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龍



錢建良,“蘇州玉雕”吳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省級玉雕大師,蘇州玉石文化行業協會光福分會會長,良緣玉雕工作室創辦人。作品青玉草香花《碗》獲2008年首屆?“子岡杯”銀獎;《碧玉香薰》獲2010中國玉(石)器“百花獎”(北京)金獎;《吉祥對碗》獲2011上海玉(石)雕神工獎金獎;《夢水鄉系列》獲2013“子岡杯”玉石精品博覽會銀獎;《憶江南》獲2013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龍鳳匜》獲2014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金獎;《荷葉洗》獲2014“良渚杯”玉石雕刻精品展金獎;《香遠》獲2015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金獎;《匜》獲2015年藝博杯金獎等……
說起與錢建良老師的相識,并非源自玉石雕刻或工藝美術方面。筆者家母長年致力于慈善工藝事業,在白血病兒童的救助、戒毒和小動物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幾年前與中華兒慈會合作,以公益拍賣的形式為家境貧寒的白血病兒童籌備慈善捐款。機緣巧合之下,錢老師通過網絡與家母取得聯系,并對慈善活動提供了大力支持。除捐錢捐物外,身在蘇州的錢老師還特意代表中華兒慈會前往當地患兒所在醫院探望,為身處窘境的患兒家庭帶去了溫暖的關懷和鼓勵。
由于工作原因,筆者經常在蘇州以及周邊地區出差,因而受母親之托,在一次出差的過程中前往錢老師位于光福鎮的工作室拜訪。鑒于筆者本身的工作性質,與錢老師自然聊得甚是投緣。隨著交往的逐漸深入,筆者發現除了玉雕之外,心地善良的錢老師夫婦更在捐資助學、扶危幫困的慈善失業中身先士卒,力所能及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著實令人感動和欽佩。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悲天憫人又謙遜平和的心境,錢建良老師的玉雕作品總能給人一種平靜、清雅的感覺。擁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手藝人,技術方面自然已是爐火純青,而在作品的設計和細節的刻畫層面更是體現出了蘇作玉雕“空、飄、靈”之精髓,深受同行的贊譽和收藏家的追捧。
妙手天工·琴瑟和鳴
錢建良老師的祖籍為江蘇省無錫市,先祖們大約在清代中期遷居蘇州,并選擇了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譽的光福鎮定居。康熙三十五年江蘇巡撫宋犖在此地一處景致極美之處賞梅,后題“香雪海”三字鐫于崖壁,從此香雪海名揚海內。據記載,乾隆帝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此賞梅,更留有一座御筆詩碑贊頌此處的景觀。
如此湖光山色不僅自古就得到世人贊美,更孕育了祖祖輩輩的光福手藝人。如果說蘇州市內的相王弄是蘇州當代玉雕的集散中心,那么光福鎮的玉雕、木雕、核雕等民間工藝更是歷史悠久,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里相輔相成。不僅向全國各地輸出了大量工藝、藝術作品,還輸送了諸多專業人才。
在傳統手工業如此發達,環境氛圍極其濃烈的光福鎮生長,錢建良老師于九十年代初就開始了自己的學藝之路。當時剛剛初中畢業的他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學業,投師一位玉雕工匠門下做起了學徒。當地有句俗話:“再窮餓不死手藝人”。原本僅僅只是抱著“以此謀生”的心態開始學習玉雕技術,并沒有考慮過所謂的“長遠規劃”。沒想時光飛逝,從九二年初至今二十多個年頭過去,錢老師在玉雕的路上越走越遠,再也沒有停下來過。
有道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與絕大多數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一樣,玉雕技術的學徒生涯總是邊練邊干的。期間除了師傅的悉心教導外,自己的努力和鉆研顯得更為重要。
兩年多的時間轉瞬即逝,經過夜以繼日地勤學苦練,錢老師終于掌握了基本制玉技術。此后他便開始四處走訪其他制玉名家和工作室,進一步虛心求教,鉆研技術,與同行進行了大量交流。可能是感動于他的真誠,亦或許是同為手藝人的惺惺相惜,年輕時的錢老師得到了很多老藝人的指導和點撥,甚至將一些密不外傳地訣竅傳授給他,使他從中探索到了更多從未碰觸過的技術亮點和藝術審美。那段經歷讓他受益匪淺,甚至可謂終身受用,自此更加完善了他的制玉手法,技藝也更加趨于成熟。
“當時對每一件上手的作品都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通宵達旦地琢磨。經常為一件作品的設計和制作忘乎時間,將身心完全沉浸在挑戰技術的興奮和藝術創作的激情中,享受著創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錢老師如此回憶著當時的感受。
在那段為玉雕技藝如癡如醉的青春歲月中,錢建良老師得以結識了身在廣福玉雕廠學藝的陸彩英,也就是如今的錢夫人。自從相識之后,他們共同在制玉的各個層面共同探討、鉆研、嘗試,一同進步。最終二人結為夫妻,并在婚后共同開辦了良緣玉雕工作室。
說起錢夫人陸彩英,除了鄰里嚴重的賢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賢內助形象之外,年輕之時更在玉雕技術和藝術創作方面擁有不亞于夫君的實力,真正可謂深藏不露。學習繪畫藝術出身的她天資聰慧,加上系統、專業地學習經歷,原本就具有一般匠人所不具備的藝術功底。她的繪畫作品以人物見長,形象刻畫惟妙惟肖,線條和層次的運用也極具功力。此后在玉雕廠的學習經歷使得她對玉石這一特殊材質的理解更加全面,讓她能夠在玉雕創作的領域更加得心應手。
婚后的他們夫妻二人不僅生活方面琴瑟和諧,在共同的事業上更是鸞鳳和鳴。以錢老師精湛、細膩的琢玉手法,配以夫人精巧、大氣的藝術設計,不光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更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如今二人的配合已經達到心領神會的默契,分工也甚為分明。一旦錢老師構想出新的作品思路和創意,夫人便會在和他探討之后領會其中深意,提出自己的建議,并最終將精美的圖樣畫在玉料上,以備接下來的雕琢制作。
“我們這樣不僅可以各施所長,還可以為我節省更多的時間去創作和思考,構思更多、更好的作品。有些好妻子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的,而彩英則是那種在前線與我并肩作戰的好妻子。”錢老師認為妻子在自己玉雕事業的發展上著實功不可沒。
如今,光福鎮作為蘇州制玉的集散中心之一,僅工藝街上不同類型和規模,大大小小的玉雕工坊、工作室、店面等就已經鱗次櫛比,目不暇接,從業人員數以千計。錢建良老師夫妻經營的工作室從生產規模上可算是最大的之一,憑借作品的品質和聲望,店里的生意也總是應接不暇。
在經營層面,錢建良老師也頗具心得,和夫人一起把工作室管理得井井有條。淡薄名利的他們從來都是“友”字當先,寬厚待人,把感情看得極重。雖然江南水鄉的口音依然混雜在他流利的普通話中,不過凡是和他熟識的朋友都覺得他“不像南方人”,明顯帶有北方漢子的豪邁之情。甚至不開玩笑地說,只要是遇到聊得來的客戶,還沒等對方提出,他自己都會主動降價打折。為此經常是在銷售的時候不賠不賺,除了玉料成本和工人的工時費用外,自己分文不賺,打個平手。
對于這點,他自己倒是頗為不以為然,認為朋友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自己不賠錢就行了。反而倒是圈子內的熟人都覺得他頗具一股“俠義之氣”,就好像武俠小說里那些武藝超群,快意江湖的俠客一般。鎮子上甚至有人戲稱他們為神“雕”俠侶,令人羨慕之余也對他們的作品以及為人深表認可。
正是因為他們夫妻二人廣結善緣,所以也算是鎮子上生意最火的店家之一。即便是在最近兩年藝術品市場行情增長緩慢的“寒冬”歲月里,他們的客人也是絡繹不絕。除了慕名而來的新客戶外,委托加工和購買成品的回頭客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并經常介紹自己的親朋好友同來淘寶。
錢建良老師的玉雕作品器型大多來自傳統的文玩清供以及各類藝術造型,從山子、器皿、爐瓶等大件器物,到墜飾、把件、牌子等小件作品,有立體圓雕也有淺浮雕的平面作品。這些作品的紋飾和主題通常都來源于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景物,花鳥魚蟲、人物山水不一而足。
得益于工作室當前的生產加工規模和深厚的技術積累,所有作品從設計到出胚、整形、雕刻和打磨各個環節全部都能夠獨立完成。這樣一來保證了設計和實現的統一性,又能在作品的品質監控上做到盡善盡美。與此同時,由于作品種類繁多,體積多樣,因此可以對整塊玉料因材施工。在避免玉料浪費的同時又能盡量降低成本,讓更多喜歡玉器的藏友玩得到,買得起。
(下期待續:在近些年的探索和嘗試之中,錢建良老師一直在嘗試挖掘不同產地的玉石種類,以期能夠在材料成本方面降低普通收藏者的入門門檻。對制作工藝和設計理念的精益求精并不會因此“打折”,反而更要以此補充、放大材料自身的價值。)(作者為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