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軒 張藝佳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前途所系。農村婦女不僅對物質生產和再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還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政治參與、政治素養是在評定農村婦女素質發展情況中的核心素質。在二元經濟體制迅速發展,人口流動日益增強的背景下,農村婦女的政治參與素養的高低,可以從側面折射農村人口素質的整體狀況。
【關鍵詞】二元經濟體制 農村婦女政治參與
陜西省神木縣地處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的所謂“煤三角”地帶,是國家級化工能源的重要戰略基地,開創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合作共贏的民營所有制格局。而在這種新型的經濟格局下,大量男性勞動力涌向煤礦行業,導致大量婦女處于“留守”狀態,面臨著經濟壓力、人際關系、身體健康、心理空虛等多方面的閑擾。因此,本次調研選取神木縣附近農村進行問卷發放以及走訪調查,進而對于新農村婦女政治參與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一、神木縣新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現狀
1、對于政治認識多停留在具象化階段,缺乏系統化認識
在本次研究中所探討的政治具象化認識指的是對于國歌、國旗,黨旗等政治象征物的認識。而政治系統化認知是指對于我國的政治制度,政治問題等深層次的認識,我們在神木縣的調查所得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某些政治象征、政治符號,由于可以借助生動形象的方式來傳播,并且由于出現次數較多,所以比較被農村婦女所熟識。而比較系統化的政治知識、權利系統的運行方式,則不被群眾所熟知。
2、非理性化的政治表達比例較大
在本次調研中,我們調查了神木縣農村婦女的政治訴求表達形式,問卷中提供了“上訪有關部門”、找村民主持公道、向村委會反映情況、向媒體反映、抗議示威等幾種途徑以供選擇,僅有25%的農村婦女選擇了合理的政治訴求方式。政治參與渠道是承載農村婦女表達政治訴求的平臺,而調查結果所顯示的政治表達情況并不樂觀,甚至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有些婦女不知道“上訪”一詞的含義。造成婦女表達政治訴求方式不暢的原因之一是對于權利機關運行以及維護自己權利的無知。還有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在我國部分農村的政治機構中對于公民的政治反映存在冷漠現象,或者存在不作為或者慢作為的問題,導致民眾對其的信心缺失。
3、新農村婦女中存在大范圍的政治冷漠現象且政治參與功利性強
“政治冷漠”指的是一種對于政治生活不感興趣,缺乏參與熱情的消極的政治心理狀態。在本次調查中,我們明顯感受到神木縣的農村婦女對于政治的關注度處于十分被動的狀態。當我們發放問卷時,會特意提到是一份與政治內容有關的問卷,多數婦女會用許多不相干理由來推脫,而我們同行的小組在進行與消費有關的調查時,則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來觀察,可以得到更加明顯的結論,見表2。
調查中有一道問答題,調查農村婦女參與政治活動的原因。其中,大多數婦女的回答是“解決自身問題”或者“能從中獲得好處”,甚至還有“獲得利益”這樣的認識。可見,農村婦女參與政治活動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曲解了政治活動的初衷。
二、新農村婦女政治參與不足的原因
1、二元經濟體制所引發的農村婦女心理變化
隨著二元經濟體制的發展,農村的男性勞動力開始向城鎮流動,婦女成為了農村的主要力量,即所謂留守婦女。
留守婦女在客觀上面臨著農村物質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狀況,在主觀上面臨著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的壓力,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臨著考驗。在生理上,她們承受著高強度的勞動;在心理上,她們肩負著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的義務;丈夫長期離家同時也會導致其婚嫻質量的下降。以上兩方面只是留守婦女心理問題的冰山一角,農村留守婦女在各種壓力下,心理健康情況也受到很大影響。
同時,很多農村婦女無暇從繁忙的事務中抽出時間來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得相關政治信息,更不要說各種政治參與。基本的生活需求無法被滿足,在物質、精神生活上存在了一定的安全感缺失因素,也催生了農村婦女參與有關活動時有很明確的目的性,即上文中所述的功利性。
2、性別平等意識沒有主流化
社會性別主流化,就是指政府在行使其職能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社會性別的存在。在我國農村的權利機構中存在著很嚴重的職務性別化的現象,即職務不是根據個人能力和工作業績來分配,而是受到生理性別的支配。而“社會性別”的桎梏更制約了婦女在權力機構中能力的發揮,甚至會給民眾產生女性職務僅僅是“走程序”、“做樣子”;女性無法承擔經濟政治建設的重任,僅僅能夠處理文藝、衛生方面事務的錯誤認識。而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導致了一些女性也對職務性別化產生了默認的態度,自身能力優異,卻因缺乏勇氣,放棄競爭某些職位的機會,導致在整體政府權利行駛的過程中女性角色的淡化。
3、大眾媒體的影響
21世紀,大眾媒體對于人的觀念、行為有著較大的影響。在對農村女性的政治參與的影響上尤其明顯,并且某些大眾媒體在信息輸出上的疏忽直接導致了許多新農村女性政治參與上的許多不良現狀。
(1)在主流政治經濟新聞報道中,男性出現的比例多于女性。馮媛曾在《女性在新聞中的存在一關于八家主導報紙新聞版新聞的研究》一文中,發布了其對于我國八家主流報紙的統計結果。統計顯示,男性政治經濟新聞人物在出現頻率、被引用頻度、被拍攝頻度方面都遠遠多于女性。在有言論被引述的新聞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言淪僅僅占了9%;男性新聞人物中的職業身份較重要者,如政治領導人,企業團體負責人等占男性新聞人物的70%。
(2)在娛樂等方面的信息中,對于女性的定位存在誤導。在小說、娛樂新聞,甚至是電視劇中,經常不注重女性自主意識的表達。女性,代表著膽小、柔弱和感性,經常被塑造為一個“賢妻良母”的形象,進一步加深了傳統思想影響下女性形象的定位。而且,現代傳媒還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各種類型的美女形象從而把女性向物化、商業化的方向塑造。有調查統計表明,我國發行量較大的、受眾反映較好的雜志,差不多每期都用外表青春靚麗的女性做封面的有20余種。而且,這些形象與婦女的工作、生活、學習毫無關系,所注重的僅僅是美麗的外表。同時,各種“環球小姐比賽”等選美活動無不受到了大眾傳媒的追捧。在引導女性追求美貌的同時將女性置于了客體位置,不過多地追求自己獨立的人格,從而缺乏對政治參與的主動性與信心。
4、傳統道德文化的影響
受“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各種傳統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大多數農村婦女對于政治參與有著本能的恐懼,她們對于政治權利的渴望與幻想,不僅得不到整體社會輿論氛圍的理解和認同,反而有可能受到家庭和社會兩方面的性別義務所帶來的干擾。這使得女性在思想上對于政治參與有一定的抵觸和排斥心理,她們認為參與政治的能力屬于男人,即便是自己有能力,也不會去參加。另外,農村婦女生育勞動的社會價值一直被忽視,對于婦女在人口再生產中的基本貢獻與精神文化價值,我們的媒體輿論并沒有給予贊揚與必要的肯定。相反,認為這是婦女與生俱來被賦予的義務,從而提升了婦女在生育方面的被期望值,同時也造成了婦女在生育方面受到的不公正事件增多,從而壓抑其政治參與的愿望。
三、對新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現狀的對策
1、以女權主義為引導,對婦女進行思想轉化
女性主義,又稱女權運動。女性主義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其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注重性別政治,權力關系。在西方,女權主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之后,已經十分成熟,推動了全球婦女解放的進程,也為婦女參與政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權利保障。例如,女權主義在西方政治方面,將公民權利進行了大范圍擴展,為西方婦女贏得了投票權,主動提出離婚的權利,單獨撫養子女的權利等等。自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女權主義也通過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進入了實踐階段,并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揭開了婦女解放的新篇章。這說明女權主義在我國有十分良好的基礎。如果女權主義能在中國農村有大范圍的宣傳與普及,并且在宣傳中將其向政治參與的方向引導,必定會激發婦女參與政治,體現自身政治價值的信心,也必定會成為新農村婦女投身政治問題的理論、信心與動力來源。
2、針對二元經濟的特點對新農村婦女進行政治普及
由于農村婦女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政治知識匱乏、政治敏感度低的情況,而且有很多農村正婦女處于留守狀態,所以,政府的相關部門應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特點進行調整。在農村處于農忙之際,政府可以幫助留守家庭勞作,緩解農村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在農村處于非農忙之際,可以開展農村婦女的政治知識的培訓與學習,并且在培訓中賦予其更加豐富,更加生動并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生硬的說教變成一項婦女真正喜歡、感興趣并能從中獲益的活動,對學習政治知識表現優異,并勇于參與政治活動,表達自己獨特的政治觀點的婦女進行獎勵,從而使之成為一種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