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威海



甘美之味
甘這個詞在中國話里是非常活躍的,它能表示人愛憎的基本感情,例如心甘情愿、不甘落后。甘來源于吃,是“五味”之一。《辭海》里對五味的解釋,引的是《禮記·禮運》的古法:“酸、苦、辛、咸、甘也”。古書里甘代表的食物是飴糖跟蜂蜜。糖和蜜的味不是甜的嗎?古人只懂得甘不知道甜。漢朝的《說文解字》還沒收甜字,有個字附在甘后,字形是左甘右舌,說明在漢代時,“甜”字剛剛在俗語里出現。
今天人們常用甜字,很少用甘。而在古代,一般談起美味都是用甘,有時還會拿甘字當動詞用。比如,“甘之”就是覺得它好吃的意思。
甘的來源廣大而模糊,它的內涵當然也沒有清楚的界限。《說文解字》解釋說甘就是美。注釋者覺得不妥,便補充說道甘是“五味之一”,但接著卻又說“五味之可口皆為甘”,照這么說,酸得可口也算是甘?甚至苦的也能算甘?事實上,漢語里凡是強調“心甘情愿”的往往都是苦差事。
那肉類呢?肉不苦,當然也是甘的。《本草綱目》里說的無數動物都是“味甘”。神農嘗百草,把從百草里選出的無毒、解飽,又不苦的莊稼籽兒全吃了,所以古人斷言“甘味生于百谷”。《書經·洪范》里有“稼穡作甘”之語。
順便又出來個觀點:中國話“美味”為什么說“好吃”?反之則說是“難吃”。說“好”吃,自然就是“容易”吃。因為日常吃的連下咽都很困難。美食,古代就叫“旨甘”。旨即脂膏,是肥肉。從古至今,整部中國飲食史可以概括為四個字:苦盡甘來。而甘與苦,也是中國價值觀的一個重要范疇,比如,苦盡甘來的大團圓結局就是中國傳統戲劇里最喜聞樂見的經典。
我們的古人,把凡是不苦的,好吃的,都算作是甘的。所以,甘跟美一樣,是幸福的象征。
咸味的醬與菜
有位外國朋友在我家吃過幾回飯,洋洋贊不絕口,唯獨稀飯說“太難吃”。我問:“咸菜呢?”他嚇得叫了一聲。我說:“跟你相反,我吃完干飯也要用水泡兩口。你不愛稀飯,是不懂淡飯就咸菜的道理。”小時候在濱海的老家常拿蝦醬就飯吃,醬罐里一層白鹽,齁咸。中國古人誤以為醬比鹽還咸。東漢應劭《風俗通》:“醬成于鹽而咸于鹽。”拼命提倡“少鹽”的洋人嘗了,不等咸死就得嚇死!
鹽,是生命所必需。古人說得好,酸甜一年不吃都行,咸鹽幾天不吃連“縛雞”的力量都沒了。史學家認為,上古的炎黃之戰就是為了爭斗盛產鹽的解池。《中華五千年史》:“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鹽能滿足保健、品味兩種需要,所以咸物是最基本的“下飯”之物。
醬的發明,能追溯到神話里去。起先醬全是獸肉做的,古書里叫醢。后來原料擴大到魚、螺蛤、昆蟲等。醬在中國流行是必然的:肉料難得,想保存就得腌制,而且得多加鹽。醢、醬都帶酉字旁,跟酒一樣經過發酵。酒比糧食香,發酵過的肉醬,味道比肉濃烈得多。后來,中國人又發明了豆醬,因為成分都是蛋白質,所以味道跟肉醬非常相似。
不過在舊時,肉類常年缺乏,想做肉醬也沒那么容易。蔬菜過了季節也沒有,漫漫冬季,拿什么下飯?只有咸菜及咸醬。晉代思想家嵇康就記述過這種生活。《養生論》:“關中土地,俗好簡嗇,廚膳肴饈,不過菹醬而已。”
說到咸菜,古名有兩個:齏、菹。齏就是用蔬菜做的醬,最早是用韭菜做的,所以齏屬于韭部。至今還有韭花醬,是吃涮羊肉必蘸的佐料之一。杜詩名句說:“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中原地區冬季漫長,蔬菜缺少,拿什么佐餐?主要是腌韭菜。菹的本義是酸菜,也指切成小塊再腌的咸菜,周朝宮廷膳食就有“七菹”,包括至今還常吃的咸疙瘩頭。
醢-醬-齏的相繼產生,是肉食缺乏的三部曲。它們的性質和做法都很相似,都咸得夠嗆。從肉醬到咸菜,都是為了下飯而產生的,都是由中國人的粟食決定的,所以,也難怪外國人會“退避三舍”了。
洋人不知苦味
中國先民早早就能認識“五味”現象。古老的《書經》提出“五行”理論的時候,就能把咸、苦、酸、辛、甘納入了水、火、木、金、土的“五元模式”。可以說五味是五行觀念形成的根據之一。
怎么解釋這種早熟的認識?多虧了早早發明中藥的奇特經歷。神農也是醫藥的祖宗,歷來說他“嘗百草”是為了找藥,《淮南子》:“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但筆者認為那是在找飲食。
苦在五味里是最難認識的,因為它跟人對吃的天然需要離得最遠。不信把其余的四種滋味挨個兒分析給你看。甘、咸、酸都是食物固有的滋味,是人類喜愛的,不可缺少的。甘,亦即甜味,可由糖類轉化而來;咸,是鹽的味,化學成分為氯化鈉,是人體絕不可缺的物質;酸,常跟甜味共存,是漿果的滋味,而果類是猿人喜愛的食物。而辛味是中國烹飪的需要,其代表物——蔥,是先民煮肉的調料。況且科學地說,辛不屬于味覺,而是對口腔的刺激。那么,五味里就剩下苦了。
古語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什么最苦?黃連最苦。而那是最常用的草藥,專治中國人特有的“上火”。《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謂善清“上焦火熱”。苦字帶草字頭,表明是從中藥來的。《說文解字》:“苦:大苦,苓也。”段玉裁注釋斷言“苓”有錯,并引沈括《夢溪筆談》改正為黃藥,即黃連。就是說,中國人對“苦”的認識,是從草藥來的,是吃草充饑的結果。
有趣的是,在英文里,苦是bitter,字典里的解釋是“尖銳的、被刺痛的味兒,就像啤酒和不加糖的黑咖啡。”看來,在英語里,苦味只能借用別的感覺來形容。Bitter這個字是從動詞bite來的,而bite是咬人的意思。用痛來表示苦,說明沒有吃過草的他們,從來說不清楚苦到底是什么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