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鼎山
肯尼迪總統遺孀杰奎琳去世已20年,她患癌癥謝世時年已64歲,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在我們心中,她永遠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女人。總統遇刺后,她衣服上沾著血跡與滿臉哀傷的樣子,至今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她的后期生活與情感一直受人關注。肯尼迪家族悲劇頻發,總統之弟羅勃亦被人暗殺,而愛子約翰卻因駕駛私人飛機而在海面上失事喪生。但是普通人念念不忘當年那個理想的第一家庭(肯尼迪家庭)。
杰奎琳的一生猶如一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悲劇。許多迷戀她的美國男女大眾仍不能寬恕她下嫁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簡單的答案是區區的政府贍養費不足以維持她早已習慣的奢華生活。
這樣的猜測更加深了她的悲劇,她顯然不是為愛情而戀上其貌不揚的奧納西斯。市面上有許多書籍討論杰奎琳在暗殺事件后的心理狀況。今年春天,愛爾蘭一所大學曾宣布要拍賣收藏的杰奎琳寫給一位天主教神父尋求慰藉的信,出價150萬元,后因家屬反對而作罷。在寫給神父信中她有批評婆母,認為她不夠聰明。提到丈夫遇刺,她說“我怨恨上帝”。
雖然該大學取消拍賣,但許多出版商仍對這些書信興趣很大。人們顯然對她下嫁奧納西斯特別好奇。最近一名叫芭芭拉·麗明(BARBARA LEAMING)的作家寫了一本新傳記。盡管有關肯尼迪家族的作品甚多,但該書除新發現總統夫婦各種瑣事外,特別解釋了杰奎琳下嫁奧納西斯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總統遇刺后,杰奎琳受到巨大心靈創痛,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癥,又稱重大打擊后遺癥,通常從戰場歸來的受傷士兵患有此病(按:美國心理分析協會上世紀80年代才認識到這種戰后士兵心理病,取名PTSD,即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這位新書作者用此種心理病態來解析杰奎琳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事件后到她于1994年逝世整個時期的痛苦。
杰奎琳成為總統遺孀后,確曾聽從親友忠告,盡量紓解創痛。經人介紹,出外就職。她年輕時即在著名時裝雜志《VOGUE》當過實習生。不過當時她因出身富貴而遭女總編吃醋歧視。成為寡婦后,她因聰敏閱讀廣泛,曾被VIKING PRESS與DOUBLEDAY兩家出版社聘為編輯,在后者工作長達20年。嫁奧納西斯后她辭了職。一般認為她嫁富商目的是在保障自己與兒女的安全,區區書局編輯薪資顯然不足支付她奢華的生活費。其實因其貌美與身份高貴,商界與政界追求她的不乏其人。
新書作者麗明指出,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的人最怕生活不安全,唯恐自己經歷過的恐怖事件再次發生。她在書局的工作讓她突然從一位圣女似的榜樣降為區區常人。奧納西斯的財富雖然提高了她心理上的身價,但也讓她陡然失去了民間的敬重,尤其是那些善于制造謠言的低級通俗刊物。
設想一下,一顆子彈憑空飛來,進入你丈夫的頭部流出鮮紅的血與白漆似的腦漿,噴到你粉紅色的時裝上,你將會有何感受?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當是必然。
我對杰奎琳下嫁奧納西斯抱持同情。可以想象從戰場歸來的那些斷肢、失明的士兵們的感受,他們對生活和前途的恐懼。
不過話說回來,肯尼迪總統生前并非圣人。他自青年時代被選為參議員開始,風流成性,外遇眾多。入主白宮后,積習難改,常趁杰奎琳出外旅行時召女友進白宮(我記得她在印度時與當時的尼赫魯總理成為好友)。總統習慣性的出軌,是總統夫人最痛苦的心理創傷。
我最難忘的一幕是她與女兒卡洛琳一起跪在國會大禮堂靈柩前與總統吻別。她很鎮靜,未曾哭泣,一旁的國會議員有的在痛哭流涕。守在電視機前的全美民眾包括我夫婦倆都不由自主地哭泣,與這位寡婦與小女兒的莊嚴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