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才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發展中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兒中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②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幼兒的健康心理呢?我覺得,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與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與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和諧,個人的聰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與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他今后的健康成長與對待未來的態度。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通過數年的研究分析認為:“各種道德幾乎可以從游戲中得來。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誠實、什么理智的服從,這種種美德之形成,沒有再比游戲這個利器來得快,來得切實。”游戲是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在游戲中,幼兒不僅可以自己變換動作,多次重復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滿足自己身心的需要,而且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建立起行為準則。因此,我認為在游戲中加強對幼兒健康心理培養是一項有價值的工作。要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創造性和與人合作的心理品質,使之成為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一、興趣是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前提
“興趣是活動的源泉”。興趣對幼兒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幼兒對事物沒有興趣,消極感知,就易產生攻擊行為或哭鬧、宣泄。這些都阻礙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游戲是幼兒園的主導活動,它能最大地滿足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是童心嬉戲的世界。幼兒年齡小,易受游戲的內容、材料及角色的吸引而調動積極性。充分調動幼兒各種感官及情感體驗,豐富幼兒各種表象,使之萌發各種各樣的游戲興趣,如模擬爸爸媽媽做家務,去“豪客來”享受美味,參加“旅游團”瀏覽祖國大好河山,建造高聳的“摩天大樓”、貫通東西南北的“高速公路”,參觀“水族館”,表演“喜洋洋與灰太狼”“葫蘆娃”,開展科學活動“跳舞的小禮物”“鏡子中的娃娃”……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中感到自由、快樂、自信。教師在組織游戲的過程中應尊重幼兒的意愿,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利用幼兒的長處發展他們特有的能力,為幼兒創造一個富有情感色彩的環境,讓幼兒體驗各種各樣角色的快樂:扮演能干的媽媽,體會媽媽的辛苦;扮演“白雪公主”,體驗人性善良;扮演“老巫婆”,堅定戰勝邪惡的決心。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中宣泄自己的情感,激發起對生活的熱愛,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興趣。
二、學會與人合作,是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關鍵
“合作是游戲成功的階梯。”讓幼兒學會合作游戲,體驗合作的樂趣是很重要的。要針對幼兒以單獨游戲為主的特點,讓幼兒先單獨玩,然后再合作玩。在不同的玩法中,讓幼兒感受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合作玩經單獨玩更有趣。為了使幼兒能更好地融入游戲環境,也為了使幼兒能從被動合作進入主動合作,教師除了要創造寬松的游戲環境外,還應讓幼兒學習言語與非言語的交往方式,如拍拍肩、拉拉手,克服合作中的障礙;學會商量,“你先扮演小兔,我扮烏龜,待會再換”“你那個娃娃家的籃子借我一下,好嗎?”;學會合作,“你倆建房子,我們來建街道”“你在那邊講話,我在這邊聽聽這棍子是不是會傳播聲音”,還有,在游戲活動中,也可加深體驗進行交往語言遷移,如:幼兒學會說:“請你幫幫我,好嗎?”“請借給我彩筆,好嗎?”這種“請……好嗎?”的句式遷移到游戲中,能強化幼兒的交往行為方式。引導幼兒與同伴交往中,應及時根據情況,使用合適的交往行為,提高社交技能。這樣,幼兒在輕松愉快充滿友誼的語言環境中,就會學習謙讓、等待、輪流、共享、分工合作等技能。讓幼兒不斷豐富各種各樣的游戲內容,比最初的固定雙向合作發展到多向合作,從命令式合作發展到協商式合作,也給游戲注入了新的生機。在游戲中,幼兒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同伴的幫助、朋友的支持,體會到成功的游戲離不開伙伴,合作可以給大家帶來甜蜜與快樂,合作將在他們心目中成為一件向往的事、一種美好的感覺。
三、張開創造的翅膀,是幼兒健康心理的展現
游戲材料豐富,寬松、自主、能自由操作與創造的環境,有利于培養幼兒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創造力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必備能力。“創造的源泉來于生活”。我們從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入手,挖掘幼兒內在的創造潛能。加大教育信息量,把游戲的內容延伸到商業鬧市、公園郊區,讓幼兒體會“萬新商業廣場”的繁華,“天福茶莊”的典雅,西湖公園的秀美等等,并把幼兒有創造性的游戲介紹給大家,欣賞大班哥哥姐姐的游戲。在豐富多彩的感性刺激下及寬松的心理環境的誘發下,幼兒思維靈活了,在游戲中大膽想象,大膽創造。把一根小木棍當話筒,把紙箱當電視機,自己當上主持人,當評委打分,模仿著“智慧樹”表演出一場場好看的節目。特別在結構游戲中,孩子憑著自己的想象與意愿,用積木、積塑、各種空瓶等等拼插出各種建筑物,在玩沙玩水中任意塑造物體,在主題“未來樂園”構造中建筑出氣勢宏偉的衛星發射塔、妙趣橫生的機器人城堡餐廳、精彩有趣的水上樂團、五彩繽紛的環島公路、小別墅式的“幼兒園”,古色古香的“酒店”等等。這些構思奇特的設計圖,是孩子友好合作的成果,是幼兒智慧的結果、友好合作的結晶、想象創造的縮影。在老師熱情洋溢的贊許中,幼兒飽嘗了創造前的艱辛,創造后的喜悅,從而激勵他們不斷開拓、創新。
總之,幼兒心理健康關系到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是幼兒期不容忽視的問題,而游戲是幼兒的生命,在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所以,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幼兒園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家庭、社會的重要職責。讓我們共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為祖國培養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趙梅.結構游戲中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J].山東教育,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