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成為2015年首位落馬的副部級高官。反腐沒有退路。好戲仍在后頭。
到目前為止,反腐所獲得的民望是空前的。它也為世界所矚目。這是我黨具有自我凈化能力的顯著標志。反腐甚至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在不提政治體制改革的情況下,使民眾保持著對政治結構的信心。
無論如何,我們已走過了一個新時代的起點,正在向前方走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興高采烈地觀看“打虎”之余,民眾的另一種心態也自然地浮現。
他們似乎突然發現,打老虎,打掉各個腐敗山頭,搜出以億為單位的人民幣,調整復雜的權力-利益結構,這一切和自己有多少關系呢?現實是:并不因為打老虎,社保的繳費基數就不上漲了,社保繳費率就不偏高了;也不因為沒收了貪官的贓款,住房、醫療、教育的負擔就有所減少。另外,能夠把老虎關進籠子的,是比老虎更高的權力,并沒有他們什么事。
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說,這是一種觀眾心態,看反腐感覺相當痛快,可回過頭看一下自己的處境,未免有些落寞。
它說明了一個問題:在一些人的感受中,反腐和他們心理上有關,煥發了希望,但是,好像在利益上無關,至少好像關系不大。反腐構成了他們的政治認同,但似乎無法直接等同于他們在心理和利益上與反腐之外的權力結構的關系。“我們-他們”的鴻溝在現實中仍然是存在的。
當然,這種心態某些地方并不對。這是把反腐的功能泛化,混同于政府的施政行為了,而且,也比較短視。反腐并不是調整一項制度或政策。沒收貪官的贓款,當然是進入國庫,而不可能拿來分給大家。反腐并不是發錢。調整權力-利益結構,清除腐敗的土壤,當然也無法讓某些“結構外群體”直接受益。但是,雖然不是直接受益,通過強力反腐形成一個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態,打造一個公平的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從基礎上、長遠上,則有利于民眾,有利于這個國家的未來。對中央的強力反腐保持堅定的支持,這是必需的。
問題只在于:在轟轟烈烈的反腐行動中,民眾的確也更多地只能看,而無法參與。他們對反腐有這么不切實際的預期,實在也有苦衷,因為其實際的生存和權利處境的改善,可能并未“同步”于反腐的掘進。換句話說,比之對貪腐權力打擊的強大社會效應,對權利的保護力度已經顯得落后了。而它們某種意義上應是一體兩面。
前段時間發生的太原警察毆打侮辱致死討薪民工的惡劣事件,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套路我們并不陌生:幾個民工去討薪,警察出警后便破口大罵,直言民工是“犯罪嫌疑人”,隨便就抓人,其間辱罵并將受害人毆打倒地,還一直用腳死死踩住躺在地上的可憐女人的頭發。受害者死后,基層權力做的就是嚴密封鎖消息。而當受害者家屬去各個相關部門上訪時,受到的是冷遇、推諉和扯皮。他們的上訪甚至還遭到警察的威脅。另外,警察還否認踩女工頭發。如果不是工友跑了一兩公里甩脫了追趕的警察,保存了重要的視頻證據,并且把它發布到了網上,引發廣泛關注,事件要想逆轉,恐怕是相當艱難的。
從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弱勢的民眾,面對某些強大而有一體化色彩的基層權力,是多么的無力。而事件逆轉的支點,正是上級重視,是比基層權力更大的權力負責任地站出來。在這里,無論這些基層權力是否貪腐,民眾是沒有辦法通過制度的渠道、權力結構內的渠道把它們關進籠子的。受害者權利的伸張,依賴的,還是同樣處在權力結構之外的足夠社會聲援,以及捕捉到了這一社會聲援的上級權力的運作。換句話說,面對某些基層權力,民眾幾乎難以通過自身或其政治上的代表保護自己,而依賴于社會和上級權力的保護。在這件事上,他們事實上游離于權力結構之外,只是一個“政治看客”。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要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正是要警惕對人民實際參與政治結構權利通道的堵塞,防止他們只能是“政治看客”。
在現代政治中,一個只能當“政治看客”的人,在可以影響到所有人的事務中只能看而沒有發言權,是談不上在權利、利益的分配中能夠防止受損的。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宏大目標來說,在黨的領導下,正需要民眾能夠廣泛參與政治結構來促進治理體系的優化,使民眾的權利本身,就是一種可以約束某些權力的權力,從而使制度從最高權力到最基層權力,到民眾權利之間暢通無阻。得到社會支持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社會也預設為治理的主體。一個存在大量“政治看客”的社會結構是不可能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配套的。
中紀委已公布了各地紀委的聯系方式,舉報將更加通暢。這是一個擴大反腐的群眾參與的積極信號。我們也應該捕捉到更多的政治參與的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