投資價值,所以還不如租房。而租房很規范,房東不會隨便漲價,更不會隨意撕毀合同。只要租房者愿意,可以商談租賃期限,十年二十年都不是問題。當年我在萊比錫租的房子是60平方米,價格是150歐元,當然這棟房子專門租給學生的,對學生有優惠。后來作為訪問學者到了弗萊堡,租住的公寓也是60平方米,一室一廳帶廚房,也才230歐元。需要說明的是,弗萊堡是德國房租最貴的地區之一。
名表比中國便宜。
我每年都會帶老板和官員去歐洲考察,最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每個人見到高檔表都兩眼發光。也許是導游會忽悠的緣故,團員們見到百達翡麗直接就搶購,把店里的這款手表全都買光。導游說:你們真的很幸運,竟然碰到了百達翡麗,說明你們是有福之人。我心里暗笑,這個導游比趙本山都厲害,同時也納悶,跟我來的都是些精明商人,怎么會上導游的當呢?價值幾十萬、少則十幾萬元的百達翡麗,竟然眼睛不眨一下就買好幾塊?
印象也很深的一次是帶一個企業代表團去德國學習,其中一個浙江老板共買了8塊手表,包括價值8萬歐元的卡地亞鑲鉆手表以及江詩丹頓、格拉蘇蒂、勞力士等。我實在忍不住了,問她:“你買這么多,不知道導游吃回扣嗎?”她反問:“回扣能吃多少?如果我在國內買,價格要比這里貴兩三倍!”從此之后我不再糾結于導游吃回扣的問題,放手讓他們購買。
在歐洲購買高檔手表,除了價格低廉之外,還可以在出境時退稅。歐盟規定,短期來訪者購買的商品均可退稅,稅率為10%-15%之間,至于退多少,要看商品種類,越高檔的東西退稅越高。為什么呢?因為歐盟比較講理,他們認為,你不在他那里消費,所以要退回消費稅。
咖啡比中國便宜
德國高檔餐館的咖啡價格如下:普通咖啡1.7歐元、卡布基諾2.5歐元、純奶咖啡2.8歐元、拿鐵咖啡2.8歐元、濃縮咖啡1.8歐元。而普通咖啡館,價格基本上在1-2歐元之間,如果按照人民幣與歐元紙頭1:8的匯率來計算,大概合8-16元人民幣。由此看來,德國咖啡價格是要比中國低一些。要知道的是,德國普通人的平均月工資大約為三千歐元,相當于2.4萬元人民幣,德國人收入比中國人高十倍。這樣比的話,內心就不平衡了,哪還有心思喝咖啡?
德國咖啡這個價格幾乎沒有大的變動,現在如此,前十年也是這樣。當年在德國喝咖啡,多少覺得有點貴,但現在的心情卻有些不同:每次喝咖啡就想,與國內相比,相當于德國人給打了5折。不是嗎?中國咖啡館里的咖啡30-50元一杯是不是很正常?
回過頭來看,星巴克咖啡在中國為何賣得比其本土貴?這個問題應該去請教中國的稅務局和海關了,此外還有工商、城管、消防、衛生檢疫、建設等部門,它們的回復最為權威。其中建設部門最關鍵,它們非常清楚中國的房租比國外貴多少,畢竟他們也是經常出國考察,見過世面的人。
面包等食品比中國便宜
德國除了咖啡價格比中國便宜,另外一個更便宜的恐怕就是生活必需的食品了。一個內含十片的普通大面包0.35歐元,好一點的也就大概一兩歐元。超市里的食品大都以歐分計算,只有肉類才以歐元為單位。通常10-20歐元就可以買到一大筐的食品,足夠一星期食用。如果節省點,每月拿100歐來購買食品應該綽綽有余。
一袋足夠吃一天的面包才賣幾毛錢,顯然連成本都不夠,為何在超市賣得如此便宜?答案是,德國政府給了補貼。政府認為,稅收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所以稅收的一部分用于農業補貼。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反映的就是這一思想,農民種地的時候就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幫助。尤其是在必需的生活食品上,德國政府的補貼力度更大,因為政府要讓生活必需品低廉到任何人都可以購買,不讓一個人有餓飯的危險。所以,即使乞丐也不會有生存的壓力。乞丐之所以去要飯,只不過他們認為這也是一種生存方式。
飲料比中國便宜。
不帶氣的礦泉水一般是0.5歐元左右一瓶,和中國相比差不多。而帶氣的就很便宜了,大約0.15-0.3元之間。不帶氣的依云礦泉水在歐洲是平民價格,1000毫升一瓶(大瓶)的依云,價格才0.58歐元,不到5元人民幣。據說國內售價20多元人民幣,這個價格真不知道是如何定出來的,如此高的價格真敢想。如果不是商家的暴利思維在作怪,那就只能去問問稅務和海關部門了。
果汁、可樂等也很便宜,大都在0.5歐元左右。牛奶也如此。一升牛奶最便宜的就0.18歐元,常見的也僅僅0.35-0.5歐元之間。當年在德國讀書的時候,渴了就喝牛奶,因為牛奶比礦泉水便宜。啤酒和葡萄酒的價格就更低廉了,在普通超市里,啤酒就幾毛錢一瓶,葡萄酒則價格不等。便宜的0.99歐元,一般的在1-5歐元之間,好的也就10歐元左右。到了專賣店才會看到10-30歐元的葡萄酒。我多次在德國和法國葡萄酒專賣店詢問,是否有拉菲葡萄酒,竟然沒有人聽說過。我又問:你們這里有100-1000歐元左右的葡萄酒嗎?他們很迷茫地看著我說:你想讓我們除了葡萄酒之外還加送小姐嗎?
德國飲料不貴,這和德國稅收不高有關。也許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德國稅收不高嗎?表面上看很高,但實際上并不高,因為德國對于消費品只在銷售環節收稅,即征收7%-19%不等的增值稅,而不像某些國家在生產環節收一次稅、在流通和銷售環節再次分別收稅,造成多重收稅的局面。
德國鐵路有點貴。
德國比中國便宜的東西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交通問題比較復雜。德國人主要的出行方式是開車。雖然汽車便宜,但油價略貴,價格在1.2-1.5歐元之間浮動,這是德國人對石油課以重稅的結果。但他們的公路沒有收費站,不需要交任何過路費,這樣也能節約不少銀子。
最貴的是火車,因為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而且不收費,所以乘坐區間火車的人并不多,往往一節車廂只有幾個人或十幾個人。顯而易見,德國火車是虧本的,但火車必須運營,怎么辦?唯一辦法是提高價格。因此,德國火車票價比中國大概貴一倍以上。當年我在德國生活,感到最大的生活壓力是交通,每周前往其他城市游玩,花費不菲。即使購買周末票,也需要29歐元。雖然周末票可以5個人享用,但你哪能隨時就找到其他4個人呢?相對而言飛機價格就比較公道,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票價大約在50歐元左右。如果能提前預定,往往會得到更為便宜的折扣,有時還能發現29歐元的優惠票價。
如此對德國物價做一個簡單的梳理,從中可以看出,但凡是能機器大規模生產的商品,便宜;政府提供補貼的生活必需品,便宜;未經過中國海關的奢侈品,便宜;出口到德國的中國貨,便宜。相反,德國只要無法機器生產,花費大量人工的,例如理發、按摩,很貴;為了支撐某個產業發展,即使虧損也必須經營的,例如火車,也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