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刺骨的寒冷,這片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地區大部分被北冰洋占據,海面上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對于生命而言,北極是一片很難被征服的禁區,但就是在這片禁區中,美俄兩國展開了一場暗戰,而且這場暗戰有愈演愈烈之勢。
舉足輕重的北極
為什么俄羅斯會為了北極特意建立一個戰略司令部?這與北極巨大的經濟、軍事及政治價值是分不開的。
從經濟角度看,看似荒涼的北極蘊藏著大量的自然資源。據估計,在海底的地層深處儲藏著全球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此外還有鐵礦石、煤炭等礦產資源。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圈內冰蓋融化,海平面面積擴大,為開采海底資源提供了可能。冰層面積縮小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北極航線成為可能,船只可以穿過北極往來于亞洲、歐洲、北美洲之間,比傳統的路線縮短了上千千米,省力省時又省錢。2011年9月,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在國際北極論壇上曾說過,“我們想把北方航線變成一個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交通運輸路線?!本o貼俄羅斯海岸線的北方航線是如今北極地區最繁忙的船運航線。北極圈內航運規模的擴大,可以有效帶動沿途經濟的發展,周邊的港口及造船業都會因此獲得發展。
從軍事角度看,北極對于美俄雙方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地圖上看似遙遠的兩個國家,如果經過北極,距離一下子變得很近。如果想要直接打擊對方國土,在北極圈內發射導彈的距離最近,給對手留出的反應時間也最短。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美國從很早就開始在阿拉斯加部署重兵并修建軍事基地。目前在阿拉斯加有美軍最強大的遠程預警雷達,有已經投入使用的“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發射平臺,還有最先進的F-22隱身戰斗機。相對于美國,俄羅斯在北極圈內擁有更加廣闊的領土,而俄軍對這些領土缺乏有效的探測、預警及攔截能力,其加大在這一地區的軍事投入是迫在眉睫的。
冷戰時期的冰下對抗
美俄兩國在北極的明爭暗斗其實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冷戰拉開了序幕。1949年8月29日,蘇聯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后隨著蘇聯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其已具備了從北極方向對美國本土實施核打擊的能力。面對高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美國政府于1954年宣布冷戰已到達北極圈。為了預防蘇聯可能發動的核攻擊,美國政府斥資數十億美元,招募了2萬多人在北極圈內建立了一個橫跨阿拉斯加、加拿大及格陵蘭島的巨大早期預警系統。除了陸地,美蘇兩國甚至在漂浮的冰山上建立了監聽站,對對方的無線電軍事通信進行監聽。
北極爭霸不僅僅是在天空和海面,更多時候是在冰層之下。北極的冰蓋之下是潛艇最安全的藏身地,由于這層厚厚冰蓋的存在,飛機和衛星無法從空中發現潛艇,艦船上的聲吶也沒法從水下探測到潛艇的蹤跡。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誕生,這艘美國潛艇向北航行并于1958年8月達到北極點。鸚鵡螺號到達北極點4個月之后,蘇聯的第一艘核潛艇K-3號正式服役。經過多次嘗試,K-3號最終于1962年到達北極點,自此,北極冰蓋之下變成了美蘇兩國核潛艇較量的舞臺。
起初,美蘇兩國的核潛艇在北極主要執行偵察和監聽任務,但是當具有洲際導彈發射能力的戰略核潛艇出現后,這些水下幽靈搖身一變成為重要的戰略核打擊力量。戰略核潛艇會從水下發射載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對敵人發起攻擊。美蘇兩國的核潛艇展開了無休止的跟蹤與反跟蹤,它們有時候還會意外地“親密接觸”。1961年4月12日,蘇聯的K-19號在巴倫支海差點與美國的鸚鵡螺號相撞;1969年11月14日,K-19號在科拉半島附近與美國的小鯊魚號相撞;1970年6月24日,蘇聯的K-108號在鄂霍次克海與美國隆頭魚號相撞。除了這三次核潛艇相撞事件,美蘇兩國的核潛艇在北冰洋的海面下還進行了無數次較量。
合作與對抗并存的新時期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這個曾經的北方巨人轟然倒下。在蘇聯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領土和武裝力量,但由于經濟下滑等原因,國家實力嚴重衰落。俄羅斯不得不進行全面的戰略收縮,其中就包括從位于北極周邊沿海和島嶼上的軍事基地中撤離。蘇聯潛艇部隊也在這場大變革中遭受了沉重打擊,蘇聯解體時擁有超過250艘核潛艇,而今天的俄羅斯海軍僅剩下40艘核潛艇,其中還有許多處于封存狀態。
戰略收縮的同時,俄羅斯也開始加強與北極周邊國家的合作。1996年,北極理事會成立,這個組織包括了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芬蘭、冰島、丹麥、瑞典及挪威這8個國家。通過簽訂政府間合作協議,俄羅斯與鄰國開展了預警、防災及緊急情況處理等方面的合作。通過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俄羅斯正在努力改善與北極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在尊重國際法的基礎上用外交手段解決分歧和爭端,共同開發北極的自然資源并保護北極的生態環境。
俄羅斯擺出了合作的姿態,但美國并不打算停止對抗。除了與盟國合作,美國還從東面和西面對俄羅斯形成戰略合圍,不斷加強在北極圈內的兵力部署,還派出大量核潛艇對俄羅斯進行監視和威懾。1992年2月,美國巴吞魯日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與俄羅斯的K-276號核潛艇相撞。1993年3月,美國格瑞林號在巴倫支海與俄羅斯的K-470號相撞。在合作發展的大環境下,美俄兩國圍繞北極的明爭暗斗沒有減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俄羅斯重返北極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北極考察團在北極點附近放下兩艘深海探測潛水艇,潛水艇下潛4261米抵達海底。駕駛人員將一面1米高的鈦合金俄羅斯國旗插在海底,此舉向世界展示了俄羅斯開發和探測北極的能力,同時也在證明北極附近海域屬于俄羅斯的領土范圍。
北極點插旗是一個重要的信號,表明俄羅斯開始將注意力投向北極,計劃向北突圍并直接威脅美國本土。俄羅斯在北極地區有長達6200千米的海岸線,如此遼闊的疆域卻長期無法得到全面監控,其中很多地區甚至是雷達盲區。面對北方天空洞開的局面,俄羅斯開始在北極地區新建雷達站,僅在2014年就有5座雷達站建成。同時,俄軍計劃在北極地區部署海鷹-10無人機,在北方海岸地區執行遠距離偵察監視任務,同時為船只提供導航服務。
其實在新建雷達站和部署無人機之前的2012年,俄羅斯國防部決定在新地群島的機場部署米格-31截擊機。米格-31別名“捕狐犬”,該機是俄羅斯目前裝備的最先進的高空高速國土防空遠程截擊機,能在28000米的高空以近3倍音速的高速飛行,其機頭上的雷達能探測200千米外的目標,機身機翼上可掛載8枚空對空導彈。
為了保持作戰能力,俄羅斯從來沒有停止在北方海域的訓練和演習。2006年6月30日,俄羅斯核潛艇葉卡捷琳堡號在巴倫支海的水下發射了一枚RSM-54型洲際彈道導彈,這枚導彈在30分鐘的飛行后準確命中了6000千米外的目標。2014年9月10日,屬于最新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同樣在巴倫支海域發射了一枚洲際導彈,該導彈準確命中了勘察加半島上的目標。而在2014年8月,俄羅斯海軍在巴倫支海的海面下發現了一艘不明身份的潛艇。得到消息后,俄軍的反潛艦艇和反潛機立即出動,將這艘很可能屬于“弗吉尼亞”級的美國核潛艇驅離。
俄羅斯北極戰略司令部成立之后,俄軍重新部署在新地島、新西伯利亞群島、弗蘭格爾島、施密特海角等地的軍事基地,計劃在北極地區建設13個機場和10個雷達站。未來,俄羅斯將建設能夠覆蓋整個北極地區的雷達偵察網絡,并駐扎聯合戰略作戰部隊,強大的武裝力量將保證其在北極能源資源開發和運輸領域的競爭中占領優勢地位。正如普京所說:“北極的歸屬不是靠法律條文,而是靠控制能力?!?/p>
在未來,俄羅斯與美國及其他北極圈內鄰國的競爭將不斷加劇,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軍事分析家保羅·畢佛點評道:“如果從領空侵略或是入侵領土的層面來說,冷戰是已經結束了,但是在北冰洋海面下,冷戰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