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人生大事,竟通過如此隨意的方式做決斷,可謂荒誕。“平衡專業冷熱程度”的理由,則折射出在高校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如何給學生分專業已成為許多高校普遍面臨的難題。
據《人民日報》9月15日報道,近日,湖南一所高校的城建學院讓學生通過抓鬮的方式分專業,引發輿論嘩然。人生大事,竟通過如此隨意的方式做決斷,可謂荒誕。而院方給出的“平衡專業冷熱程度”的理由,則折射出在高校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如何給學生分專業已成為許多高校普遍面臨的難題。
愿賭服輸,別無二話,校方將專業冷熱不均的矛盾付諸“運氣”,或許可以緩解專業分流的難題,解決平衡調劑的麻煩。然而,具體到每一個學生,則此種“撞大運”的做法,未免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難以讓人心悅誠服。而循此路徑求得的結果,更多的只是一種無奈,即便有所謂公平,也不過是次等的公平。
理想的選擇當然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這樣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而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脫穎而出。然而,以專業的“冷門”、“熱門”而言,未嘗一成不變。此前可能取決于國家的需要,而現在則更多屬于市場導向,簡言之,哪一個專業就業率更高、收入更豐厚,則會迅速大熱。而在這個遴選、對接的過程中,社會的反響、家長的價值乃至學校的倡導,往往也會成為影響冷熱的重要因素。一個專業入學時可能很熱,等到畢業時卻已門庭冷落,這樣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也因此,很多時候,完全將選擇權交給學生的專業分流,可能夠民主、夠公平,卻未必就是合理的。一方面,時下完全以就業或曰“錢景”為導向的專業等級,有著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學生可能會為此舍棄了興趣,出賣了理想,直至最后統統落空;另一方面,這樣做也會影響學校的學術水準,甚至導致教育的失敗,大家都盯著“錢景”,而稍稍高遠一點的目標當然無人問津。
這樣講,并不是說不能讓學生自由選擇,也不是說不應該重視就業“錢景”,而是旨在強調,大學教育有足夠的理由遠離急功近利,視野開闊一點,目標高遠一點,多一些趣味、情懷之類的東西,對于學生和大學而言,都不是壞事情。翻檢民國時候的大學會發現,大學生的轉系、換專業實在是稀松平常,而很多優秀人才也正是在不斷地嘗試乃至試錯中成就自己的事業。
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也不是取之不竭的“錢袋子”,而應該首先是養成大學問的地方。大學當然要考慮學生畢業后的去向,但更多的則應該是提供給學生一個成才的機會。用北大前校長許智宏的話說就是,大學好比百花園,一所好的大學就是要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和水分、恰當的養分”,讓大家不受干擾、不受壓抑、自由發展、茁壯成長。
說到底,學校以抓鬮來尋找公平,看上去似乎是一種無奈,實則恰恰暴露了當下很多大學在教育理念上的貧乏。這些大學往往會搞出一些低級的管理方法,缺乏智慧,也鮮少情趣,剩下的,只是與這個社會的治理相對應的混亂與倉促。可見,學生的浮躁背后,是學校的浮躁;而學校浮躁的背后,則是這個社會無所適從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