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凌晨4點,孩子們打著手電筒出門,每天他們都要步行1個多小時的山路去上學……一個13歲的小女孩幾乎承擔起了所有的家務,還要照顧弟妹。卸下表面的堅強,她抹著眼淚說,‘媽媽走了之后,那幾天,我有時看到她的拖鞋都忍不住會哇哇大哭’……”
這是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周浩拍攝的紀錄短片《棉花村的孩子》中,貴州山區里5個留守孩子的生活片段。
而該片也是近期在京發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紀錄片、紀實文學、調查報告、主題攝影)。因受不久前發生的貴州畢節留守兒童集體服毒事件的影響,此次發布的“白皮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留守兒童,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并且人數還在迅速擴大……沒有完整的親情,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很多人形容他們是“野草一樣成長”。漸漸地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這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據悉,此次發布的是中國首部以6100萬留守兒童心靈關愛為目標的“白皮書”,是公益組織“上學路上兒童心靈關愛中心”(以下簡稱:“上學路上”)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為公眾所呈現出來的詳實調查、影像、文字以及關于留守兒童的真實故事。
在殘酷的城市化大背景下,留守兒童到底面對著怎樣復雜的問題?公眾想象和現實有多大的差距?人們又該如何幫助這一群體?“上學路上”發起人劉新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希望這份“白皮書”能給出答案。
留守,比想象的更殘酷
在談及此次畢節的悲劇時,劉新宇表示,畢節此次事件是一個特殊的個案,但不能認為是偶發的,“因為每年自殺的留守兒童的數量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被媒體關注到。這次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關注,離不開兩個關鍵詞:‘畢節’和‘四個孩子’?!?/p>
的確,畢節,這個西南小城,幾次成為全國媒體聚焦之所的原因,無他,都是因為留守,都是因為孩子。
“最大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本身的心理狀態就不是很穩定,再加上父母長期對于孩子的監護缺失,最終造成了這樣的結果?!眲⑿掠钫f,他在公益的實踐中發現很多對公益認識的謬誤,“大家只知道‘留守兒童’這個詞,但具體的真實情況和他們的訴求不是很清晰,這就會造成無的放矢,很多公益資源就被白白浪費了。”
作為一個需要實際操作并致力于留守兒童心靈幫扶的公益組織,為了改變過去對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報告“止于學者”的局限,將留守兒童真實的心理狀態多維地呈現給公眾,劉新宇說,這就是他們決定要做這樣一部“白皮書”的初衷。
據介紹,為了深入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心靈狀況,2014年10-12月,“上學路上”對中國東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個省市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親子溝通、學業學習、課外生活、情緒狀態等方面,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與心靈狀況,重點關注不同留守兒童之間的差異,系統分析地區、性別、學習、生活等因素對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的影響。
于是當調查報告完成時,我們看到了一些令人吃驚的結果:

調查結果明確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危險系數從東到西明顯上升,其中西北最為嚴重,無論是“煩亂指數”還是“迷茫指數”(對于未來的焦慮),均達到最高,西南次之,中部再次,東部最低。
同時,調查顯示有15.1%的留守兒童、也即近1000萬的孩子一年到頭根本見不到父母——這同以往人們普遍認為留守兒童至少在春節能夠見到爸媽的印象完全不同!并且根據調查,如果保證不了每3個月見一次,孩子對于現在生存狀況的焦慮也即“煩亂度”會陡然提升。而在看到調查結果前誰都難以想象,一年連一次父母的電話都接不到的孩子竟然有4.3%,也即260萬!
“這些冰冷的數字告訴我們,孩子們在經受著什么,難怪孩子們自卑甚至自殺?!眲⑿掠钸M一步表示,且從數據可知,留守兒童的問題其實是一個雙向解決的問題,“教育父母和幫助孩子,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此外,從調查結果看,女生無論是煩亂指數還是迷茫指數均普遍高于男生。而媽媽無論是單獨外出打工,還是爸媽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狀態都要明顯差于父親外出,特別是媽媽單獨外出,這種差距更為明顯。
綜合《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年)》的調查數據,劉新宇給記者總結出了這樣一個形象的留守兒童高危樣本:“她,是一個留守女童、家住西北、媽媽獨自出去打工,她和爸爸留守老家。她有一年以上沒見過媽媽了,并且媽媽也很少聯系她,一年也就一兩次甚至更少。她學習不好,每天因為沒什么作業而無所事事……”
劉新宇提醒當地學校、老師、公益機構和民政相關部門,如果認識的孩子中有符合這些描述的,應該予以優先的關注,以防出現極端情況。
治不了本,先治標
事實上,每當談到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總繞不開這樣一個話題:農村傳統家庭結構解體,幾代同堂名存實亡。而造成這種傳統家庭結構解體的,其實是傳統農業經濟結構的瓦解。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農業生產投入大,周期長,收益小,絕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形成了規模可觀的“打工經濟”,進而取代傳統農業經濟成為農村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
“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窘迫,農村有限的經濟來源,繁華大都市的機會,都推著年輕的農村父母往外走。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才是造成留守兒童的根本原因。
對此,劉新宇表示,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這是很多專家學者都探討過的,也是媒體報道常用的角度。但作為一個真正實際操作的人,劉新宇常把留守兒童問題比喻成糖尿病,“這是一個現階段短期內沒有辦法根治的疾病,但是治不了本,難道連標也不要治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市面上才會出現各種降糖藥和療法。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現在根本沒法解決的難題時,公益組織首先要通過治標的方式,提升留守孩子的心理狀態,讓他們不要走類似畢節極端,然后才會有機會慢慢探尋根本解決之道?!?/p>
眼下“白皮書”已經為幫助留守兒童指出了更多可供選擇的途徑,通過分析調查數據可知,與孩子心理狀態密切相關的因素排序為:地域、學習成績、和父母的聯系。
“這次的調查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閱讀確實會改善留守兒童的心靈狀況。”劉新宇進一步分析道,從調查中發現:首先不同于作業,閱讀是主動學習的過程,對學習成績有顯著提升,而學習成績對孩子心理狀態的影響力是除去地域之外最重要的因素,“閱讀通過提高成績,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信、提升了他們的心理指標。閱讀甚至比游戲、看電視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提升更加有效,因此,從閱讀入手幫助孩子們是一條清晰有效的途徑?!?/p>
其實,自2013年5月“上學路上”成立以來,項目已邀請名人和志愿者錄制超過8000分鐘的童話故事,制作成“故事盒子”送給留守兒童。項目還積極與學校合作,制作“小雨點”廣播,利用學校的廣播設備,為青少年提供適合他們收聽的故事、音樂和知識。
劉新宇透露,根據長期積累的反饋數據和創新思維,結合創客技術,“上學路上”正在開發一種能夠直接在留守兒童和其父母間建立非實時留言的“故事盒子2.0”。這種新的公益產品將解決原來的故事盒子只能讓孩子聽其中的音頻故事的局限,不僅可以把各界名人和志愿者錄制好的故事讓孩子們方便地聽到,而且還解決了過去故事更新成本高,無法讓孩子的爸媽給孩子講故事這一遺憾。
公益不僅是激情和悲憫,還需要理性和行動。
劉新宇一直堅持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不然,公益也可能帶來二次傷害。
農村留守兒童9大突出問題
(1)遭受意外傷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兒童;
(2)學習成績較差、學習不良行為較突出;
(3)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弱,情感支持欠缺,經常感到煩躁、孤獨、悶悶不樂、無緣無故發脾氣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的負面情緒更加明顯,經常感到煩躁、悶悶不樂和無緣無故發脾氣的比例高于男童;
(5)留守男童遲到、逃學、受老師懲罰等問題行為較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遇到的障礙和受到的欺負也較多;
(6)與其他年級學生相比,小學四年級留守兒童受到父母外出影響更明顯,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被歧視,性格比原來內向、膽小的比例最高;
(7)與其他年級的學生相比,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與父母的關系更差;
(8)寄宿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都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

來源: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對留守兒童心理和行為特點的認識
(1)在自我意識方面,留守兒童一方面有嚴重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又存在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
(2)在情緒問題方面,留守兒童情緒不穩定,容易出現軀體化、恐怖、敵對、偏執、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狀態焦慮和抑郁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并且存在年齡和性別差異;
(3)在壓力應對方面,留守兒童傾向于對挫折事件的結果做外部歸因,并較多采用幻想、合理化、退避等不合理的應對方式;
(4)大多數留守兒童對父母充滿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
(5)在人際關系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比較內向,受欺負或攻擊現象突出;
(6)在學業學習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態度不端正,較多有不良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容易下滑,厭學、逃學和輟學現象比較嚴重;
(7)在社會適應方面,留守兒童有較多的違紀和違法行為。
來源: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課題組2009年對中國留守兒童研究的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