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朋友的寶寶得了奶瓶齲,醫生說可能要拔牙,請問奶瓶齲是怎么回事呢?
答:奶瓶齲又名哺乳齲,是由嬰幼兒睡眠時不斷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齲齒,表現為上頜乳切牙(即門牙)的唇側面,及鄰面的大面積齲壞,牙齒患齲病后不能自愈。由于乳牙的鈣化程度低,因此患齲后病情進展迅速,破壞面積廣,并且治療效果差。
奶瓶齲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長期用奶瓶人工喂養,瓶塞貼附于上頜乳前牙。
2.用奶瓶喂給孩子牛奶、砂糖、果汁等易產酸發酵的飲料。
3.嬰幼兒乳牙萌出不久,乳牙的牙質薄、礦化程度差,表面結構不成熟,使其抗齲力弱。
4.人工喂養時,嬰幼兒的哺乳時的吸吮動作不如母乳喂養者活躍。
5.有的孩子喜歡長時間叼著奶瓶或含著奶瓶睡覺,而當嬰幼兒入睡后,唾液分泌減少或停止、吞咽功能減弱。
奶瓶齲初期表現不易引起家長的注意。主要是在上頜乳切牙唇面的牙頸部形成一條白堊色脫礦帶,隨著齲蝕的發展,這條脫礦帶的顏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環繞著牙齒,使牙硬組織剝脫,最后變成圓錐狀,甚至形成殘根。這樣,不僅使乳牙的切割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隨著病變加重,會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變,這時孩子會感到劇烈疼痛或牙齦腫脹、流膿,嚴重的還會影響恒牙的發育。一旦因齲蝕嚴重無法治療,而將乳牙過早拔除,就會擾亂乳恒牙替換的生理規律,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錯亂,給孩子的牙齒發育帶來不良影響。因此,一旦發現孩子有奶瓶齲的跡象,應及早帶孩子去口腔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