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下蹲,不少人會不解,甚至會誤解。在此,我想多嘮叨兩句。
蹲字帶足,下蹲用腿,不少人就此覺得這只是一個下肢運動。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人的下肢聚積著身體50%的神經、血管、血液。下肢連同臀部的肌肉體積占全身的70%,可見下肢少動缺練的影響之大。一個簡單的下蹲動作,要動用身體大部分肌肉群和主要運動關節腳、踝、膝、髖等。此外,下蹲還需要良好的軀干核心力量,即腰腹肌力量。倘若手持啞鈴,背負杠鈴,甚至拿兩個水瓶做下蹲,即進行所謂的負重下蹲,那全身肌肉功能就會得到鍛煉,下蹲就成了全身性運動。
健身是要提高人的體適能,包括三大要素:柔韌性、力量和耐力,這三樣在一蹲一起之中都可得到很好的提高。首先,要下蹲,踝、膝、軀干甚至肩部就得有良好的活動度。其次,下蹲時要克服身體自重或額外負重,這需要良好的力量。隨著蹲起的速度加快,對身體的速度力量、爆發力的要求也增高。身體下降時,要有良好的離心收縮力量。降到低點時又要有等長收縮能力。再次,隨著下蹲動作的重復,肌肉的耐力自然可以得到發展。如果訓練達到一定量,心肺系統耐力也受到鍛煉。國家女排主攻手王一梅在我們進行的一次測試中,單腿下蹲200多次仍不停歇,足見其柔韌性、力量、耐力以及心肺系統功能之強。

我們稱下蹲是健身方式中的佼佼者,理由主要有6點:
1,下蹲是一項功能性很強的運動,與人們生活中蹲下撿東西、抱重物、爬山下樓等活動相似,動作自然而實用。
2.下蹲訓練的身體部位較全面,同一時間內可以讓多種肌肉群和關節得到鍛煉。
3,對場地、環境的要求不高,隨時隨地可做。
4,有助于減肥。下蹲可讓人保持或增加肌肉,而每增加一磅肌肉,一天可多耗能50-70大卡,肌肉即使不動,也會耗能。
5,有助于防摔倒,進而防傷病-衰老-死亡。在美國,老人死亡的最高相關因素是摔倒,因為此后他們要臥床,新陳代謝衰減或引起并發癥,最終加速死亡。下蹲訓練可增強全身特別是下肢的力量、平衡能力,為防傷和長壽打牢根底。
6,有助于美體。有些女孩覺得下蹲會讓大腿變粗。其實,只要練習正確,下蹲可讓人從臀部、大腿到小腿的肌肉線條和圍度更美。而且,腿部粗細可以通過下蹲的強度來調節。如再結合跑步等耐力訓練,腿部會變得修長而有力。
說到下蹲,有人認為它會傷膝傷腰,證據是中老年人進行類似下蹲的爬山或下樓時會出現膝痛;下蹲尤其是全蹲后,引起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的現象并不少見。
下蹲傷膝主要是錯誤動作導致的。一是蹲下時膝蓋超過腳尖,人呈前跪姿態。這種人的小腿肌力比大腿后面及臀部肌力要弱,主要靠膝關節前的股四頭肌發力。膝關節負荷過重,再加上膝關節超腳尖,臏骨與股骨間壓力增加,臏骨軟骨摩擦力加大,造成膝傷。二是一些人蹬起時有不同程度、對稱或不對稱的膝蓋內扣,使膝關節位置異常,關節內側的韌帶、半月板、后叉韌帶的負荷突增,引起勞損和損傷。
上述現象與下蹲者本身的力量、關節活動度和協調力差有關,與現代生活方式更有關。以如廁為例,以前人們大多為全蹲,而現在多為坐便,這種改變讓人的下肢、軀干、膝部的體適能減少了鍛煉機會。
至于下蹲是否傷腰,在健身界尚有爭論。在實際中,下蹲安全的最佳保障是自身要有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協調性和力量。下蹲出現腰傷常有這樣幾種原因:
一是足踝柔韌性缺乏。許多人無法全腳掌著地蹲下來,只能前半腳掌落地,根源是跟腱短了,小腿后部肌肉緊張。有此缺陷,就要用技術動作代償,身體重心前傾。如果再負重,重心會不穩,極易傷腰。
二是大腿后面和臀部的柔韌性差,無法保持髖部的正常位置,使髖關節后坐。
三是腰的核心力量不好。一些人大腹便便,無腹肌,腰肌緊張,或者身體長久前傾,使髖關節前的肌肉很短,后面肌肉松弛,引起“下交叉綜合癥”。下蹲時,固定腰肌的力量不足,腰椎間盤就往往朝后、側向突出,造成損傷。
四是脊椎的生理曲線和靈活度異常。如長期含胸駝背,使身體前傾,腰部受力增加,下蹲時就危機四伏;如果腰的靈活度不足,左右受力不均,腰椎損傷就在所難免。
可見,傷腰不是下蹲本身的問題。要做好下蹲尤其全蹲,我們建議:
1,先讓自己的踝、膝、腰、軀干的柔韌性恢復正常。
2,要在懂行的教練、康復師或發燒友的指導下,掌握正確的下蹲技術。
3,科學安排訓練,安全第一,恪守由輕到重,由慢到快,由簡單到復雜的漸進原則。
全蹲也叫深蹲,是指小腿與軀干平行,身體全幅度地降到底,臀部達到最低點。半蹲是指身體降至半空中,大腿上面或下面與地面平行。
研究表明,全蹲可以最大幅度地發力,充分拉伸肌肉的長度,對踝、膝、髖前后肌群的力量,特別是起跳能力有著獨特的促進作用。舉重運動員必須做全蹲運動,因此,有的隊員雖然個子不高,卻能跳起扣籃。但全蹲對人的技術能力要求較高。
半蹲更貼近生活本身,相對易學易做,絕大部分運動項目的隊員都采用這種方式,對于柔韌性較差的人群,它更是安全實用。而且,半蹲停在大腿與地面平行的角度時,其受力程度要比全蹲到底時大得多,起身時的阻力也很大。
總之,兩種下蹲方式各有長處,要根據自身條件、運動習慣和所從事運動的要求來選擇。當然,如果想成為一個素質全面的運動者,應兩者兼顧。
1,半蹲的技術要求:兩腳略寬于肩,膝蓋在腳趾的正上方,抬頭挺胸塌腰,踝、膝、髖三大關節同步彎曲往下蹲,直到大腿下面或上面與地面平行。下降時應略慢,大腿與地面平行時停止下降,再通過膝、髖的肌肉收縮把身體蹬起來,往上動作可略快。整個過程應保持脊椎關節的正常生理曲線,一旦核心力量腰腹肌支撐不住,或由于腰椎反拱身體往前趴時,應立刻停止。如果小腿跟腱太緊,無法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的角度,可用木片墊高腳跟。
2,全蹲的技術要求:起步姿勢與半蹲基本相同。為把胯打開,讓骨盆保持良好位置,下蹲時,腳可呈外八字。保持挺胸塌腰,軀干直著往下,臀部貼到小腿后面,從側面看,小腿與軀干幾乎呈平行線。蹲到最低時,膝關節和髖關節處于最大的彎曲角度;蹲起時,要用大腿、臀部的力量把身體蹬起來,要下慢上快。全蹲雖呈外八字狀,但膝關節也應在腳趾頭的正上方。
此外,常用的還有一腿往前上一步,前弓后箭的“弓箭步蹲”,或一腿側向跨一步蹲的“側步蹲”等。
下蹲健身,可以徒手蹲,也可負重蹲,如用啞鈴、杠鈴等增加下蹲的負荷。要明確訓練目標,根據目標決定運動量。一般原則是,下蹲訓練最好每次不少于三組,每組不少于十下,合適的重量是人鍛煉后肌肉有點發酸。如想加強肌肉耐力,可把每組動作增加到15次以上;若想發展肌肉的最大力量,可增加動作難度,增加重量或單腿下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