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廣

導語:保加利亞人認為,人類為大地、水和火的三元世界,面包就是世界三元化合而成的。
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把自己的習俗禮儀當作不可侵犯的財富加以維護和崇敬。習俗禮儀凝結著本國家人民和民族的感情。了解其習俗禮儀并尊重之,對尊重主人、朋友、贏得友誼,十分重要。無知和夜郎自大都是外交官忌諱之處。
從洋格納飲料說起
1990年,楊尚昆主席在訪問拉丁美洲五國后回國途中過境訪問斐濟。斐濟總統佩納亞·加尼勞隆重熱情接待楊主席一行。總統親自到杌場迎接,第二天以當地最高禮儀和傳統習俗,舉行歡迎儀式。儀式開始后由地方酋長向楊主席敬獻象征權力的寶物——塔布阿”(鯨魚牙)。然后由當地人把第一碗自制的洋格納飲料獻給楊主席。洋格納飲料是當地的一種飲料,友灌木的根基或木質加工制成,呈黃色。
楊主席嚴格按照斐濟的傳統習俗,雙手接過椰殼碗的洋格納飲料,毫不猶豫地一飲而盡。斐濟總統見此十分高興,立即帶領全體人,齊聲擊掌7下,表示謝意。儀式上還向楊主席獻上洋格納樹、席子、竽頭等土產。
1991年,楊尚昆主席訪問摩洛哥。抵達機場時當地少女端上一盤蜜棗請楊主席品嘗,楊主席拿起2個棗子高興地吃下去。歡迎人群看此情景,熱烈鼓掌。由少女向國賓獻上蜜棗是摩洛哥迎賓的禮儀之一。
向國賓獻上面包和鹽
世界上不少國家在國賓抵達時向國賓獻上面包和鹽。禮儀上的面包和鹽,與獻上洋格納飲料、蜜棗等一樣,意義深長,是一種莊嚴、神圣、高尚的禮儀,也象征東道國傳統習俗和文化。
1994年4月18日至28日,李鵬總理對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進行正式訪問。筆者曾率先遣組先期訪問上述四國商談禮儀安排。每到一處,東道國禮賓官員均鄭重介紹說,李總理抵達下機時,由一名少女向李總理獻上面包和鹽。在最隆重的機場迎賓禮儀中獻上最普通的面包和鹽?真耐人深思。客隨主便,先遣組欣然接受東道國的禮儀方案并報告北京。
自此以后筆者又遇到類似的經歷,目染耳聞諸多同類習俗。比如說,俄語中面包和鹽既是指食品,又是指好客。鋪著繡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盤上放上大圓面包、面包上再放上一小碟鹽,捧出來迎接客人,這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熱烈的歡迎。這種傳統待客的風俗已經作為俄羅斯國家的迎賓禮。每當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來訪,俄羅斯姑娘便端著新出爐的面包和鹽款款走上前,請客人品嘗。客人躬身掰一小塊面包,蘸一點鹽,品嘗之后表示感謝。
歐洲一些國家,如匈牙利、保加利亞等迎接外國國賓最隆重的禮節便是向國賓贈送面包和鹽,這種習俗自古沿襲至今。
面包和鹽是圣物
極為平凡的食品,在此場合中卻顯示它的最崇高的價值了。為什么他們如此看重面包和鹽?
這使筆者想起東歐國家的一個神話。很久以前,有一天國王舉行宮宴,要求各個王子攜他們的未婚妻進宮覲見,每位未婚妻手里必持一枝自己最心愛的花,并允諾誰所持的花最有意義,國王就讓位給那個愛她的王子。那天晚上有的姑娘手里拿著玟瑰花,有的持著石竹花,唯獨一位姑娘持著一根麥穗,國王看到麥穗十分賞識,決定傳位給那個愛她的小王子。國王愛花,但更鐘愛做面包的原料——小麥。
面包是許多國家人民傳統的主食,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吃面包。俄羅斯面包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面包大,色香味美,種類多,形狀和名稱也很多。每年小麥收獲季節,人們載歌載舞慶祝小麥豐收,并烤制第一爐面包,共享天倫之樂。
每年8月20日為匈牙利的“面包節”,舉國上下人們用新小麥烤出第一爐面包來歡度這個節日,招待貴賓。大家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回顧一年來的辛勤勞動,祈望明年五谷豐登。
保加利亞人認為,人類為大地、水和火的三元世界,面包就是世界三元化合而成的。面包無疑是人間的圣物。每當貴客臨門,他們必須專門為客人烤制一爐面包,讓客人和他們一道共享新面包之歡樂。
保加利亞人十分崇拜面包。他們珍惜每片來之不易的面包,他們吃面包的方法也不同尋常,吃新麥磨面烤出第一個面包時,每個人必須伸出右手去接年長者分給的面包,然后右手拿面包從右側繞到腦后,再將面包從臉部左方送入口中,這種吃法不容易,意在讓大家知道面包來之艱難,叫“血汗面包”。他們認為浪費面包是無法贖回的極大罪惡。
對于地處內陸或境內不產鹽的國家或民族來說,鹽是千金難求的。在古代鹽巴奇缺,即使在盛大國宴上,也只有在貴賓席上備一點鹽,供少數人食用,可見鹽在古時十分貴重。在他們的宴席上,不備咸湯或碟鹽,意味著冷落客人。至今俄羅斯人十分忌諱打碎鹽罐,打碎鹽罐意味著不幸。
“面包和鹽”關乎性命安全
“面包和鹽”作為一些國家的傳統歡迎禮儀,已成為溫馨佳話。但有人認為“面包和鹽”原是一種關乎性命安全的習俗。在古代甚至近代歐洲,“面包和鹽”實際上是一種保命的安全措施。
古代歐洲的部落、家族、部族交往中,為保障共同的利益,人們最終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賓客權利。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這種賓客權利就已出現,在中世紀歐洲形成固定風俗甚至法律,只要主人與來客通過食物形成主客關系,就要保證客人的人身安全,同時客人也不得謀害主人。
這種賓客權利的具體實現方式,最終演化為“面包和鹽”,這種形式在中世紀的歐洲十分普遍,最終在東歐發展為一種禮儀。
東道主端出面包和鹽,就代表主人送給你最寶貴的禮物,對于遠離家鄉的古代人來說,最寶貴的不是食物,也不是錢財,而是安全。你吃了面包,表示主人帶給客人安全的保證。可見,“面包和鹽”作為最高的歡迎禮儀,體現的是信任和承諾,最終在今天成為熱情友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