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不出意外,8月1日,汪峰將空降他的祖籍地——江蘇常州,繼續他的2015“峰暴來臨”巡回演唱會。據說,屆時汪峰會給大家一個驚喜。于是,很多人猜測,在眾多家鄉人面前,他會不會宣布和章子怡的婚訊呢?
這當然是媒體吸人眼球的慣用手法,沒有人會去較真。但是,汪峰,及其引發的輿論風暴,卻常常讓人反思:當我們談起汪峰,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

心理學上認為,當人們在關注一個名人的時候,就已經在“追星”的隊伍中了,而“追星”是一種自我的表達。柏拉圖說愛源于匱乏,愛汪峰的人會在他的歌里找到自己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感和失落的夢想。
2009年,《春天里》的歌詞,汪峰寫“沒有信用卡,沒有她,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那正是他1996年寫《晚安,北京》時,自己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也是無數北漂農民工的生活常態,其中就有在地下通道結識的旭日陽剛。好像一下子擊中了追夢者的心酸,跌跌撞撞的人們終于能嘶吼出他們壓抑的情感。他們喜愛汪峰,是因為他唱出了他們心中有而口中無的苦楚。
汪峰相信“音樂改變生活不是一個夢”,他說:“也許在這樣的時代只有音樂才能給我們最后的慰藉,溫暖與覺醒!”在他的歌詞中,往往有“翅膀”、“自由”、“生命”、“堅強”,充滿了向陽而生的希望和勇氣,而這也正是這個越來越現實的社會所匱乏的。
于是,有人在最困難的時候聽汪峰的歌,聽到感動。有人說,就連她的畢業論文都是在聽汪峰《存在》的時候受啟發寫的——也許汪峰并不真能用音樂救贖,但他以一個同行人的姿態給人鼓舞。
商業化當然是現代社會的最大表征,汪峰無法逃離,盡管他始終對外宣揚自己堅持做的是搖滾樂,認為“歌詞的批判性和表達的個人化是最重要的”,強調自己60%的歌都完全不帶商業色彩,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選歌的標準沒有什么商業不商業。”
可在今天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又有誰逃脫得了呢?換言之,在商業社會又有什么不好呢?
比如,汪峰8月1日常州的演唱會,總冠名是國內白酒領軍企業洋河股份,用了“藍色經典·夢之藍”,為汪峰這位中國新一代搖滾教父站臺;考慮到這是汪峰第一次回老家開唱,被譽為“美麗鄉村夢里老家”的江西婺源也來湊熱鬧,推出套票婺源專版……
沒有人可以超越,卻沒有人會否認自己的這種超越之心,或許,這就是圍城。英國作家托馬斯·布朗曾說,“我們嘲笑別人的缺陷,卻不知道這些缺陷也在我們內心嘲笑著我們自己。”
那么,當我們津津樂道地談論著汪峰的種種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