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前幾天有人在網上提問,說在北京當程序員,公司景氣,掙的錢也不算少,但對于未來很迷茫——房價太高,又沒戶口,孩子上學也成問題。問:“我們的出路在哪兒?”反響熱烈,大家七嘴八舌,但并沒有人能給出“出路”,充其量就是“回老家吧”,帶著怨憤的口吻。一個流浪歌手,有一天感嘆北漂沒有出路,掙不下錢,買不起房,我們可能會勸他:“靠點譜吧。”但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長、做著正經工作的勤快的年輕人,他還要怎么靠譜?
從主流社會的標準來看,這個人一切都沒有做錯,社會不給他一條出路是不太合適的。但所有“一切都沒有做錯”的人,真的都能有出路么?

倒退30年,答案也許是肯定的。我想,那時的小孩繼承了這種觀念,變成了今天的年輕人。他們相信:“只要規規矩矩的,把該做的事做好,就會有前途?!钡@需要一個前提,就是生活在一個穩定、一成不變的時代。人們各司其職,各得其所,沒有變革和挑戰,當然也很少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幾十年前,個人服從國家安排,可以一眼望穿自己的人生去向。組織負責為我們安排好一切:吃食堂,住宿舍,孩子在大院里從小玩到大,上子弟學校,學習也不用太拼,長大反正是接父母的班。生于斯,老于斯,說來也是很美好。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留下我的祖父母這代人,迷惘而失落。幾年前我留在北京,為房子發愁的時候,我姥姥就很費解:“你都是北大的博士了,這么優秀的人才,國家為什么不管你?”
我向她解釋:時代變了。在這個時代,國家沒辦法操心我的事了,因為變化太多太快。未來到底會怎樣,誰都不知道,國家恐怕也不知道。
涉及到人生大事,沒人喜歡不確定性。我們渴盼把不確定的未來轉化為確定的通途,所以才心力交瘁地祈求“出路”。命運總該留一個口子(最好就在北上廣),讓我們又能買得起房,能從事對口的職業,生活質量不低,還能陪在父母身邊,小孩接受高質量教育——總該有路可循吧?
也許命運確實為一部分人埋伏了這樣的出口,然而今天的人們根本懶得探尋。大家只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你直接說,該朝哪個方向走?”其實這樣的人,既不笨,也不懶,他們有才華,也愿意拼搏努力,但他們只有依靠一個幻想中的、被許諾的未來,才可以奮斗下去。這樣當然安全,但這種安全感是虛妄的,是飲鴆止渴,一旦得不到這種虛幻的保障,就感覺現實寸步難行。
我在最好的學校做心理咨詢。假期之后,常有學生來訴苦,當年學習成績不如他的某某,現在做生意發了大財?!皩W習成績好,出路就好”,這個信念早已融化在高材生的血液里。他們歷經艱辛地沖到最前,卻看到完全不同的真相,會有一種被欺騙的憤怒。同時也會恐慌:“那么,我的出路在哪?”
再沒有哪個時代會像今天一樣,有那么多人致力于提供各種“解決方案”了:學習、溝通、戀愛、育兒、職場、創業……都搞出一套套的教程、策略、成功案例,人生好像變成了電腦上的思維導圖,一個可以分析演算的模型,用以許諾“最優解”的存在??赡苷驗槲覀兪侨绱瞬话?,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我可以為人生找到最好的出路。”這正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幻覺。
但這就是一個變革的年代。就算存在這樣的“出路”,站在今天也看不見;過50年回首才能看到。也許這一代人是時代的寵兒,也許這一代人成了時代的炮灰,也許這一代人挽起袖子改變了時代……一切都有可能。但站在今天,多想無益??床坏轿磥碓谀?,還能夠咬著牙堅持向前走,在重重迷霧中走出一條路來,這種直面不安的勇氣,是這一代人面對的課題。
而要先看到“出路”才能往前走的人,會有迷失的風險。仿佛在沒有地圖的地方,強要一張地圖,只好止步不前或上當受騙。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安全與自由不可兼得。想要生活得更自由,就必須承擔相應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