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英
馬上就要放寒假了,小馬又期待又憂慮。期待的是,又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去球場踢球了;恐懼的是,去踢球時總會碰到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孩子,那些孩子實在是太不講理了,即使沒惹他們,也會突然走上來對自己拳打腳踢。在青少年中,這種欺負人和被欺負的現象似乎并不少見。你也像小馬一樣被人欺負過嗎?
什么是校園中的欺負行為
心理學家丹·歐維斯認為,欺負是某個學生在某段時間內被一個或多個學生反復或持續地施以負面行為,負面行為指有意造成或試圖造成他人不適的行為。
欺負行為無論對欺負者、被欺負者甚至旁觀者都會造成不良影響。以被欺負者而言,這類人會情緒抑郁、焦慮、孤獨、學校適應不良等。歐維斯等人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受欺負的兒童在成年后會出現抑郁癥狀和低自尊。欺負行為嚴重摧殘了受欺負者的自尊,使得他們的自我評價水平大大降低。
欺負行為有哪些表現形式?
常見的有直接欺負和間接欺負2種類型。直接欺負包括直接的身體欺負,如踢、抓、咬、推搡等,和直接的言語欺負,如辱罵、譏諷、嘲弄、挖苦等;間接欺負是欺負者借助于第三方實施的精神欺負行為,如運用人際關系或關系網絡來孤立、冷落受欺負者,背后說其壞話、散布謠言和社會排斥等,給受欺負者以精神上的打擊。研究者還發現,不同性別的個體在欺負行為的選擇上有差異,如,男生中常見的是直接的身體欺負,而女生中常見的是間接欺負。
你是哪種類型的被欺負者?
早期的研究認為,受欺負者都是被動的、過分順從的,這類受欺負者也被稱為被動型受欺負者,而后來的研究卻發現了另一種受欺負者——挑釁型受欺負者,這類受欺負者會在挑釁失去控制后施加攻擊行為,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這類受欺負者一方面被欺負,另一方面也欺負別人。
舉個比較直觀的例子吧,《哆啦A夢》這部動畫片相信很多同學都看過。里面的主角,哆啦A夢的好伙伴野比大雄就是很典型的被動型受欺負者;而像胖虎這樣受欺負之后還能還手的,就可以說是挑釁型受欺負者了。
對被欺負說“不”
那么,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小馬,或是《哆啦A夢》中的大雄,當被身邊人欺負的時候,你會怎樣做呢?也許,我們可以先這樣試試——
會不會被欺負首先取決于被欺負者的氣質特點。也就是說,個體的某些性格特點可能使得TA更容易被欺負,如:膽小、懦弱、情緒敏感性高等特質都被認為是被欺負的高風險因素。換句話說,具有大膽、果敢等性格特點的個體不太可能被欺負。此外,也正是由于受欺負者所表現出的上述性格特點,會導致他們在被欺負時無力抵抗,從而引發出更多的欺負行為。
歸因,是指根據行為的結果來尋找行為的原因。不少研究指出,在欺負行為中,某些孩子明顯傾向于將情境中不明晰和模糊不清的信息當成具有挑釁型的信息,甚至誤解了信息本身。這種誤解信息的傾向稱為敵意歸因偏差。可以想見,這種歸因方式很容易導致他與同伴之間的沖突,如果他不能妥善處理這種沖突,被欺負也就發生了。因此,在我們被欺負時,是否也可以多想一想,TA為什么欺負我?TA這是欺負我了嗎?我的反應是不是過激了些呢?
心理學家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按照受歡迎/被拒絕程度將少年兒童分成3類:受歡迎者、被拒絕者以及有爭議者。在對被欺負者的同伴提名中發現,無一例外都是同伴拒絕型。這提醒著我們,我們和小伙伴的關系影響著我們被欺負的狀況。那些在集體中被大多數同學歡迎的個體基本不可能被欺負。同時,受欺負的孩子能夠從友誼中獲益,友誼可以矯正他們以往的不良經歷,保護他們不受或少受欺負。看來,想要不被欺負其實也簡單,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同學歡迎的人吧!
一旦被欺負,務必告訴父母或老師發生的真實情況和你屈辱的感受,將被欺負的事實公開出來。你最初的妥協只會讓欺負行為在秘密的環境中迅速發展,欺負你的人會從你的恐懼中獲得樂趣,會更加欺負你。實質上,父母作為你的監護人,他們有義務為你解除煩惱,保證你不被欺負。你可以從父母、老師甚至同學那兒獲得對抗欺負的方法。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像小馬一樣被欺負,請你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暴制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應該仔細分析問題的成因,看看是否能從自己的角度改變被欺負的狀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被欺負的事情告訴老師和父母,向他們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