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雪昊
【摘要】2013年風靡的電視末日論是否如其所說,電視真的在新媒體和互聯網的沖擊下逐漸衰落了嗎?亭實上,新媒體和電視的較量懸而未決。電視人正不斷在危機中尋找機遇。
【關鍵詞】電視新媒體機遇革新
新媒體發展迅速,優酷土豆的合并加上網絡的不斷完善,許多人認為電視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大約2013年開始,電視末日論席卷市場。的確,從《萬萬沒想到》到《夢想與現實》體現的是“在線視頻”的大幅增長,這與電視業的不如意,再次形成反差。再加上廣告商對于門戶視頻網站發展前景的看好,在線視頻的瓶頸已然被打開。如2015年由優酷引入《老大哥》并不是電視臺引入這一事實說明了一定的問題。整個視頻業在自制領域準備進行巨額投入所帶來的樂觀預期,如《男神女神》、《優酷全明星》等,市場對電視業的處境似乎越發悲觀。
懸而未決的較量
以上觀點皆是所謂電視末日論的看法,而從2014年來看,各大衛視在市場上還是占據有利的地位。新媒體就像一個嬰兒,我們夸贊的是其發展的速度。在關注其發展勢頭時卻忘了新媒體在發展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拿一些最能代表新媒體發言的自媒體來說,它的運作方式沿用的依舊是電視模式,但經歷近五年的發展,對電視商業模式的突破依舊有限,所以在不久的將來會讓人誤以為自媒體不再發展。雖然自媒體在2014年的業績很不錯,可主要增長動力還是來自傳統商業電視運營的方式(前期制作、播出、宣傳)。問題是,這種方式在大環境很難永久的持續下去。因此,筆者認為未來兩三年內,新媒體如果無法突破現有模式,一旦表面優勢消失殆盡,現階段視頻通過學習電視運營的商業模式,并對該模式進行微小創新所構成的優勢,可能反過來成為新媒體繼續前進的絆腳石。
電視在對于視聽享受方面是具有權威性的,可以說是視聽界的一個風向標。電視在內容方面占主導地位,而新媒體在體驗方面有其自己的優勢。但電視在近幾年內也就自己的不足和市場的動向做出了不小的改動。首先,制播分離保證了節目內容的質量。制作水平的提高,引入國外制作團隊等做法穩固了電視在內容方面的優勢。并且電視已經與新媒體打好交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OTT平臺去觀看,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電視行業過去不能滿足移動化需求的弊端。并且,2014年率先在行業內試水的并不是新媒體而是一線衛視,如《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綜藝節目,不管做不被看好的綜藝電影還是游戲,電視已開始對周邊產業進行嘗試。這種方式等于變相打通了廣電網和娛樂產業間的壁壘,將電視的內容,向文化娛樂方向發展。而且面對這種大的改變,在交互性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重新穩固其主導力量。
在許多其他產業如金融業、商業面前,新力量改變舊市場往往是常見現象,但這個現象,能否同樣發生在新媒體身上,目前看來還未定,但就現狀看來電視行業目前依舊走在前沿。
電視行業的危機與機遇
一個行業的發展,前十幾年好比是初升的太陽,發展十分迅速但可能會走向一定的誤區。這段時期的發展是自由的,沒有過多的約束。在中間時期,不難發現會有監管部門給予一些條條框框,將一些誤區糾正,但也相對影響了行業的勢頭。而后幾十年無論是行業本身還是監管的方式都變得成熟。我們的電視產業,正巧發展到了中間時期。在中間時期的電視行業遇見了剛剛興起的新媒體行業,其間的危機和機遇都在醞釀當中。
廣電總局近年來總是被人們詬病,其原因就是對于電視行業的監管太過嚴厲。比如限娛令、不允許影視作品中出現香煙、慘遭毒手的武則天等。但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在沒有這些禁令之前,電視行業的確出現了問題。一方面電視行業正面對著監管強度大的難題,另一方面新媒體可以用較大尺度來博得觀眾眼球,危機不言而喻。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沖擊下,電視行業在體驗性上的優勢不斷下降。可以發現,今年春晚播出前黃金時段的廣告都是些互聯網公司或者APP的天下,如小米公司、微店等。不僅如此,電視和微信的溝通可以說是電視為新媒體開了一扇大門,對于電視發展本身是福是禍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但一些資深電視人似乎看到了危機中隱藏的機遇,機智的利用互聯網、電信網和廣電網充分融合去緩解窘境。
電視正在悄然將自己的角色轉變從而獲得更大的機遇,也是時候重新定義電視的含義了。從過去的黑白、無線、有線、機頂盒到現在的超級電視以及層出不窮的電視盒子,都是互聯網對于電視產業的無形推動。OTT使得電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體驗性的不足,彌補了電視過去線性發送,順序接受從而帶來轉瞬即逝的缺點。其次,客廳文化在近幾十年內得以改變的來源很大程度是電視。而超級電視等帶來的是新的客廳體驗,無淪是4K還是互聯網技術都不是新媒體所能夠代替的。這樣來看,視頻業根本沒必要為過去2014年所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因為若是新媒體一味的模仿電視過去的模式很可能會被電視同化。目前,新媒體的最佳發展時機還未到來,電視人應該抓住時代帶給我們的機遇。
在互聯網時代產生的危機中用互聯網去尋找機遇,這便是電視人下的一步漂亮的棋。不但開始侵蝕視頻作為網絡平臺的優勢,同時也正在為未來視聽產業向周邊延伸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面對廣電總局的監管,電視人應該努力去配合。
電視業舞臺依然美麗
電視簡單來說分為兩部分,技術和內容。當前的技術在不斷發展,并且節目制作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無論是觀眾的接收設備還是電視制作設備都具備高清節目錄制的能力。可以適當的傳輸一些高清臺,讓電視的畫質上一個臺階。事實上,各大衛視都邁出了這一步。就筆者了解,《我是歌手(第三季)》中先不論音響設備的質量和價格,單單是錄制設備就足以達到電影級別。2-3臺ARRI AMIRA、9臺藍光攝像機、2—3臺佳能EOS SD3、若干GOpro攝影機。在仔細捕捉場上發生的一切的同時保證電影級別的畫面。據說在制作《爸爸去哪兒(第三季)》時也會用到這些設備,保證了觀眾觀賞時的視覺體驗。
從互聯網學來的技術也體現一種進步,電視從新媒體中獲得了搜索引擎。觀眾可以迅速瀏覽電視節目介紹、自主選擇和點播電視目,讓觀眾自由回看電視節目,增加了電視傳播的互動性、觀眾選擇的自主性。
在內容上,新聞是電視的一個重點項目。在新媒體的碎片化和迅速這些特點上,電視選擇了直播作為自己的法寶。眾多的新聞節目從簡單的ENC模式向現場直播轉變。“我們在現場”、“第一時間發布”、“正在播報”、“電話連線前方記者”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再有便是在網絡上流傳的話題,人們總是會半信半疑。電視作為一個大眾傳媒,掌握著相對有權威的話語權,相比之下人們更愿意去相信電視播報的事實。
文娛類節目也是電視內容中的亮點。節目的創新意識很重要,模仿并不可恥,模仿也是學習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綜藝節目一直在努力的做自己的創新,《奇妙的朋友》、《中國好歌曲》、《開講啦》都是中國自己創制的電視節目。其中正在法國戛納進行的戛納春季電視片交易會(MIPTV)傳來好消息:英國國際傳媒集團(ITV)旗下發行部門宣布:將從燦星制作訂購模式節目《中國好歌曲》,并負責其國際發行權和英國播出權。這是中國電視節目從買到賣的一次漂亮轉身。
從以上觀點來看,電視其實并未日薄西山。電視人正在努力的改變電視發展的現狀,無論是制作者還是監管者都在給予電視一個更加美好的發展環境。發展迅速的新媒體與其說是威脅了電視的發展不如說像助推器,推動了電視業的革新,給予了電視業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