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年初,借助于一篇《我為什么辭職賣肉夾饃》的網帖,西少爺肉夾饃一炮而紅。西少爺肉夾饃是由孟兵、羅高景與宋鑫等4名西安交大的畢業生辭去BAT(百度、阿里、騰訊)的工作,在北京五道口清華科技園旁邊開了一家西少爺肉夾饃,售價7元一個。據公開報道,開張僅100天,西少爺肉夾饃就創下了日銷售量2000個、進賬萬元的創業奇跡,幾個合伙人更是作為互聯網創業的佼佼者,接受了各大媒體的采訪。
正當西少爺邁入黃金發展期時,2014年9月,合伙人宋鑫的出走讓團隊內部矛盾凸顯。“千萬不要和最好的朋友開公司”,這是《中國合伙人》里王陽的經典臺詞,這句話被西少爺肉夾饃應驗了。
隱患一:
2014年11月4日,一篇名為“西少爺賴賬,眾籌的錢怎么還”的帖子在網上盛傳,并迅速引起熱議。該帖是由自稱西少爺肉夾饃創始人之一的宋鑫在知乎上撰寫的,他希望現任CEO西少爺快快還款。宋鑫稱,當初公司創立時發起過眾籌,前后兩次共85萬元。宋鑫在此次發難中提出:首先,希望西少爺拿出一份完整的財務報表,把公司財務狀況說清楚,不能以財務正在核算為借口拖延。其次,參與眾籌的合作伙伴的股權變更或分紅必須得到公平處理,若股東退出也要給予合理價格補償。
對于此番宋鑫的發難,西少爺CEO孟兵首先通過微博做了簡短回應,正式否認“騙錢跑路并趕走合作人”的指控,并表示“對于惡意誹謗,公司會依法追責”。接著,孟兵團隊另外兩名聯合創始人羅高景、袁澤陸也通過網絡,以“通篇污蔑”來回應。
對于西少爺肉夾饃而言,在眾籌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前后兩次眾籌,雖然投資人基于信任和朋友關系,給創始人團隊投了資,用眾籌的形式來完成了資本積累的過程。但無論是創始人團隊還是管理者,都沒有對這部分眾籌的資金和相關的股東權利進行更妥善的安排,以至于形成了知道錢籌了起來,但是不知道錢是誰出的。所以,撇去西少爺創始人團隊內部人事斗爭而言,在股東權益的后續保障和規則的制定上,西少爺有很大的缺陷。
隱患二:
宋鑫在那篇討伐西少爺孟兵的帖子中稱:“5月份,由于要擴大生產,招聘和擴大廚房都迫在眉睫,我們三兄弟又不夠錢用了……雖然這時來找我們的投資方已經很多,但資金到位沒那么快,沒辦法,我們又找上次的朋友們第二次眾籌資金50萬元。由于大家的信任,這次投資款甚至都沒有簽署投資協議,朋友們就把錢打了過來,對此我只能說感謝。后來我被你逼出了西少爺,眾籌小伙伴得知后總擔心自己的錢不安全,我還一直安撫說不會的,就算我離開了,他們也會還錢給你們……可是我好像太天真了。”
事實上,很多以眾籌名義運作的項目,本質上還是民間借貸,是基于傳統的熟人圈進行的,和互聯網化的思維營銷和資金籌集還有較大區別。西少爺兩次融資的85萬元,主要也是熟悉的朋友之間進行的,而并非是互聯網方式的眾籌。
隱患三:
西少爺肉夾饃從2014年4月8號開業,因在微信上發布一篇《我為什么辭職賣肉夾饃》一舉成名,滿滿的思鄉情懷感染了很多北漂人士,成為“宇宙中心”五道口最火爆的肉夾饃店。因為之前都從事互聯網行業,所以西少爺團隊很看重互聯網推廣。在開業優惠時,他們“向互聯網人致敬”,凡是持各大網絡公司工卡的顧客都可獲得一份免單,把文章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有一個人點贊也可以獲得一份免單,并鼓勵用戶到大眾點評網上評價,電視臺的美食節目也能看到西少爺肉夾饃的影子。借著網絡和媒體的熱炒,不到一年時間,這家肉夾饃店估值達到4000萬元,在北京開了3家分店。
西少爺最初的互聯網思維是成功的,借助包括媒體、社交網絡平臺愣是將自己推到了風口,可如今西少爺面臨的窘境也證實了一點:互聯網思維可不能生搬硬套。不可否認,通過網絡西少爺在短時間內吸引了人氣,博得了眼球,但無論是征戰式的故事、口號式的宣言還是那些“狗血”式的行為,都是為了最后的價值變現。可如果眼球經濟沒有建立在良好的用戶體驗上,不能凝聚成品牌傳播力和口碑傳播,過度使用互聯網思維帶來的終將是浮躁的喧囂過程,留下的只會是原型畢露、茍延殘喘的爛攤子。
隱患四:
想當初,孟兵想要做出一款讓陜西人以外的人也喜歡的肉夾饃,幾個創始人用了半年時間不僅學習了技術,還進行了產品內測,將肉夾饃進行一次次的升級,使其能夠既保留陜西的特色口感,又能讓大多數人滿意,同時還要在生產的流程上進行大量的優化,還要考慮如何能夠保證用烤箱也能做出和傳統制作同樣酥脆的口感等等。
近兩年和互聯網打交道最火熱的莫過于餐飲,幾千年的傳統美食與互聯網接軌真的瞬間就能變得高大上嗎?西少爺這種半月學師,毫無經驗和積累的年輕人是否真能把握好這門手藝中的精髓,傳統餐飲最為核心的“味道”真的能在現代化工具的幫助下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并長久地為人接受嗎?這所有的問題可能都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互聯網粉絲的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如今的西少爺與去年4月開業初期想比人氣淡了不少,而商家熱衷的饑餓營銷,在消費者習慣并了解之后也逐漸麻木甚至反感。突發的西少爺創始人內訌事件,遭到不少網友的猜測:這莫非是西少爺的又一次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