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傳說,神農嘗百草時偶然發現了一種植物,把葉子浸泡在水里,水就有了清香之氣,神農把這種植物叫作茶。幾千年來,人們對茶的鐘愛從未改變,茶文化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茶文化,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以下簡稱北京25中)專門開設了茶文化課。快跟著我們一起去體驗一下吧。
茶香讓心靜下來
每周四的下午,是北京25中的學生們上茶藝課的時間。茶藝教室位于教學樓二樓一個安靜的角落里,比起普通的教室,這里顯得輕松許多。一進門,你的注意力就會被講臺上一整套復雜的茶具所吸引。茶壺、茶杯、茶盤、茶寵……還有很多外行人根本叫不上名字來的煮茶器具,配上充滿著禪意的音樂,倒真讓人以為自己走進了一間茶館。
教室的中間是幾組桌子,上面都擺放著茶具。學生來這里上茶藝課不必像平時那樣端坐在自己的桌前,而是幾個人一組,圍著茶具邊品茶邊聽課。
給大家上茶藝課的是科技主任劉士明老師,早在2000年,他就在學校創建了茶藝小組。2004年,茶藝課成為北京25中的校本課程。學校秉承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學、有所得,讓每名學生都擁有成就感的辦學思想,在區教委“藍天工程”和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的引領下,學校的茶文化教育始終奉行“清茶一盞也能育人”的教育理念,以茶言德,以德育人,引導學生在繼承傳統茶文化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創新。
在課上,劉老師給同學們講解每種茶的不同,教同學們如何辨別茶葉。講課的間隙還會泡上一壺茶,給每位同學斟上一杯。茶香四溢,讓人從心里安靜下來,感受茶文化的美。
有時候,熱心的學生家長也會來一起聽課。孩子在學校上了茶藝課,回家就開始自己喝茶、泡茶。家長看到了,同樣覺得很感興趣,于是全家人都開始喝茶,都開始學習茶文化。家長說,現在的孩子課業負擔很重,培養一些業余愛好,也是一種很好的休息。
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器具來沖泡
普洱茶
可選用紫砂壺、白瓷杯具,或是飄逸杯等茶具。
綠茶
可選用透明無花紋的玻璃杯,或是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等。以無花紋的玻璃杯為最佳,因為這種茶具可以更好的觀賞綠茶的形態和色澤。
黃茶
可選用奶白瓷、黃釉瓷器和以黃、橙為主色的五彩瓷壺、杯具、蓋碗、蓋杯等。能夠使茶的顏色被襯托得更艷麗。
白茶
可選用白瓷壺杯具,或反差很大的內壁施黑釉的黑瓷茶具,以襯托出茶的白毫。
紅茶
可選用內壁施白釉的紫砂茶具,白瓷、紅釉瓷的瓷壺、蓋碗、蓋杯等。能更好地烘托紅茶如瑪瑙般的茶色。
烏龍茶
可選用白瓷質地的壺、蓋碗、蓋杯,或是紫砂質地的茶具。襯茶色,聚攏茶香。
花茶
可選用青瓷、青花瓷、粉彩瓷器的瓷壺、蓋碗、蓋杯等。因為花茶是需要悶泡的茶品,蓋子可使香氣聚攏,揭開蓋的時候,才能香氣撲鼻,最好地體現出花茶的品質。
教師感言
作為教育者,我深深認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茶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現代教育中增加茶文化教育內容,能夠推進育人立德的理念與實踐,對每個孩子的健康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北京25中科技主任
劉士明老師
茶事了解有趣的茶文化
茶藝課的授課形式多種多樣,老師講完一段,會給同學們放一段視頻,直觀感受茶的制作工藝和制作過程。有的時候,會讓同學們自己動手泡一壺茶,通過茶湯的香氣來辨別不同種類的茶葉。
學習茶文化的同時,老師也會講一些泡茶的小技巧。例如在取茶葉的時候一定要用工具,人的手是不能直接接觸茶葉的。而我們平時習慣的那種把茶葉一直泡在杯子里的方式會讓茶葉失去應有的香氣,被稱為“熟湯失味”。用茶盞把茶沖泡開,把茶湯全部倒入公道杯里,才是較為正確的泡茶方式。
課上,劉老師還會用一些很生動形象的方式給同學們講關于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南方人喜歡喝烏龍茶,那么烏龍茶是怎么出現的呢?原來,在南方產茶的一個村莊里,有一個名叫烏龍的人。某一天他采完茶,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了一只兔子。他想要把兔子抓住燉肉,就背著新鮮的茶葉去追兔子。兔子跑得很快,烏龍一路背著茶葉翻山越嶺也沒追到。等他反應過來,天已經黑了。他急忙趕回家,把茶葉放在地上倒頭便睡。因為被顛了一路,又放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那些本來新鮮的茶葉邊上已經泛紅。大家都以為這茶葉不能要了,沒想到泡開之后香氣格外醉人。從此以后,這種制茶方法就流傳開來,這種茶就被稱作烏龍茶。
這些有趣的小故事非常吸引人,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還想要自己動手試試制茶的過程。能在親身體會中獲取知識,在彌漫的茶香中感受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何樂不為呢?
北京25中作為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傳統基地校和北京市民族民俗基地校,一直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和宣傳推廣茶文化精髓。在學校和老師的支持下,同學們以茶為媒,充分展示青少年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成果,制造文化氛圍,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從青少年抓起。在多年的茶藝教學中,劉士明老師帶領學生參加茶藝活動并多次獲獎,曾經被馬來西亞、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使領館邀請,以青少年茶藝交流為主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從青少年做起,把茶文化精髓滲透到世界。
茶禮感受古代文人的風雅
在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辦公室的指導下,部分學校在“傳統文化資源的教學化開發”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多所學校聯合開發課程資源,開展了以“茶·禮”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感受茶文化,了解“禮”的內涵,感悟四季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在近期召開的以“茶·禮”為主題的“冬之雅集”活動中,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和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學的學生們以 “茶·禮”為主題開展對詩活動。
活動的消息一公布,就引起了同學們的廣泛關注。兩個學校的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打算仿照《紅樓夢》,以文會友。下面就來展示一些他們的作品,我們還特別邀請了有著深厚古典文學修養的老師為優秀作品作了點評。
品茗
薄暮溪邊映露光,青溪流水入詩腸。
小亭且聞香茗曲,影斜更知茗味長。
作者以七絕的格律來寫詩,韻腳上頗費了一番心思,平仄雖不嚴整,但也不易了。首聯對仗工整,尾聯也盡力實現了五字對仗,很出彩。全詩描繪了品茗人在山林溪水間悠然打發時光的愜意,心與境默然一體,讓人讀來有夏日涼風襲人之感。缺點在于,首聯用了兩個“溪”字,尾聯用了兩個“茗”字,這種重復影響了詩意的延伸,可以再做修改。
茗韻
瓷盞木桌品香茗,暖水潤浸茶旋輕。
一口細抿沐曉霧,兩口細品扣心韻。
敢問何茶濃亦此?唯有普洱憶思情。
此詩是六句古體詩,格律不似律詩嚴格。韻腳雖在第四句處轉韻,但也不算不諧。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于,本詩以古詩為表現形式生動描繪了當下的茶藝場景,寫實動人,有感而發,詩意不落空處。只是第三句與第四句在用字上稍嫌重復,最后一句中“憶思情”也略顯生拗,讀者難尋其意,若能更換字詞,當為佳句。
茶
江南水暖好風光,碧茶更添幾分意。
茶香流連返枝頭,小斟一壺品暗香。
作為七絕,此詩的格律有很多需要修改之處,比如一、二、四句必須押韻、韻腳必須是平聲、平仄應當更合格律等等。但作者是一位初中生,似乎不能太過苛求。此詩的妙處在于詩意的營造。首句“江南水暖好風光”開門見山把讀者引入飲茶的最佳時節,文風清新。第三句“茶香流連返枝頭”將茗茶之香與茶樹之香以通感的筆法寫出也頗有意趣。這首寫江南綠茶的詩雖稚嫩卻自然,正如一杯雨前茶啊。
茶藝課并不是以傳授知識為重點的,開設茶藝課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同學們形成一種對茶文化的興趣,進而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希望在裊裊茶香中,每個孩子都擁有平和的心境,快樂地成長。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