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分辨食品名稱
春節的果籃里總少不了幾樣平時吃不到的奇珍異果,不過不要被一些高大上的水果名稱給蒙了。士多啤梨、車厘子、奇異果……這些你都知道是什么嗎?原來就是草莓、櫻桃和獼猴桃。為什么要叫這種“洋氣”的名字呢?這是因為,對于同一種商品,價格有以前的水平來做比較,消費者一般很難接受高價。但換個名,大家覺得是另一種東西了,沒有以前的價格可比了,就能夠接受高價。
人們常喜歡把奶飲品當作春節的禮品,可老少咸宜的酸甜味的奶飲品,名稱卻特別紛繁復雜,應該如何分辨呢?它們可能屬于兩個大類:一類就是俗稱的酸奶,規范名稱叫“發酵乳”,包裝上的“產品類別”一項都會寫著“發酵乳”或者“發酵牛乳”。其實聽上去很高級的“優酪乳”和“酸奶”完全是一回事,都是發酵乳。另外一類,則叫“含乳飲料”。含乳飲料里面又分為有乳酸的、沒乳酸的、有活菌的、沒活菌的,但是它們都不屬于牛奶,也不是發酵乳,只是用水和奶、糖等調配而成的飲料。含乳飲料的營養價值最多只有酸奶的1/3。
我國關于食品名稱的規定是什么?
按照我國《食品標識管理規定》,要在標簽的醒目位置標示食品真實屬性的名稱、科學的名稱。如果你用自創的、新穎的、翻譯的名稱,必須要同時標上規范的名稱,而且不能用小字讓大家看不清,要用同樣大的字標出來。
挖掘配料表里的秘密
按照《食品標識管理規定》,每種食品都必須告知是用什么原料做的,這是消費者的知情權。在選購年貨時,配料表會幫助我們去除廣告的干擾,選正確的商品。那么配料表應該怎么看呢?
配料表里的食品添加劑
按我國《食品標識管理規定》要求,食品添加劑必須集中在一起一一注明。添加劑在食品中的添加量很小,通常是百分之零點幾甚至零點零幾,所以排列不分先后。了解一些食品添加劑的化學名稱很有必要。
仔細看看配料表就會發現,那些蜜餞、飲料等食品,除了大量的糖,里邊調味的、增香的、防腐的、保水的各種添加劑也有一大堆。雖然每一種都不超標,但至少也不是對身體有用的東西,很多品種需要肝臟來處理。所以,春節期間面對各種各樣好吃的零食,還需理智,尤其是那些含添加劑較多的種類,還是要少吃一點為好。
順序決定多少
按照《食品標識管理規定》,凡是超過 1% 的原料,必須按照添加量的多少來排列,不可以自己隨便排。比如說,某雞精的配料表,首先是鹽,然后是麥芽糊精、谷氨酸鈉、玉米淀粉、雞肉粉……雞肉粉排在第五位。第一位是鹽,意味著鹽加得比什么都多;排在第三位的谷氨酸鈉其實就是味精;而排第五位的雞肉粉比前面幾項含得都少。
注意無營養的成分
看配料表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一些成分,就是油、糖、淀粉、糖漿、糊精、植脂末、奶精等一些配料。這些配料的量越大,意味著營養價值越低,卻能讓人發胖。
選品牌看配料
春節的糖果盤里少不了奶糖。奶糖里面有沒有奶,也要看配料表。一些知名品牌甚至國外產品,里邊壓根沒有牛奶或奶粉,加的是奶精。它有奶味而且比奶還便宜,但完全沒有奶的營養價值。相比而言,國產傳統品牌的奶糖確實加了奶粉,如果你不知道的話,還會以為洋品牌的更好。
如何看營養成分表
春節期間,我們的胃會受到嚴峻的挑戰,各種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再加上含各種添加劑的零食會讓我們的肚子吃不消,如何在購買時就盡量選擇健康的食物呢?營養成分表能幫上忙。一個規范的營養成分表有 5 個項目是強制標示的: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而各類食品要看的項目是不一樣的。
粉狀食物
重點要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這兩項。比如說買豆漿粉、奶粉,肯定是為了補充蛋白質,一般來講,幾種豆漿粉擺在一起,哪個蛋白質含量最多,哪個就最值得買。
餅干點心
這些本來就不是很健康的食物,就得注意能量是多少,脂肪是多少。能量高了,就少吃兩塊。
別被食品標簽上的這些話誤導
食品標簽上的有些話,看似有理,實則蒙人,需要我們擦亮眼睛,開動腦筋,去仔細分辨,才能買到真正優質的年貨。
不含防腐劑
不含防腐劑,不等于產品品質更好。用不著防腐劑,也許是因為產品中含鹽或者糖特別多,也許水分含量太低,壓根兒不需要放防腐劑。還有一些食品,是靠大量的糖、鹽和酒精來防腐。然而,糖和鹽過多的食物,營養價值通常很低;酒精含量高的食物,也不利于健康,不加防腐劑也不值得買。
“不含蔗糖”
或“無糖”
這類忽悠說法在糊粉類產品和一些糕點類食品中比較常見。例如,某種粉狀食品標簽上寫明“不添加蔗糖”,但是配料表上面有“麥芽糖漿”。麥芽糖和蔗糖一樣也是糖,只是甜味略柔和一點而已。白糖學名叫“蔗糖”,其血糖指數只有84,而麥芽糖的血糖指數是106。還有很多產品沒有加麥芽糖漿,但加了“麥芽糊精”,它味道不甜,不過升高血糖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高纖維”
無論什么高纖維產品,只要吃起來“酥”,就代表著含有25% 以上的脂肪。凡是分層、酥軟、酥脆的糕點或面包,比如蛋撻、牛角包、曲奇、消化餅、酥性餅干之類,包括很多“高纖餅干”,都含有大量脂肪。即便有纖維,讓人長胖的能力也比同量的米飯饅頭要強得多。
“非油炸”
非油炸絕對不代表產品的脂肪含量低。有媒體把油炸食品和非油炸食品送到檢測部門檢測,發現非油炸食品跟油炸的食品脂肪含量差不多。這些脂肪是從配料里面加進去的。比如非油炸薯片,并非用土豆切片后油炸,而是用馬鈴薯粉加入很多脂肪和很多調料,然后成型、再烤,那么即便不油炸也會含有很高的脂肪。所以,還是要仔細看一下營養成分表里的脂肪含量。
“多種營養”
有廣告說一種食物含有多種食材的營養,比如“水果營養也有,牛奶營養也有”,但仔細看看配料表,就發現它的真相往往是:A 原料占30%,B 原料占10%,剩下的自然就是水、糖、增稠劑之類沒有營養價值的成分。這種組合方式,通常在營養上都是1+1 小于2,所以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