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堯
導語:廣大的空間激發出俄羅斯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它在造就俄羅斯人豪放的性格的同時也滋生了他們的大國意識。
提起俄羅斯人,人們腦海中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一個詞:“戰斗民族”。這個素以彪悍而著稱的民族確實不同凡響:赤手空拳斗棕熊、臺風天氣開飛機……無一不顯示出俄羅斯人的勇敢無畏。那么,這樣的“戰斗民族”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獨特的地理條件
地理是凝固的歷史,對一個國家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橫跨亞歐兩大洲且地大物博的國家,這種特殊的地理因素無不對其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影響。自古以來,人類活動的歷史舞臺,是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環境的。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俄羅斯這個“戰斗民族”就是其特殊水土的產物。
俄羅斯曾在幾百年的東征西討中,不斷擴展自己的領土,成為橫跨歐亞兩大洲的龐大帝國。即使解體以后,領土面積為1707.5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1.4%,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這樣一來,俄羅斯人從小就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俄羅斯人居住的遼闊地域決定了粗獷豪爽是俄羅斯人民族氣質的特點。
而這種地理環境和這一特點又決定了俄羅斯人的有極端傾向的性格。廣大的空間激發出俄羅斯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它在造就俄羅斯人豪放的性格的同時也滋生了他們的大國意識。他們在別的國家面前會有一種優越感,這種感覺就是覺得自己的地盤最大,自己在什么方面都是老大,凡事都想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做什么都要求是世界的一級,要造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要造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等。他們把自己的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任何民族的利益,認為自己具有空前的優勢,常常將自己的意識強加于別人,主張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俄羅斯不斷對外擴張可以說也是這種民族性格的一種體現。可以說,無所顧忌、勇猛彪悍、魯莽輕率、我行我素的俄羅斯人之所以成為“戰斗民族”很大程度上也是環境的產物。
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
現今的俄羅斯起源于東斯拉夫人在公元9世紀前形成的古羅斯國家。它位于東歐平原,雖然土地遼闊,但具有一系列不利民族發展的獨特自然地理條件,這對整個俄羅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俄羅斯地區大部分都處于寒帶,多凍土層,氣候寒冷,一年有半年多冰天雪地,在這種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生活勞動十分艱辛,加之遠離出海口,特別是不凍港出海口,不利于發展大規模的經濟和國際貿易。雖然地理條件惡劣,但俄羅斯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處歐亞地區中心,是世界三大文明的交匯處,許多民族和國家的重要利益在此相遇并發生碰撞。
同時,由于位于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路線,且缺少有利于防守的天然屏障,歷史上多次遭受包括納維亞人、日耳曼人、諾曼人、瑞典人、立陶宛人、蒙古、韃靼人以及眾多游牧汗國或部落,波蘭國、奧斯曼帝國及西歐國家在內的,來自北方、南方、西方和東方敵人的不斷進攻。四面強敵的威脅使俄羅斯的整個歷史進程都充滿了征服與被征服的軍事活動。為了生存和斗爭,古羅斯時代的俄國社會制度的根本原則就是個人完全服從國家的利益,實行半軍事、半游牧的生活制度,同時四面征戰,以謀求更開闊、更安全的空間與疆界,特別是謀求打通出海口。雖然個人對國家利益的服從只是為了生存而不得已而為之行為,但是歷史上的種種偶然性與必然性使俄羅斯這個國家變成了一個軍事色彩極強的國家。
被打造成一個軍事色彩極強的國家后,俄羅斯在對外擴張方面的速度令人咂舌:古羅斯時期的大公們為了控制“瓦希商路”四方征討,使基輔羅斯的面積短時間從不足20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00萬平方公里。基輔羅斯時期幾乎是全民皆兵,軍事遠征在客觀上已經形成全民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共識。沙俄時期的軍事擴張已不僅滿足于陸地,而是逐漸轉向海洋、謀求打通出海口,特別是不凍港出海口。到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執政期間,莫斯科公國領土擴大了三倍,形成了邊界東部越過烏拉爾山抵達鄂畢河、西部到芬蘭灣、北起北冰洋和北海、南達黑海,面積達 280萬平方公里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彼得一世在執政的30余年中,始終謀求打通出海口:奪取了亞速海出海口、波羅的海出海口、包括巴庫在內的里海西岸。其在位期間,俄羅斯領土面積達到 1515.5萬平方公里。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期間三次參與瓜分波蘭、吞并立陶宛、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克里米亞等廣大地區;打通了黑海出海口,使俄國疆域版圖增加11個省。尼古拉一世先后侵占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奪取了中國北方出海口;血腥征服了面積近500 萬平方公里的中亞。到19世紀末,俄國已經成為地跨歐亞,面積2200 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如果從基輔羅斯成立之初的不足20萬平方公里起算,則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在不到1100年的時間內擴張了114倍。長期持續的對外擴張提高了俄羅斯民族的戰斗力,使“戰斗民族”名至實歸。
尚武的社會文化
文化形態是完整的人的共同體。從個人、家庭、部落、部落聯盟、民族、國家(含多民族國家) 和文化集群(含多個國家),其演化的應然總趨勢應當是物質、精神和制度的日趨豐富和完善。歷史上統治斯拉夫人的部落、民族的文化形態結構過于單一,雖然含有商業、農耕、林業、漁業、手工業等早期自然經濟時期形態的多個維度,但是總體而言,偏向游牧,特別是偏于劫掠:無論是陸上的掠奪還是海上的搶劫。當劫掠成為生活一部分的時候,這種非主流的生存狀態就演變成一種文化實體,即劫掠文化。2500年的地緣文化沖突造就了早期斯拉夫文化的外來與本土即上與下的兩層結構模式。上層結構是以游牧、商業、海盜、雇傭兵、軍事等行業生活方式為主體的外來文化植入的殖民文化層,下層是以農耕、捕魚、狩獵、養蜂、手工業等行業的生活方式為主體的本土內生的被殖民文化層。與大多數早期自然生成的文化形態不同,早期斯拉夫人極易遭到來自各種游牧部落的攻擊。這些兇悍的劫掠部落要么受到繁榮文化的擠壓如匈奴之于中國的漢唐途經此地,要么是攻擊繁榮的文化路過此地如可薩之于羅馬,不同方向的劫掠文化的進軍路線都要穿過斯拉夫部落的土地并以斯拉夫的土地為根據地,往往裹挾斯拉夫人一起劫掠,或充當繁榮文化的財產如羅馬帝國的雇傭軍將斯拉夫人抓做俘虜賣為奴隸。這種視人為財物、為工具的做法極其殘酷,這種極具攻擊性的行為,具有反人性、反文化、反文明的特性,是文化蒙昧時期高等群居動物的基本特性,遵循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在此情況下,軍事文化顯得非常突出。俄羅斯民族所處的惡劣地理環境、所遭受的數百年的艱苦磨難以及同大自然與外族征服者的艱苦抗爭和激烈搏斗,對俄羅斯強大軍事力量、軍事戰略以及獨特軍事文化的形成產生了無比深刻的影響。俄羅斯的強大軍事實力和富有特色的軍事文化正是在同這些強敵的艱苦抗爭和多次反復沖突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野心勃勃的統治者不斷發動瘋狂擴張行動使軍隊扮演了重要角色,確立了軍隊優先發展的地位,促進了軍隊的建設,錘煉出了強大的軍隊;其軍事擴張行動造就了俄羅斯的帝國精神,培養了國民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正是這些野心統治者與瘋狂擴張行動提供了豐富、生動的軍事文化素材,從而使俄羅斯形成了獨特的軍事文化,走上了大國之路。
此外,宗教對“戰斗民族”的煉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公元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宣布基督教(東正教)為基輔羅斯的國教,召集基輔市民到第聶伯河下水受洗,史稱“羅斯受洗”。統一的宗教促進古羅斯民族的統一和國家的形成。不僅如此,“第三羅馬”意識更是成為俄羅斯對外擴張的重要精神支柱。俄羅斯視拜占庭為東正教的中心。1453年,拜占庭被土耳其所滅。因此,修士菲洛費伊在致大公瓦西里三世的信中指出,“兩個羅馬先后衰落了,第三羅馬(莫斯科)正屹立著,第四個羅馬則不會有。”為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合法繼承人,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巴列奧略,并將拜占庭帝國的國徽——雙頭鷹引入俄國。“莫斯科-第三羅馬”的思想是支撐俄羅斯對外擴張的重要精神原因。
東正教的傳入使俄羅斯人普遍具有“救世”使命感,正是這種所謂的“使命感”成為日后沙俄侵略擴張的重要意識形態基礎,也為俄羅斯軍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基礎。而俄羅斯人的軍事天賦與才能在這種文化形成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攻克土耳其要塞伊茲梅爾的蘇沃洛夫元帥、擊敗拿破侖的庫圖佐夫元帥等世界級的俄羅斯名將至今仍然盛名不衰;創建“大縱深作戰理論”的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和首創“國家海上威力論”以及“海上超飽和攻擊戰術”的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分別代表機械化戰爭時代陸軍軍種戰略和海軍軍種戰略的最高水準;而率先提出“軍事技術革命”概念的蘇聯元帥奧加爾科夫則在人類軍事思想史上開啟了信息化戰爭的先河。
強悍的身體素質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這方面,“戰斗民族”顯得資本雄厚。冬季,在俄羅斯居民小區周圍的林間小路上,經常看到推著嬰兒車散步的年輕婦女。盡管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母親們也讓嬰兒裸露出嬌嫩的小臉,呼吸清新的空氣,讓孩子從小適應寒冷的氣候。對大一點的孩子,則鼓勵他們去做戶外活動,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勇敢性格。在大街上,常能看見剛會走路的孩子,連跑帶顛地跟在大步流星的母親身后,摔倒了就自己爬起來。這種世代相傳的習俗,使得孩子從小就打下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俄羅斯的飲食高蛋白高熱量,加上全民運動的好習慣,使其身體素質普遍較好。
在前蘇聯時代,其多得令人咂舌的奧運金牌就是明證。古代羅斯人就以體格魁梧強壯,動作靈活而著稱。在俄羅斯長達2500年的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中,許多以強悍著稱的民族的血統融入其中(比如諾曼人和蒙古人),使其血液始終保持新鮮,加上戰爭的優勝劣汰,讓俄羅斯民族擁有強健的體格。可以說,強悍的體格使“戰斗民族”名副其實。
綜上所述,要練就一個“戰斗民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是獨特的地理環境、一部充滿征伐的歷史、尚武的社會文化和強悍的體格成就了北極熊驍勇善戰的威名。近日,這個“戰斗民族”又開始了新的戰斗——俄羅斯派兵進入敘利亞。在這個“戰斗民族”面前,和平顯得更加珍貴。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