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珺
1月27日,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專題審議。“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科學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深化國資改革 促進企業發展”、“大力促進醫養結合 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推進本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5大專題聚焦發展與民生,吸引了代表們競相建言。
據悉,代表們在專題審議中所提出的意見建議將被整理形成專題審議意見。市政府有關部門將認真研究代表們的審議意見,在人代會結束以后的三個月內,向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書面反饋研究處理情況。
現 場 有“對話”更有“交鋒”
專題審議還沒正式開始,會場內卻已經座無虛席。不僅代表們熱情高漲,市政府各位副市長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也都悉數到場,做好準備與代表們面對面交流。除此之外,各路媒體記者也早早地來到會場進行準備。據悉,今年這5場專題審議將在以往音頻、圖文直播和錄播的基礎上,首次引入網絡視頻直播,專題審議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進一步得到擴大。
“終于搶到了話筒!”“我準備了10個問題,被前面的人講掉了不少,再不講就沒得講啦。”……在專題審議中要想發上言,話筒需要搶。盡管在今年的專題審議中,“養老”、“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話題都是“熟面孔”,但代表的關注度卻絲毫未減,“對話”與“交鋒”在審議中頻頻上演,將老話題講出了新味道。
“昨天我聽說有個急診室有一個老人住了七年。”醫養結合專題審議中,市人大代表高解春所舉的例子吸引了不少代表的關注,“我們要有時間上的明顯限制,住多少時間必須要出院。如果沒有這樣的界定,我們的護理醫院和老年醫院將出現什么情況?”
來自醫療系統的方玉明代表也搶到了話筒,他對高代表的建議很是支持:“大家現在很關心住在養老機構里的老人看病難,而我認為‘雙向轉診’很重要。”他進一步解釋,在平時接待急診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養老院把老人送來,醫院治好了卻送不回去了,因為養老院的床位已經被別人占了。為此,他建議政府對“雙向轉診”制度進行研究。
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專題審議會上,來自奉賢的施連規代表和來自上海地產集團的張建晨代表就公共財政的均等化是“不為”還是“不能”產生了“碰撞”。
“解決思想觀念的均等化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施連規代表強調,從上海公共財政的均等化來看,城市中心城區和郊區從計算分配上存在很大的不均等,他希望這種不均等化“程度上減輕一點,改變時間上加快一點”。
“我來回應一下!”施連規話音未落,張建晨代表便“搶”過了話筒。“我覺得剛才施代表講問題沒有講透,均等化首要是要解決公共財政的均等化。”張建晨認為,城鄉差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再怎么想向郊區傾斜量都是有限的。他認為,單純依靠市級財政來實現公共財政均等化,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對此,張建晨建議發改委等部門應該調節各區之間的可用財力來解決問題。
關 注 細究隱患遠慮發展
發生在上海外灘的擁擠踩踏事件,讓城市公共安全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與之相關的專題審議更是人氣爆棚,吸引了135位代表參加,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市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等29家部門和單位的負責人到會聽取代表們的意見。
每一場專題審議中,在代表們發言之前,相關委辦局的負責人都會對這一領域的相關情況進行通報。政府部門坦誠地“亮家底”,讓代表們更好地對審議的專題和市政府的相關工作情況進行了解。
市交通委主任孫建平坦言,2015年上海交通安全形勢嚴峻,面臨三大考驗,“交通運行安全面臨嚴峻考驗,今年軌交工作日日均900萬客流量將成為常態;交通設施安全、交通工程建設安全均面臨考驗。”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局長莊少勤介紹,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上海面臨著人口和資源壓力大,環境和交通矛盾突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城市應急風險增大的問題。
一邊是城市越來越大,另一邊卻是城市越來越擁擠、越來越脆弱。這樣的“局”怎么破?“政府在制定城市規劃前一般都會進行調研和經驗總結,是否可以著重總結一下近年來的失誤和不足?”市人大代表於世成直言不諱。“發生一個大的問題,回頭看可能有100種隱患。”李韶平建議從交通規則管理,人口聚集安全監控、預警、疏導等方面形成一個體系化的規則,各部門之間信息確保通暢。
除了對眼前問題的反思和檢驗,如何從規劃的角度來考慮城市長遠的安全,這更是在場代表們的關心所在。市人大代表葉倩在發言中著重說了三個字:“人”、“留”、“通”。她認為一個城市的人口指標必須是剛性的,“上海可以看作是一艘船,其總的承載力是有限度的,達到極限就不能再增加了,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確保船只的安全運行。”至于“留”和“通”主要講的是城市規劃問題。葉倩代表指出,一個城市要想安全健康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留白”,要留出應急通道、救援通道,只有這樣才是良性發展。
市人大代表俞立中認為,規劃過程中要考慮上海的特殊性,更多地考慮到上海所處的一個自然環境和周邊的災害情況,要和城市居住人口的行為和心理特征結合在一起。
建 議 有備而來中肯建言
專題審議中,不少代表都是有備而來,或者用詳實的調研說話,或者用生動的案例引導,審議發言既中肯地指出了不足,更是對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建議。
“為什么現在上海創新活力不足?我們感覺到整個城市公平競爭的環境還不是很好。”許麗萍代表直言,在她與企業接觸的過程中,不少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都提出,與壟斷性企業和大型企業相比,它們在創新方面收到的激勵不夠,甚至面臨“不公平待遇”。
丁奎嶺代表打比方說,上海需要像“秀肌肉”那樣推出有世界知名度的大項目、大平臺,但長遠來說,人才培育、環境塑造等“內功”更重要,而這些正是目前上海的薄弱環節。
“上海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好的城市規劃,我把這本書帶來了。”市人大代表陳丹燕將一本厚厚的《大上海城市計劃》帶到了會場,她介紹,這本1946年所做的規劃就已經預測過上海的發展方向。“國際大都市,不光要有‘里子’,也要有‘面子’。”陳丹燕說,2040年上海要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必須要有精神生活和城市歷史文脈的展示。
老齡化城市,醫養結合到底該怎樣發展?養老這一民生話題是每年人代會上的必談事項。今年,不少人大代表在調研中發現,老人看病不方便、養老事業人才緊缺等問題突出,專題審議中涌現出了不少針對性建議。
“建議建立統一的一站式入駐受理平臺。”許利代表建議,充分利用各地區行政事務中心或街鎮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等平臺,對有進養老院愿望的老年人,做好入住身體狀況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分類推介,進入不同的公益性養老機構。市人大代表康青則建議政府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年輕人投身養老事業。
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專題審議中,吳荷生代表認為,如果不打破行政區劃的藩籬,會使國資國企改革陷入內循環、低效,為此他建議釋放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和核心業務,放在全市的國資國企深化推動層面予以支持,讓它們走出去。
“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應立法先行。”金銀淑代表認為可從制定農村三資監管條例入手,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走法治化道路。另外,本市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規定散落在動物檢驗檢疫等各種法規條例之中,并不統一,建議制定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地方性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