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 P.馬庫斯(Lucy P. Marcus)
蘋果的新手機能對你的健康情況做出記錄。谷歌現在可以搜集相關信息,計算出你該出門前往機場的最佳時間。亞馬遜則可以告訴你,你需要什么樣的書,什么樣的日用品,你可能會喜歡的電影——還出售能讓你訂購到這些東西的平板電腦。當你快要到家時,家里的燈光會打開,房子也會自動調節到你選擇的適宜溫度。
這些綜合性的數字服務和硬件都是為了讓你的生活更方便而設計,這一點無可置疑。不過,我們是否問過自己和這些我們交付了信任的企業一些基本的問題?我們是否有對這種方便而舒適的生活給予足夠的考慮,也就是說,這種生活的成本是不是我們給得起的?
每當我們增加一個新的電子設備,我們都會“舍棄”掉自己的一小部分。通常在這么做的同時,我們都會對這自我的一部分交給了誰不甚了了,而對自己是否對其道德守則和價值觀加以認同,更一無所知。可能表面上,我們會“心里有數”這些企業拿到我們的數據后會做什么,但實際上我們只能見到它們的營銷策略,而背后經營這些機構的人,卻是無名無姓,難見廬山真面。我們對其知之甚少——但他們卻對我們了如指掌。
早在上一代人的時候,意識到某些企業會知道我們在哪,我們看了什么,或者掌握我們的醫療記錄,這一點就已經讓人抓狂了。但在那個時候,一個人的不同信息是廣泛分布在不同的“知情者”那里:銀行知道一些,我們的醫生知道一些,稅收部門也知道一些。但現在,蘋果和谷歌知道了我們資料的全部,并將其儲存在一個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樣當然方便,不過,如果這些企業決定用某種我們并不那么首肯的方式來使用這些信息時,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們完全有理由對這些企業在使用信息時的判斷做出質疑。前段時間,臉書使用人們的新聞訂閱信息來測試是否閱讀新聞會對其情緒造成影響,引起公眾強烈抗議,就是一例。事實上我并不記得有這樣一個選項,表明臉書這樣做是正確的。去年10月,網站Snapchat被黑客攻擊,大量用戶的私密照片泄露——而這個網站的主要使用者是年輕人,在使用網站時均承諾看到別人發布的照片后“閱后即焚”。
同樣地,醫療數據總是被視為隱私,因此病人會對他們的醫生如實透露信息。現在,醫療和科技產業之間的界線已經變得模糊,一些“可穿戴設備”和軟件的制造商就正在游說政府,讓他們的產品不被列為醫療用品——由此就可以游離于各種對信息保護的監管條例之外。
隱私僅僅是關于數據擁有權、數據壟斷、安全、競爭等問題的大范圍討論的其中一部分。討論還包括控制權的問題,大數據未來的問題。也關于選擇權,和如何決定人們的數據被使用,以及人們如何使用自己的數據的問題。
一些更成熟的企業已經進入使用正式協議的階段,會有專人處理道德守則問題,會成立風險委員會,還會監管數據如何收集和使用——盡管并不總能成功監管(事實上也常常需要試錯)。一些新興的小公司可能既沒有如此正式的協議也沒有人力來處理如此問題,可能也沒有獨立的董事會成員來專門管理此事。如果真的發生嚴重的問題,很多消費者就不再會使用他們的服務,無論他們的商業模式多么前景無限。
我們都喜歡嘗試新的應用,因此會把我們的臉書或推特賬號作為其他應用的入口,這樣等于不加思考地把個人信息從監管比較嚴格的大公司轉移到沒那么嚴謹管理和限制的小公司。消費者都相信或期待某處會有某個人來管理這些事情,但事實上,這個人是誰卻無從知曉。
在歐洲,保護個人信息的立法并不復雜,而在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哪怕連這樣初級的法例也闕如。那么我們應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短期來說,對于道德問題,年輕的企業不應該僅僅將之作為營銷元素,而是作為一個核心考慮。政府的立法者應該進行自我教育,同時對公眾進行教育,并實行更強有力的監管。就像許多國家幾十年前監管汽車安全帶的使用一樣,應當發起公共安全教育,連同立法一起解釋和推廣兩步驗證登錄機制(two-step verification)。
長遠來看,隨著我們會有越來越普遍的互聯網接入點,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愿意把自我交出去多少?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作者是馬庫斯創業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