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民
導語:對畫家來說,牡蠣永遠是一個挑戰,在技法上也是,粗糙的外表和柔滑的內部,質感,光感,都不一樣。
荷蘭臨海,南部產的牡蠣也很有名,因此在17世紀的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里,牡蠣也是畫家們的好題材,對畫家來說,牡蠣永遠是一個挑戰,在技法上也是,粗糙的外表和柔滑的內部,質感,光感,都不一樣。
生活在17世紀初的亞伯拉罕·凡·貝葉林是位出色的宴會描繪大師。他的靜物畫被稱作 “炫耀畫”,比如幅《靜物與牡蠣》,雍容華貴的桌布上擺滿了珍禽異果,螃蟹、牡蠣、葡萄和各種熱帶水果仿佛要從畫面上溢出來,大個的龍蝦爪子像是要從畫布上伸出來,昂貴的玻璃器皿和餐桌上銀器發交相輝映,這簡直是荷蘭貴族和富商家里輪流上映的盛宴。
與奢華場景的靜物畫相比,更多的荷蘭靜物畫家描述的則是普通又溫馨的常見食材和日常飲食。他們擅長對一瓢一飲的簡樸餐桌進行詩意的描繪,比如說彼得·克萊茲,靜止的物件在他的筆下得到了鮮活的再現,在他的代表作《帶火雞派的靜物》里,我們可以看到亮錚錚的銀制餐具、晶瑩剔透的寬腳羅馬杯、芬芳的美酒、奢華的鸚鵡螺杯、新鮮欲滴的葡萄、剛洗凈的牡蠣、還有那用原只火雞裝飾的碩大火雞派。
同樣的靜物畫詩人還有威廉·克拉斯·赫達,他喜歡在金銀玻璃餐具里配上各種點心食品,組合成一幅幅中產階級的早餐景象,所以人們稱他的靜物畫為“早餐畫”。現收藏于洛杉磯美術博物館的《有牡蠣、檸檬和銀杯的靜物畫》,原本放在17世紀荷蘭人文主義者魯本斯的家里,當時掛在他的廚房里,我們可以想象,魯本斯經常和一起用餐的親朋好友,一邊享受美味,一邊談論畫家的高超技巧。畫中,在放著牡蠣的錫盤后面,一個打破了的玻璃杯橫躺在桌上;或許是暗示生命的轉瞬即逝,削出螺旋形的檸檬皮,也是生命的象征,意味著每個個體都應該解放精神,從束縛中得到釋放。拋開這幅畫的象征意味不談,僅僅那盛在錫盤里撬開的依然鮮靈帶汁的生蠔,就會讓人感到餐桌上的吃喝直至此刻還未終結。
牡蠣除了表現荷蘭富人的生活美食,代表著舊時悠然生活的隨意和富足。還有另外的含義那就是象征著性欲。傳說,希臘神話中代表愛情和性欲的女神阿芙洛狄忒是從大海的泡沫中誕生,緩緩從牡蠣殼上升起的。因此人們認為,牡蠣不僅是孕育和生產的象征,更是壯陽食物。
費雪在《寫給牡蠣的情書》里說,有一批為數驚人的男性,很多還是耶魯甚至普林 斯頓的畢業生,也信誓旦旦的確定牡蠣可以壯陽,是極好的春藥。這些男人們舉出數不清的例子,不外乎某位仁兄只不過生食 冰涼的牡蠣,一時之間精力倍增,威武可比雄山羊。或者書袋吊到18世紀,考證說意大利的花花公子卡薩諾瓦,曾與122 個女子有過床笫之歡,秘訣就在每天以50只牡蠣作早餐。其實這多半是人的心理作用,跟牡蠣的氣味、質地和柔軟的肉體有關,而它那引人遐思的腥臊氣味,確實讓無數人如癡如醉。
因此牡蠣在17世紀荷蘭繪畫中也具有勸誡或者諷刺的意味。比如說弗蘭斯·范·米里斯(1635年至1681年)《有牡蠣和葡萄酒的午餐》,米里斯曾經師從倫勃朗最杰出的學生。他專門從事小型風俗畫的創造,深深影響了包括他兒子在內的年輕畫家。《有牡蠣和葡萄酒的午餐》可能創作于1661年,描述的是非法夫妻,可能是妓院的情形,畫中一個年老的男人俯身面向一個年輕的女人,女人手里拿個牡蠣右手拿著一杯葡萄酒,畫面的遠景是拉開的簾子,后面隱藏著床,暗示了這對男女最終的去處。
類似的暗喻畫還有《分享牡蠣》,其作者揚·斯丁一生主要從事風俗畫創作,作品影響很廣,在當時聲譽僅次于哈爾斯和倫勃朗。在《分享牡蠣》這幅畫中,一名穿黑衣的男人遞給坐著的女人一個牡蠣,據說這暗示著發出性交易的邀請,而女人黃色的高跟鞋邊一地牡蠣殼,說明這個女人可能是妓女。以相對不露鋒芒的,當時人都能意會的方式,荷蘭藝術家們進行著教化民眾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