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龍


在近些年的探索和嘗試之中,錢建良老師一直在嘗試挖掘不同產地的玉石種類,以期能夠在材料成本方面降低普通收藏者的入門門檻。對制作工藝和設計理念的精益求精并不會因此“打折”,反而更要以此補充、放大材料自身的價值。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古人對玉的崇敬之心以及玉石這種材料的特殊地位可見一斑。玉器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發(fā)展之中曾經一度走下神壇,從禮儀祭祀用品走向王權貴族專用的賞玩之物。這使得玉器的造型、用途、材料選擇和制作工藝各方面發(fā)生了非常巨大的轉變,其中很多帶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每一種類型的藝術品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都會融入當世的特色,繼承前人的智慧,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玉器也不例外。
帝王之璞 · 百姓之玉
實際情況是,玉器對現代人來說已經不再是一種無法企及的等級規(guī)制用品,甚至和一些天價的國際品牌“手工制品”來說,連‘奢侈品’都算不上。然而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中華民族情懷卻已經滲透到沒一個華人的基因之中。即便只是日常把玩和觀賞,也能夠遷移磨壞地提升百姓大眾的生活品質,陶冶人們的藝術情操。
“現代人對玉雕藝術的需求和以前不一樣了,欣賞品味也在發(fā)生變化。一定程度上講,為了讓更多人接受玉雕這種藝術形式,一個‘親民’的形象是必須的,并且要能夠真的落到實處才行。”錢老師如此闡釋了自己對“當代玉雕”的認知。
作為文化和藝術的載體,玉雕所使用的玉料材質本身占據了成本中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但這并不是一件作品的唯一評判標準。在近些年的探索和嘗試之中,錢建良老師一直在嘗試挖掘不同產地的玉石種類,以期能夠在材料成本方面降低普通收藏者的入門門檻。與此同時,對制作工藝和設計理念的精益求精并不會因此“打折”,反而更要以此補充、放大材料自身的價值。
“每塊玉料拿到手后都要細心推敲,謹慎觀察。因為每一塊材料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必須對其質地特點、紋理層次和設計、布局等反復思考,深思熟慮之后再決定制作方向和技術手段,讓每塊材料都能夠散發(fā)出它們應有的光彩。”錢老師對前期準備工作極為重視。
自古以來,我國玉雕行業(yè)就依照地域劃分和技藝風格分成了各種不同流派,其中“蘇作”可說最富盛名。這不僅僅是因為明代蘇州玉雕名家“陸子岡”出神入化的制玉技巧遠近馳名,更是因為吳地盛行的風雅之氣。體現在玉器方面,大致可以用“空、飄、靈”三個字概括蘇作玉雕的特點,而這也需要非凡的技術實力和藝術造詣才能完美詮釋。
仔細觀察錢建良老師的作品,除了具有傳統(tǒng)蘇作玉雕的風韻之外,還帶有一些其他什么東西,另這些作品別有一番味道。特別是他的玉牌作品上所呈現出的層次感和空間感更為明顯,非常耐人尋味。面對這樣的疑問,錢老師一語道破天機:“玉牌是一種趨于平面的表現方式,上面的紋飾有直接雕刻在平面下的陰線,也有采用減底方法制作的淺浮雕,這讓一個平面不再是純粹‘扁平’的,而是出現了光影效果。其實這在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特別是雕塑類作品中是極為常見且至關重要的關注點。?他進一步解釋道:?放在玉雕上的話,既要照顧玉器這種半透明半反光的材質特性,又要考慮到玉牌的體積和雕刻面積,另外還有縱向深度等多方因素,綜合取舍利弊之后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效果,使一個平面作品看起來更加生動,更加立體化。”
經錢老師如此解釋一番,筆者不僅對他在技術和設計上的面面俱到倍感欽佩,更感慨于以他為代表的蘇作玉雕之細致入微。在一塊小小玉牌的方寸之中能夠體現如此豐富的內容,又要將細節(jié)琢磨到微毫之間,這對玉雕師的手工技術和心性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
此外作為行業(yè)中的一線從業(yè)人員,錢老師也認為當代玉雕市場的調整也在改變著包括他本人在內的整個行業(yè)發(fā)展方向。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和藏家的不同目的,錢老師也計劃將某些種類的作品深入發(fā)掘,以不同產品線為客戶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從常規(guī)的鑒賞、把玩,到投資、理財和經營的有效對接,積極、理性地推動工作室向著更加健康、持久地方向發(fā)展。
除了身為一位著名玉雕大師之外,錢建良老師還身居“蘇州玉雕”吳中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身份。談到這一點,他也結合工作室多年的運營經驗和筆者分享了不少心得。
當代玉雕行業(yè)與其它傳統(tǒng)手工業(yè)一樣,主要還是以師徒關系,口傳心授,實地指導的方式代代相傳。理論知識和美學基礎固然重要,但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在夜以繼日的嘗試中才能體會到制玉技術的精髓,鍛煉出制玉所需的手法和眼力,沒有半點捷徑可循。
“盡管科技一直在飛速發(fā)展,但依然無法完全替代手工制玉的全部工序。只有勤學苦練基本功,自己真正熱愛玉雕藝術,才能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中悟出心得,成為‘刀尖上的舞者’。我一直堅持純手工制玉,覺得這也是手藝人對玉石最好的表達與尊重。”錢老師發(fā)出的感慨足以說明他對玉雕藝術的熱情和崇敬之心。
本著這樣的初心,他的工作室每年會增加一、兩個學徒。除了將自己總結的制玉技巧和心得一步一步傾囊相授之外,更注重培養(yǎng)新人對行業(yè)和藝術的興趣,鼓勵他們發(fā)揮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和學習欲望。
目前,工作室共有新老學徒十六人,形成了老、中、青三個梯隊,互相學習探討,共同進步成長,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氛圍。將千年傳承的制玉技藝一代代傳下去,讓這一行業(yè)后繼有人,錢老師認為這也是他作為“非物遺”傳承人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也符合他心目中融合“產、學、研”為一體的新型工作室的定位。
“不過這種‘前店后廠’的傳統(tǒng)經營模式也成為了制約我們發(fā)展的瓶頸,必須尋求突破和改進才能更上一層樓。”錢老師繼續(xù)解釋道:“現在也在嘗試著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推廣,但暫時只是停留在推廣、宣傳的層面,不知道在當下的‘互聯(lián)網+’時代中是否能夠為工作室迎來一些轉機。”
除了自己的工作室外,錢建良老師還身兼行業(yè)協(xié)會中的重要職務,以身作則,為光福鎮(zhèn)的整個行業(yè)發(fā)展出謀劃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認為,協(xié)會的宗旨就是要弘揚蘇作玉雕,培養(yǎng)手工藝人才,推動地方手工藝不斷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技術優(yōu)勢,分享經驗,在全國性的評獎和技術職稱評定工作中做好指導工作。力所能及地為同行和晚輩們提供切實有益的幫助,聯(lián)合地方從業(yè)人員營造更加良好的經營和生產氛圍,這都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盡管如此,錢老師也一再強調,當下還是需要靜下心來,力爭把每件作品琢磨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真實有力地傳遞出他作為一個手藝人的藝術心聲。
“現在我在玉雕上遇到的很多難點都源于對專業(yè)知識,特別是理論和周邊知識的匱乏。為此,去年特意參加了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和蘇州市工藝美院專為我們這些手藝人開辦的系統(tǒng)學習成教班。我也通過考試,有幸成為一名在校成教大學生。”錢老師表示,希望能夠通過系統(tǒng)地學習拓展自己的視野,并結合多年的實戰(zhàn)經驗,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至于技術和藝術層次,日后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玉雕作品。
最后,錢建良老師借用《錢氏家訓》中的一段話做了個自我總結:“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為人、做事的核心驅動力,今后也會一直堅守下去……
(作者為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學術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