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筱
【摘要】2003年3月爆發的伊拉克戰爭曾經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在這場戰爭中,各國媒體對戰爭進行了跟進報道,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第一次在這場戰爭中相遇。本文著重比較了中美港三地媒體對這場戰爭的新聞報道,總結三地媒體報道的特點和不同處及其原因。文中還摘取了戰地記者關于這場戰爭以及對戰爭進行報道的切身感悟,從記者本身的角度來看不同國家或地區媒體的不同報道。
【關鍵詞】中西新聞比較伊拉克戰爭戰爭報道
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軍事行動。除美國以外,參戰的國家還有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三國。自2003年3月至2011年12月,戰爭耗時7年多。美伊戰爭結束后,伊拉克當地的經濟滯緩,民不聊生;美國本身也深陷戰爭的泥潭不可自拔。據統汁,美國18萬占領軍介入伊拉克戰爭,陣亡人數于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關,另有3000多人死于事故,大大超過了9.11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
這場世界性戰爭在進行的同時,世界各國的媒體工作者同樣深處前線,親臨戰爭,試圖將戰爭的實況第一時間播報給關注戰爭的各國人民,一場沒有硝煙的新聞爭搶戰也悄然展開。可以說,正是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第一次正式相遇,面對發展成熟、獨具各種資源優勢的美國媒體,中國媒體表現不俗。新華通訊社第一時間發送出美伊戰爭爆發的新聞消息,早于美聯社、法新社等世界通訊社。中國香港地區媒體更是派出戰地記者,深入戰場跟蹤采訪報道。這些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將一線新聞報道呈現給各國人民,他們的敬業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關于戰爭的新聞報道,尤其是這類世界性重大戰爭的報道,西方媒體與中國媒體呈現出來不同的特點和風格。
一、中國內地媒體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
1、立場上宣傳“和平反戰”方針
中國一貫倡導和平,反對戰爭,在美伊戰爭上,自始至終中國政府的立場都是主張在聯合國決議框架內,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伊拉克問題,反對使用武力攻打一個主權國家,解決國際爭端問題。在這一立場下,中國國內的媒體在報道美伊戰爭時,著重宣揚反戰的基調,時刻呈現其鮮明的立場。
中央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關于美伊戰爭的播報也遵循著這樣的宣傳基調。央視制作了一個關于美伊戰爭現場直播的片頭,片頭選用的是一個在空襲中因受到驚嚇而哭泣的小男孩,這幅畫面下方配的字幕是:“這一刻,他們告別親人;這一刻,他們遠離家鄉;這一刻,他們走上街頭;這一刻,他們舉起刀槍。這一刻,戰爭開始了!停止吧,放下手中刀槍;停止吧,還它和平景象;停止吧,回到自己家鄉,停止吧,回到親人身旁。”主張和平,反對戰爭的立場再明顯不過。
2、內容上反美輿論與評論占主流
縱觀中國國內的媒體,關于美伊戰爭,內容以反美的評論和輿論為主。人民日報是中國最主要的權威媒體,其評淪員文章以權威深刻見長。人民日報2013年4月7日的頭條評論是:“美國媒體大肆鼓吹的獨立、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經不起伊拉克戰爭的考驗”。2013年中國國內的另一件大事便是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的蔓延,4月29日的人民日報網絡中文版,十條要聞中前九條是關于SARS病情的報道,第十條是“美軍在賈士拉朝人群開槍,打死十五名伊拉克人”。從這些評論和新聞報道的標題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的立場。
由于各國的立場不同,即使是同一天、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也呈現出來差別。美伊戰爭進行過程中,關于戰爭進展的報道,中國日報在4月7日刊登的新聞報道的標題是“在巴格達附近的鉗形攻勢中,美國遭遇零星抵抗”,給人們的感覺是美軍進攻的強勢和霸道,不禁讓人們產生對伊拉克的憐憫之情。而紐約時報當天的頭條新聞標題是“部隊進展神速,幾乎沒有遭遇抵抗,現已逼近巴格達”,這樣寫主要是為了鼓舞美軍的土氣,避免美國國內反戰的情緒。中國日報香港版的標題則是“更多美軍逼近,而巴格達仍昂然屹立”。
二、西方媒體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
1、媒體開展現場直播全程報道
西方一些媒體派出攝像記者隨軍采訪,進行大規模跟進式的連續報道。CNN、BBC等電視媒體將攝像記者及時傳回的現場畫面,采取現場直播的方式,直觀地呈現戰況。西方國家的報紙、廣播、互聯網、通訊社等其他媒體也對戰爭進行了全程式跟蹤的連續報道。不間斷的連續報道,可以使人們了解伊拉克戰爭的全過程。
縱觀西方媒體關于美伊戰爭的新聞報道,囊括了消息、評論、訪談等多種體裁,新聞報道呈現有影像、圖片、地圖、文字、動畫等多種方式。西方媒體使用的豐富多樣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持續不間斷的直播報道,這些報道形式是值得我們國家媒體學習和借鑒的。
2、關于西方媒體的假新聞
西方媒體m于戰爭宣傳和國家利益的因素,在美伊戰爭進行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虛假新聞。例如美國媒體在戰爭剛剛爆發時,就曾報道說薩達姆已被炸死,而就在后幾日,又出現薩達姆本人在伊拉克高層領導人會議上的電視畫面,以及他到當地街頭會見群眾的畫面,美國媒體的虛假新聞不攻自破。
西方媒體在這場戰爭的報道中出現的一些虛假新聞無非是出于西方媒體自身立場的原因,或是交戰雙方采取的一場心理戰術,應當客觀地看待。在這場戰爭的新聞報道中,大多數國家的新聞媒體采用了客觀的報道,實事求是地提供了戰爭的真實情況。
3、西方媒體巧設話題引導輿論
西方媒體在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有利于本國立場時,大多數時候是通過篩選事實、巧妙設置話題來實現的,這次美伊戰爭的報道也不例外。這樣操作也能夠有效地傳播和引導符合自身立場和利益的輿論。
為了盡量避諱世界各國的反戰情緒,美國媒體在報道世界各國反戰游行時,處理的方式是采用少報道、或只進行簡單報道,不反映游行規模大、導致嚴重沖突這類實況。比如美國有線電視福克斯新聞臺新聞頻道Fox News在報道倫敦70萬人的反戰游行時,電視畫面中僅僅出現了幾個圖像模糊的鏡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播放完薩達姆的演講后,立即請記者出來比較前后兩次薩達姆演講的圖像,暗指演講者可能只是替身,或者是伊方事前錄制的講話,有意識地引導觀眾認為薩達姆可能已死。這些做法都是西方媒體在避諱世界各國的反戰情緒,試圖營造有利于美國的社會輿論。
三、香港媒體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
1、中立的話語平臺
香港媒體在報道立場和報道風格上不同于中國內地媒體和西方媒體,在對伊拉克戰爭報道中,香港鳳凰衛視資訊臺對伊拉克戰爭進行了24小時滾動直播報道,在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的取向上傾向于中立。香港鳳凰衛視擁有自己獨特的定位和新聞理念,觀眾可以在這里感悟到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香港凝聚了一種多元化、相互包容的文化觀念,而鳳凰正要力圖體現香港文化的這種包容品格。
2、專家評論員答疑解惑
伊拉克戰爭涉及到軍事、政治、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尤其是涉及到外交和國際關系方面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只看媒體的現場報道是實現不了較理想的傳播效果的。因此,許多媒體會聘請軍事分析專家、國際問題專家、資深學者、教授、記者等來參與報道評論,這樣能夠使觀眾對戰爭形勢和國際局勢的發展有更加準確、全面、深刻的把握和理解。鳳凰衛視中文臺的直播現場,邀請了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員阮次山,他和節目主持人陳曉楠一起坐在演播室,根據電視畫面播放的戰爭現場情況作出評析和解釋。評論員、專家通過與節目主持人交流,以及回答觀眾的提問,來為觀眾答疑解惑。
3、“戰地玫瑰”的感悟
美伊戰爆發后,香港鳳凰衛視派出戰地記者在戰場的各個重要新聞點進行現場報道,鳳凰衛視著名戰地女記者間丘露薇正是他們中的一員。當巴格達遭遇幾輪大規模空襲時,身在巴格達的閭丘露薇與鳳凰衛視進行著斷斷續續的連線。間丘露薇后來在其《我已出發》一書中寫道,“我特別想傳達出人對戰爭真實的態度……我盡可能的把我所能了解的表達出來,把我看到的伊拉克真實的聲音表達出來。”“伊拉克人不怕戰爭。”
關于這場戰爭,人們能夠看到的很多電視畫面都來自于西方媒體,這無疑只是一個側面的報道。而西方媒體對這場戰爭的見解跟中國是不一樣的。閭丘露薇通過跟當地民眾接觸,采訪巴格達民眾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一名巴格達的年輕人這樣回答她:“其實我們不希望有這場戰爭,我們不知道美國人為什么要打我們。但是有一點,如果美國人真的打到巴格達,我就會拿起槍來和他們抗爭。”記者的采訪報道反應出了民眾真實的心聲,這樣也呈現出更加客觀全面的新聞報道。
結語
關于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的比較已有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從伊拉克戰爭的報道這一出發點,對中國媒體、西方媒體和香港媒體三者進行了一些比較。通過比較發現,中國媒體注重宣傳和輿論引導,習慣直接鮮明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西方媒體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地理優勢,嫻熟的報道方式和多樣化的報道內容值得中國媒體借鑒學習,通過巧設話題和輿論引導,有時甚至編造一些假新聞,來盡量避諱世界各地的反戰情緒;香港媒體以中立客觀見長,24小時的直播報道和深入前線冒著生命危險報道的戰地記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間丘露薇的那句“我特別想傳達出人對戰爭真實的態度”,體現著一個記者應有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當他們的身影穿梭在槍林彈雨的電視畫面中時,我們不禁對他們肅然起敬。
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可謂是中西新聞媒體的第一次真正相遇,這場引發全世界人民關注的戰爭,讓我們對于各國媒體的新聞報道有了一次直觀而深刻的感悟。除去記者們自身因素的一些限制,中西報道的角度和側重點都各不相同,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主要各國媒體都會代表自己國家政府的聲音,都站在本國的國家利益上。通過比較分析,我們發現在同一個事件的報道中,中國與西方媒體報道的不同,進而發現產生不同的原因。然而,在眾多的不同中存在一種共同的東西,撇開立場、利益之爭,全世界人民都不愿意戰爭的發生,這也是最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