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
中國股市從6月15日開始急跌,持續到7月8日,上海A股從5170點附近,一直跌到3400點附近,在不到二十個交易日內,股市市值縮水超過25萬億,許多人傾家蕩產。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都必須承認,這是一次很大的股災。
全世界很多國家都發生過股災,每一次股災都會引發反思:我們是否還需要股市?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股市?
不同的股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而最不應該發生的股災,則是因為制度設計誘發了人性最壞的一面——貪婪——所導致。它本來可以避免,但沒有人意識到制度的缺陷,更沒有人對被壞制度煽起來的丑惡人性進行監管,于是壞的制度致使股市出現瘋牛;監管缺失、監管失度導致瘋熊,猝發股災。如果我們反思中國股市這輪股災,不得不承認,它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它源于制度設計的巨大缺陷,源于監管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股市暴跌,很可能誘發中國經濟的一系列隱性難題,因此引發中國政府的高度警惕,終于選擇強力救市,直至使出殺手锏,派遣強力機關追查做空股指期貨市場的“惡意做空者”,不僅要抓人,還要沒收“非法盈利”,股市無人再敢做空,中國政府救市終于取得初步勝利。
這一切似乎告訴人們,中國股市之所以發生股災,是因為有人在惡意做空股市,進一步想做空中國。但我認為:惡意做空股指期貨與惡意做多股指期貨市場都是引發股災的重要因素。中國股市會發生股災,惡意做多很可能是始作俑者。監管部門迎合券商欲望,過快地發展可以經營股指期貨的機構,同時容忍場外配資以及傘形信托的高速擴張,是引發瘋牛的關鍵。而沒有瘋牛,就不會導致監管部門的“政治性”恐慌,也就不會有倉促中的利空集中釋放,招來瘋熊。痛定思痛還是制度缺失,或者說制度建設與監管遠遠落后于市場發展。
大家都希望慢牛,但這種慢牛只會出現在制度設計非常科學的市場,另一種慢牛是瘋牛+瘋熊,從長周期看也是慢牛,但中小散戶卻會被無情地洗劫,最后選擇永遠離開市場。這不是慢牛,而是“死牛”。在這一輪股災中,中小散戶最大的不滿就是制度設計的不公平,這個市場絕對不是投資者的,而是賭徒的。
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股市?
首先要強調,要讓市場決定價格,政府不能永遠照顧市場,左右市場。政府在市場中要起作用,但它的職能主要是制度建設和市場監管,不能越俎代庖;
第二,我們需要一個風險偏好適度的市場,需要更多的風險偏好相對平衡的投資者。不能指責我們的股民偏愛短線,因為在大起大落的市場中中長線投資者都會被清除出市場;
第三,我們需要一個相對公平的市場,制度設計不僅要考慮機構與散戶是否處于公平競爭的大環境中,還要考慮外資內資的競爭環境是否公平,最大的公平是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要公平,不能讓股市成為吸金的市場;
第四,我們需要一個能與國際成熟市場交易規則充分接軌的市場。比如美國股市為什么很少出現暴漲暴跌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對所有投資者都是完全開放的,有對沖盤。而中國股市爆發股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機構可以做空股指期貨,絕大多數中小散戶卻只能在大盤暴跌時選擇拋售股票。這種制度設計如同逼良為娼,它只能導致越來越多的股民做投機客。
第五,我們需要一個靠制度監管,有科學指導監管的市場。監管必須獨立,左右市場的不是監管機構,而是監管機構制定的制度。監管機構不能人為限制做多做空股指期貨,隨意改變交易規則,把股市變成政治市。過度干預,聽命高層命令任意修改股市規則,一定會葬送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