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
是你多么溫馨的目光
教我堅毅望著前路
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
……
這是一首獻給母親的歌,上世紀90年代初,從香港傳唱到中國內地直至鄉村小鎮的集市上。父母,是那個幫你跌倒后不放棄的人,無論城鄉,對家庭溫暖的渴望沒有差別。
同一時期,安徽女童蘇明娟的一雙 “大眼睛”, 感動一代人,這雙大眼睛,喊出了貧困山區孩子對讀書的渴望,推動了中國的希望工程。彼時,中國的留守兒童已經出現,但問題并不顯現,人們看到的只是貧窮,而沒有發現農村孩子眼中的孤獨和失望。
今天,留守兒童已經龐大到讓我們無法忽視,6000多萬,相當于歐洲第二大人口大國法國的人口總量。我們無法忽視,還因為他們總以最慘烈的方式刺痛我們,或遭遇性侵、或溺亡、或自殺、或自相殘殺。每到此時,我們才發現,盡管他們不能被忽視,卻一直被忽視。
2015年6月,貴州畢節,又有4個留守兄妹以喝農藥、墜樓的慘烈方式離開了人世。他們沒有留下一張照片,卻留下了冰冷而瘦小的尸體,在控訴,在嘲笑。

我們還要繼續“痛并遺忘著”嗎?我們還要繼續任由孩子們羸弱的身體撐起繁重的生活,任由他們夜晚繼續躲在陰暗的小屋內哭泣?
他們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如同他們被指責為不負責任的雙親,都是被犧牲的一代。
失去孩子的家庭,是沒有未來的,民族、國家、社會同樣如此。選擇繼續遺忘,我們終將支付巨額的罰單。
理智告訴我們,這注定不是最后一起悲劇,但我們仍祈禱這樣的悲劇更少一些,更少一些。
今天,我仿佛看到了“畢節棄兒”臨死前絕望的“大眼睛”。不知道這雙“大眼睛”能否啟動另一個“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