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釵 卓越
【摘要】2015年1月,《深圳晚報》記者被曝化裝成醫生潛入太平間偷拍歌手姚貝娜遺體,這一事件引發了媒介倫理的大討論,媒體再度面臨處理新聞自由與公眾人物隱私關系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新聞自由與隱私權沖突的表現與原因,嘗試提出平衡二者關系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新聞自由 隱私權公眾人物
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星姚貝娜因病去世。當晚,社交網絡里瘋傳一篇文章,稱某報記者為爭“獨家”化裝成醫護人員,跟隨為姚貝娜進行眼角膜捐獻手術的醫生潛入太平間,偷拍姚遺體。1月18日凌晨,《深圳晚報》官方微博證實,稱記者確曾進入臨時手術室拍攝,但“當親屬表示拍照不妥時,記者當即刪除了所有照片,此舉獲得姚父諒解”。1月22日,《深圳晚報》頭版正面回應:當事記者沒有偷拍,沒有高呼“新聞自由”,沒有推倒姚貝娜母親。
至此,該事件的焦點從《深圳晚報》的行為是否符合媒介倫理上升到了新聞媒體如何恰當平衡新聞自由與公眾人物隱私關系的大討論。
一、公眾人物和隱私權
1、公眾人物的概念和劃分
公眾人物亦稱公共人物,是指一定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為人們所廣泛知曉和關注,并與社會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人物。“公眾人物”的概念是舶來品,在T·巴頓·卡特所著的《大眾傳媒法概要》中,公眾人物被劃分為完全性公眾人物和有限目的公眾人物兩種。前者家喻戶曉,適于各種目的;后者則根據個人主觀意愿劃分為自愿性公眾人物和旋渦式公眾人物。本文討論的隱私權主體主要是有限目的公眾人物。
自愿性公眾人物從主觀上追求成為公眾人物,并在客觀上也成為事實公眾人物。如文體明星、政府高官等。
旋渦式公眾人物往往主觀上沒有追名逐利的動機,但由于媒介對新聞事件的聚焦和報道而使其成為新聞相關人,被相應的劃分為非自愿性公眾人物。如交通事故肇事者、犯罪嫌疑人、拾金不昧者、見義勇為者等。
2.隱私權
(1)隱私權的概念。19世紀末,著名法學家薩繆爾·沃侖和路易斯·布蘭緹斯在其論文The right of privacy中最早提出了“隱私權”一詞。之后,隱私權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球各國的認同和強調,紛紛將其作為人格權的一種加以保護。從我國法律現狀來看,各條文中并沒有“隱私權”的明確規定,只是在實踐中將其納入到了“名譽權”中進行保護。目前,比較權威且被廣泛認可的解釋是:隱私權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
(2)保護隱私權的意義。作為人格權的一部分,對隱私權進行保護,是自然人生存尊嚴的需要,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一方面,它維護了人格獨立與自由,另一方面,在給人帶來安全感的同時,也保障了社會安定,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新聞自由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新聞自由是言論與出版自由在新聞活動中的延伸。根據學者呂光先生的概括,新聞自由除了包括媒體和從業人員的采訪、編輯、報道、出版等活動不受政府或其他組織、個人的非法干涉外,還包括人們獲取信息與選擇媒體的自由。換言之,新聞自由不僅關乎表達自由,更與知情權聯系密切。
三、新聞自由與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沖突
1、新聞自由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犯
隱私權指向私密的生活和信息,而新聞傳播活動則面向廣大受眾。這種指向的不同,極易使他人普通或不平常的信息在公開場合暴露時,演變為對隱私權的侵犯。媒體從信息采集到新聞報道的整個過程都存在侵犯隱私權的可能。
從信息采集的過程看,記者的隱性采訪行為(如隱瞞身份,偷拍偷錄等),強行采訪、跟蹤監視、非法闖入采訪對象住宅等私人領域,非法調取他人私密信息(如日記、照片、視頻)等非正常方式都可能侵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如香港女星鐘欣桐在后臺換衣服時被偷拍等事件。
從新聞報道的過程和內容來看,媒體未經當事人同意就公開報道其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信息,違背當事人意愿二刊播涉及人身的私密數據,甚至干預當事人私人事務的決定等都是對隱私權的侵犯。如先前《明星BICSTAR》的專題報道“明星地圖”公開他人家庭住址等事件。
2、公眾人物過分強調隱私對新聞自由的制約
媒介具有環境監測、輿論監督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都以新聞自由權利的充分、正當行使為基礎。過分強調保守的隱私權,不利于信息的公開和流通,會阻礙社會的自由交往與管理,也會弱化新聞媒介的監督力量。如記者憚于強勢公眾人物,為了避免糾紛,未能報道本該公開的信息,既沒有做到輿論監督,也沒能滿足受眾的知情權。
此外,相較于個人一般的交流渠道,新聞媒體因為其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而比普通傳播途徑更具競爭力,屬優勢一方。當公眾人物自身的隱私權與媒介要求的新聞自由發生沖突時,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傾向于支持較弱的一方,即主張自然人隱私權的保護,而不留新聞自由的余地。這種感情慣性的濫用妨礙了媒介新聞自由權的行使。
3、新聞自由與公眾人物隱私權沖突的原因
(1)根本原因。新聞自由不僅包括表達的自由,還包括公民獲悉信息的自由。可見,新聞自由維護的是人們的知政權和社會知情權等內容,代表著公共利益。而隱私權要求的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不受打擾和干涉,做到信息的封閉不外露,即使是公眾人物,其隱私權維護的是個體利益。所以,二者的沖突從根本上講,是知情權與隱私權、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沖突。
(2)法制不健全。立法的不完善是導致我國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糾紛的重要原因。很多相關的規定都存在著盲區和漏洞。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獨立的“新聞法”來明確對“新聞自由”的劃分,而對“隱私權”的保護也只是列在“名譽權”下進行。一些抽象的、原則性的規定難以平衡現實中的沖突,解決問題的部門因找不到法律依據而不得不采取間接處理手段,這種無奈現狀常常將矛盾雙方置于被動地位。
(3)市場經濟的驅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媒體紛紛樹立起經濟目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受眾在了解基本社會生活信息后,對公眾人物的隱私信息更保持強烈的好奇心。為了滿足這種獵奇心理,有些新聞媒體不惜侵犯他人隱私來迎合人們的窺私欲,從而享受“獨家”帶來的利益。另一方面,很多自愿公眾人物,為了獲得知名度和影響力,追求私人信息公開,同時又有部分隱私不被人知的期待。這種矛盾的要求使他們一邊讓渡隱私權利與新聞媒體合作,一邊又與新聞媒體打起信息保衛戰,以致雙方都難于把握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分寸。
四、正確處理新聞自由與公眾人物隱私的沖突
1、加強立法,完善新聞法規
目前,我國對新聞活動的規范文件只有《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報紙管理暫行規定》等部門規范,獨立的新聞法規仍未建立。憲法中那些抽象的概括對新聞自由的保護也只能是間接的,權責不清晰、維護不到位都難以彰顯新聞立法的特色。所以,在法律上應把隱私權作為獨立的人格權確立起來,在按照憲法要求的前提下,由部門立法進行具體化,這對規范新聞機構和從業人員活動意義重大。
2、規范行業操作,加強道德自律
(1)對公眾人物和普通公民的報道要區別對待。公眾人物(政府官員、文體明星等)因為身份特殊,其言行與公共生活關系密切。如政府官員的健康狀況、生活作風、知識水平等情況都決定著他們能否勝任工作、廉潔執政、科學決策,公眾有權知曉上述信息。所以在不泄露國家機密的前提下,媒體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報道。文體明星與事業相關的信息也是公眾感興趣的部分,具有新聞價值,可以成為報道內容。
對普通公民的隱私,媒體需要謹慎報道,全面嚴格地保護其權利。普通公民追求的是寧靜的生活狀態,為了維護自身信息安全,他們有權拒絕接受采訪和公開個人私密信息。所以,媒體在刊播涉及公民隱私的內容時(除了刑事案件中必須要公開的私密內容外),事先要讓報道對象知曉情況,征得他們的同意,然后才可公布。
(2)強化道德自律,提高業務素質。記者在享受新聞自由的同時,更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切不可濫用新聞自由肆意侵犯公眾人物的隱私。如馮小剛因家庭住址被《明星BICSTAR》曝光后怒斥記者,該刊記者仍以“發行量”為由推脫,大大傷害了公眾人物感情與雜志自身的公信力。新聞從業人員應自覺加強道德自律,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即使主觀上無商業動機,但在事實上對他人隱私造成侵犯時,應迅速做出補救。
此外,記者隊伍要提高業務素質,準確辨識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征,在日常工作中形成正確的判斷:什么不能公開,什么不可觸碰,什么可以報道、怎樣報道等,把握好分寸,避免新聞侵權。
(3)樹立法治觀念,強化法治意識。公眾人物由于其身份、事跡、職業等要求與新聞媒體接觸頻繁,他們多成為隱私權被侵犯的對象,如一些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沒有隱去未成年人的姓名或未采取化名;對見義勇為者的報道窮追不舍;人肉搜索新聞當事人,對其家屬的正常生活造成閑擾等。因此,公眾人物尤其是非自愿公眾人物,要樹立牢固的法治觀念,強化法律意識,在隱私權受到不法侵害時,及時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
結語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都是公民基本權利的體現,二者分別代表著公共和個體的不同利益,是一對既相互聯系又對立沖突的關系。新聞機構和從業人員要準確把握公眾人物與一般公民隱私權的界限,做到區別對待。同時也要強化道德自律,提高業務素質,尋求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保護的最佳平衡點,充分發揮環境監測與輿論監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