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當歷時三個小時的活動完滿落幕,當送走了現場最后一個觀眾時,徐天陽和We Club的其他成員幾乎是癱倒在椅子上——所有人都已經48小時沒有合過眼了。
整整十分鐘,誰都沒有講話,默默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姚明開球“點燃”青年籃球賽表演,王勵勤現場乒乓互動,學生樂團搖滾、熱風拉拉隊、全場舞動以及激情澎湃的中英文演講……7月4日下午,一場酷炫的Party——Mini We Day Charity Fest在盧灣體育館上演。
很難想象,這樣一場井然有序的大型活動,從總策劃、項目執行、現場總指揮,到主持人全都是由一群十七八歲的高中生完成的。而他們均是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We Club社團的核心成員。

記者了解到,We Club的概念來自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青少年國際素質教育和志愿者服務機構Me to We,其在全球擁有8500多個We Club。除了幫助組織成立社團,Me to We還會派專職老師指導其學員自創公益項目,完成從參與者到行動者,再到領導者的成長。
“Be The Change,讓我們自己成為改變的一部分”,在Me to We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曾參與過其明日領袖項目、世外We Club的社長、年僅17歲的徐天陽說,組織這樣一場公益派對,正是想傳達這樣一種“青少年可以改變世界”的想法。
從行動到“我們”
“我的經歷告訴我,在生活的某個時刻,我必須要去承擔起那份該擔當的責任。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和我們有著無法分開的關系。”活動當天,重磅嘉賓姚明和王勵勤無疑是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姚明獻上了以“從我到我們”為主題的演講。在他看來,個體之于國家的價值是不可忽視的,每個人都有改變環境的力量和責任。
姚明還引用了肯尼迪的名言來激勵在場的青少年:“不要問國家為我做了什么?問我自己為國家做了什么?”隨后,他為青年籃球賽表演開球,鼓舞青少年們努力承擔責任。
王勵勤在談及責任意識則表示,“過去自己獲得的榮譽屬于整個球隊、國家和球迷們……希望青少年們記住,在任何時刻都記得要共同承擔起責任。”
而在臺下,徐天陽和他的團隊是整個派對能順利推進的幕后英雄。他們非但不能放松地欣賞整場演出,還在場內設立了“臨時辦公室”,時刻準備著應對現場任何的突發狀況。
“從2日的下午開始,我和其他成員就分頭聯系各個學校的社團、贊助商,與他們確認到場時間和活動的整個流程,海報的打印、現場的布置,以及給20個志愿者開會,現場彩排等等。”徐天陽告訴記者,就在活動當天的凌晨兩三點,他們還因內場觀眾的座位該如何擺放起了小小的“爭執”。
“這次活動,我們團隊從今年3月開始策劃籌備,有了今天這樣的成果,我們都很驕傲!”徐天陽說,社團旨在通過活動,積極鼓勵和支持青少年通過行動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那天活動后,一位觀眾評價說:“這一天,不是被姚明和王勵勤的到來所激動,而是被這一群青春飛揚的高中生所感動。什么叫做成功的教育?孩子們所展現出來的溫良的教養,獨立的思想,積極的行動,團隊的協作,讓我似乎看到了未來的精英。這是一群擺脫了中國‘唯分數論英雄’理論的高中學生,在高二這個無數同齡人緊張‘刷題’的夏天,在Me To We這個平臺,一場青春的聚會,激發出每個人的熱情潛力!我想,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無疑,徐天陽和他的伙伴們做到了。他們的行動實實在在地感染到了身邊的人。據悉,活動門票和現場義賣的收入將全部用于留守兒童關愛項目及幫助肯尼亞孩子在馬賽馬拉打造水井。
那晚,徐天陽整整睡了14個小時。
偶遇公益之夢
事實上,世外We Club的成立始于一次Me to We的明日領袖肯尼亞志愿者夏令營。而徐天陽和Me to We的相遇也有些微妙。
徐天陽向記者坦言,當初他根本不知道Me to We的存在,只是單純地從一位他崇拜的老師那里聽說了這個項目。抱著要和“偶像”同行的目的,年僅15歲的他說服了有些擔心的父母讓他獨自前往。豈料臨行前,那位老師卻有事退出了。
雖然小小的愿望泡了湯,但肯尼亞之行卻給徐天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除了親眼看到了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繁華與馬賽馬拉的壯麗之美,除了結識了一群優秀的小伙伴,在與當地孩子的深度交流、共同搬泥磚建立校舍中,徐天陽真正體會到了“公益并不遙遠,也不虛假,它不只是將手中的零錢捐出去,或是去養老院給老人洗洗腳那么片面和簡單”。
“真正的公益是應該自己投身于行動,使更多人知道這個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呼吁更多人去做出改變。”徐天陽說,他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了“水資源缺乏”的程度,“在肯尼亞習慣了每天定量用水,讓我回到家后整整兩周不敢沖淋浴。”
而這一次,徐天陽也對Me to We有了充分的了解:Me to We就像是一個“正能量”的循環,發達國家與城市的青少年通過課程的學習和志愿者經歷,更多地了解了世界的多面性,尋找更好的方式去創造積極的改變;而被幫助地區的青少年在獲得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收入幫助下,建立了自信與人生的目標,他們同樣積極參與回饋社會的工作。
據了解,Me to We的公益合作伙伴Free The Children (FTC)在全球共援建了650所學校,5.5萬貧困兒童每天走進校園,接受免費的全日制教育。同時,Me to We 支持FTC“領養村莊”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模式,讓120萬人受益于干凈的飲水系統和醫療服務,種植了超過53萬棵樹,協助3萬名婦女就業,讓貧困的家庭站起來,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
這些數字讓徐天陽明白“原來公益可以那么真實,觸手可及”。也就是從那時起,公益的夢想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
回到城市后的徐天陽帶著曬黑的皮膚和發自內心的快樂,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改變。憑借在活動中得到提升的領導力和行動力,他先是在學校成立了“We Club”社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
兩年間,他還參加了Me to We在北京舉行的明日領袖峰會;前往位于中國河北的小鄉村進行支教,幫助當地建造校舍、羊圈……
2014年,在他的帶領下,社團第一次成功組織起了一場名為“Jungle Party”的大型義賣活動。今年1月,他又和其他4個社團成員一同去了福建一個名為桃舟鄉的偏遠山村。
“以前他們都是在聽我的介紹,而這一次我想帶著他們去親身體驗一下。”徐天陽表示,福建之行,讓成員們感受良多,也使他們對公益的想法更加一致了。
在這樣的歷練后,孩子們變得自信,變得謙虛,變得有行動力,他們會發現原來孩子做的事也可以改變別人的生活。Me to We中國區總裁張婕說,她相信英語里的那句話:“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Me to We相信青少年有能力也有力量改變自己,改變世界。青少年用行動和成果向世界證明,關愛社會、成就夢想并不只是成人可以做到事情,改變世界并不要等到長大。
初心不變
采訪中,徐天陽也向記者提到了在北京見到Me to We和FTC的創始人克雷格的經歷。雖然沒有深入的交流,但僅從克雷格的一個眼神中,徐天陽就感受到了他強大的人格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被關注并信任著。
克雷格在12歲時就找到了人生的目標,一生值得的奮斗目標。當年,他和其他11個同學在加拿大多倫多成立了FTC的公益小組,希望通過同齡人的力量幫助貧困國家的童工;20年后,FTC組織不斷壯大,遍布世界45個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公益組織。
徐天陽則坦言,他并有沒有克雷格這么幸運,“老實說,我這個年紀正是處在人生一段很迷茫的時期,對于未來,我也沒有太多規劃。”
如今,徐天陽正在Me to We上海辦公室實習。7月下旬,他就將作為帶隊老師帶領一批新的學員前往湖南江永進行公益之旅。而10月在中加建交75周年的日子,他也將作為優秀學員代表出席位于多倫多的全球We Day盛會。
眼下最讓即將升入高三的他頭痛的問題是要盡快找到社團的接班人,“一定要在今年年底前找到。”徐天陽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徐天陽不能想象若是沒有遇到Me to We,他的生活將會怎樣,“也許我也會做做公益,但肯定不會是現在這樣,不會結識這么多有共同目標的朋友;我肯定不會知道中國那么多貧困鄉村的名字。”
“Be The Change”,讓自己成為改變的一部分。但徐天陽可以肯定的是,將來無論在哪里、干什么,他如何改變,都不會放棄繼續做公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