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壽鐵
“鏡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理論是美國社心理學家C.H.庫利在《人的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的社會學概念。“鏡像自我”理論證明,自我是人與人互動的產物,自我意識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產物。人的性格、才能都不是先天遺傳而來的本能,而是在周圍環境中,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的、后天形成的社會性經驗。
根據“鏡像自我”理論,有時候,一次不經意的匆匆邂逅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例如,有個年輕人哀嘆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舛,感到迷惑和無助,猶豫彷徨,無所適從。說也巧,當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知何去何從之際,適逢某個恩師指點迷津,撥開迷霧,一番語重心長、點石成金的話讓他頓開茅塞、豁然開朗。從此,他重新審視人生目標,果斷調整人生航向,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在人生路上,一路滾打摸爬數載,他終于修成正果,果真成了那個恩師所指點的英雄好漢或杰出女性。
在此,筆者忽然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叫《拉曼查的男人》的美劇,這是由著名戲劇導演戴爾·華沙曼根據塞萬提斯的名著《唐吉訶德》改編的音樂劇,1965年首演于美國百老匯,甜蜜哀怨、溫馨感傷的愛情故事,詼諧幽默、富于情趣的表演,如夢如幻、眼花繚亂的舞姿,時而高亢悠揚,時而低沉輕快的音樂,這一切使得此劇出乎預料,一炮走紅,好評如潮,引起空前轟動。
這部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從前有個騎士叫拉曼查,有一天,他揮舞著長劍,在大街上策馬疾馳而過。這時他猛然發現,一群人圍在路邊大聲叫罵,也不知道說些什么。他覺得蹊蹺,便下馬看個究竟。不料,一群人正團團圍住一個妓女紛紛扔石頭:“淫婦,躺著劈腿掙錢的臭女人!”他走近那個痛苦呻吟的妓女旁語重心長地說道:“您不是妓女,而是貴婦人。”“您是誰?”“我是路過這里的拉曼查的男人。”“在我看來,您不是妓女,而是貴婦人。真像是貴婦人。”“不是。我是像煙蒂一樣的女人。許多男人在我肉體上吮吸甜蜜的東西,然后像仍煙蒂一樣扔掉我的肉體。”“不對。您的的確確是貴婦人。”然后,拉曼查騎上馬,慢悠悠地消失不見了。
歲月如梭,星移斗轉。拉曼查奄奄一息,瀕臨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瞬間,一位貴婦人向他款款走來。她輕輕地握著他的手,在他的額頭上深情地吻了一下。“您是誰?”拉曼查閉著眼睛,有氣無力地問道。“我曾經是妓女。當眾多男人蔑視我,想要殺死我的時候,唯有您稱我是貴婦人。那時,我想到我能夠成為貴婦人。打從那時起,我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改變了我的自畫像,如今就像您說的一樣,我成了貴婦人。是您的一句話轉變了我的一生。”
知遇之恩,當涌泉相報。一個人只要按照關愛自己的人所說的樣子,重新調整自己,努力改變自己,他就能夠扼住命運的咽喉,成為命運的主人,能夠成為關愛自己的人所指點的那個人。
1617年夏天,年僅18歲的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不得不輟學回家幫助母親料理農莊,開始全力以赴經營農業。當時英國正處于詹姆士一世(1603-1625)的昏庸統治時期,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王權和議會間的裂痕日趨擴大。
1623年英國政局一觸即發,籠罩在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中。在那遙遠偏僻的鄉村,一個農夫叩地虔誠祈禱:“神啊,我們的民族正處于千鈞一發之際,現在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需要一位賢明的領導者。需要偉大的舵手。請賜給我們吧!”這時,空中傳來了神的聲音:“強人、善人、偉人正是你。”他拒絕說:“神啊,我只是一介農夫。我不是什么偉人。我是大老粗。”接著,他一邊聆聽神的話,一邊打開了《圣經》。“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這句話乍然映入眼簾,他匍匐在地,虔誠禱告:“神啊!感謝您。如果神成為我的神,耶穌成為我的耶穌,我就無往而不勝。只要神跟我在一起,為我保駕護航,我也能夠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作為一個平凡而普通的農夫,他倍感孤獨無助,但是,一旦有了神的指引和庇護,他的心靈就有了慰藉,奮斗就有了方向,理想就有了光芒。
這就是一個農場主、鄉紳,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克倫威爾。在1642年至1648年兩次內戰中,他運籌帷幄,縱橫捭闔,先后統率“鐵騎軍”和“新模范軍”,一舉戰勝了王黨的軍隊。1645年6月在納西比戰役中,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千軍,摧枯拉朽,取得了對王黨的決定性勝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農壓力下,他毅然下令處死國王查理一世(1600-1649),宣布成立共和國。1653年12月,根據《政府約法》,他自任“護國主”終身職位,兼領陸海總司令。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具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只要一個人把握好人生的偶然機遇,重新定位人生的航向,積極進取、勇于創新,他就能做自身命運的主人。
人靠什么過活?不是面包,也不是牛奶,而是愛。如果我們時刻以愛的目光打量世界,用愛的情懷激勵周邊的人們,那么在他們當中就必定會發生某種不可思議的生命奇跡。
一個男子因身體不適去醫院接受檢查。他急著想知道檢查結果。醫生告訴他:“對不起,是不治之癥,很重。”“我該怎么辦?”“您在做什么工作?”“在孤兒院和養老院工作。照料孤兒,與老人一起生活就是我的最大樂趣。”“很遺憾,您應該放下手頭的事情,到空氣清新、水質良好的地方休息。”“那樣能多活幾年?”“最多能挺6年吧。”“如果繼續工作的話?”“最長也就3年吧。”
聽了這番話,這個男子說道:“還是讓我來決定去留吧。我不想通過休息多活6年,我想通過工作多活3年。”醫生說道:“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這位男子一出院,就把病魔拋諸腦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搏斗。他為孤兒和老年奔走、祈禱、捐款,他淡忘了病痛的折磨,甚至忘卻了死神的步步緊逼。說也奇怪,他竟多活了12年,周圍的人們個個為之愕然,嘖嘖稱奇。
由此可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來自他人的鼓勵固然有助于喚起當事人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自我鞭策也有助于當事人重樹自信心,點燃新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