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
短短五天的市人代會,共收到代表十人以上聯名提出的議案48件,經大會主席團審議,決定將其中的18件議案交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處理;338位代表提出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833件,比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817件增加了16件??萍紕撔轮行?、城市公共安全、民生與社會保障、政府職能轉變……代表們目光的聚焦點各有不同,實則緊緊圍繞發展與惠民,密切聯系人民群眾,認真履行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的職責,發揮好主體作用。
培育創新土壤 打通創新阻礙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要推進,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等各項工作都要全面創新。代表們緊緊圍繞推動“發展”這個中心詞,認真思考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積極獻計獻策。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今年會場“大熱”。代表們都認為,上海經濟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條路,這既是國家的戰略思考,也符合上海發展實際。歸納代表們關于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建議,主要著眼于四方面:一是項目,二是人才,三是平臺,四是環境。代表們在審議中提出,上海需要在大項目、大平臺上有“打得響”的內容“秀肌肉”,但更需要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創新環境的營造方面勤練“內功”。代表議案和建議中對此也多有涉及。尹邦奇等15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加快制定《上海市技術轉移條例》,以解決知識創新體系短板的問題,打通源頭創新的諸多瓶頸。一些代表在會前就開展了深入、扎實的調研,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代表建議。比如本次會議的前八件代表建議都是由劉民鋼代表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從八個不同角度提出的,建議從及時修訂科技發展規劃盡快明確上??萍及l展總體目標、明確制定和宣示上??萍紕撔轮行慕ㄔO目標、強化高等學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作用、注重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加強科技創新型小企業政策支持、注重從小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在大學生中培養創新型人才、吸引外來高端人才等方面研究推進。鄭惠強代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提出發展信息技術,并將其優勢廣泛、深入地應用到傳統工業領域,切實提升工業生產能級,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建議做好頂層設計,抓緊制定標準和規劃;聚焦“四新”經濟,推動試點示范應用;營造良好支撐環境,助力智能制造創新發展;重視網絡與信息安全,確保控制系統安全運行。劉波英等37名代表提出,為了加速形成設計和創新引領的城市發展模式,建議設立“上海市長設計獎”。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謀劃之年。有多位代表就編制“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議,角度各有不同,有建議為編制“十三五”規劃提供基礎信息依據的,也有要求加強規劃編制前的調研和頂層設計的,既有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也有涉及公共交通體系建設的,還有繼續關注舊區改造的。還有一些代表就進一步推進自貿區建設提出代表建議,比如陸培明代表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關于推動上海自貿區金融領域創新、推動上海自貿區科技創新、加強上海自貿區投資管理服務創新、完善配套制度推動上海自貿區轉型發展等4件代表建議。此外,鄭維琴等15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認為上海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優化資源配置、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前提,為此建議加快信用立法,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城市運行安全 精細不容誤差
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安全管理工作責任重于泰山。當前本市城市安全進入一種“新常態”,由此帶來特大型城市精細化管理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這已成為廣大代表在審議中形成的共識。加強應急管理制度建設、加快相關數據庫建設、完善管理機構、加強技術保障、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代表們積極為維護廣大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安全出謀劃策。
劉中民等35名代表提出,大型群眾性活動緊急醫療救援是確保群眾自發性活動、突發性群體聚會安全風險控制的重要保障,建議根據盡快制定《上海市大型群眾性活動緊急醫療救援規定》;吳堅等13名代表也提出了制定《上海市社會急救條例》的議案。代表建議方面,共有76件針對城市管理和城市運行安全的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見建議,其中涉及大型群眾活動安全管理24件,交通安全22件,食品安全5件,消防安全5件,其他城市安全管理20件。黃浦代表團有15名代表聯名建議,要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嚴的措施,進一步強化公共安全意識,加強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提升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張英等代表建議,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創新技術構建科學合理的社會風險防范體系。許麗萍代表提出關于城市安全“精細化”管理的思考,建議城市管理者要提升對風險宏觀預判的能力,保持“如履薄冰”的風險意識,避免“僥幸心理”,避免安全管理“時緊時松”局面;要全面梳理城市管理中的各類安全風險,逐個消除“管理盲點”;借助各類媒體、社區宣傳等,提升全體市民的風險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發揮社會組織特別是志愿者團隊在城市安全管理的積極作用;完善問責機制,推動政府管理機構“盡責的緊迫性”,防止問責“忽緊忽松”,避免“問責不到位”或“盲目問責”。張雅玉、樂家珍等代表提出關于加強公共安全意識宣傳普及建議,市民要提高公共安全意識,適應城市生活的規則性和道德性,特別是要加強對幼兒、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強化預防性、急救性知識教育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法律法規教育普及,形成維護城市安全運行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丁建勇代表提出加強數據庫建設,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流程、機制的建議,使責任部門與責任人有覆蓋各環節細節的完備、整體的解決方案。
煙花爆竹燃放是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相關法規的修改也已進入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視野。一些代表連年來都在呼吁在本市范圍內禁止銷售煙花爆竹,擴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范圍。會議期間,金永紅等58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鑒于由煙花爆竹引發的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建議從完善管理制度、加強源頭管控、強化執法檢查、增強宣傳教育方面,有效加強煙花爆竹安全管理。
民生常在心頭 共創幸福生活
改善民生,每年都是代表會上熱議的話題,代表議案和建議的集中內容也很少跳出養老、交通、衛生、教育、住房保障等“衣食住行”、“一老一小”問題,這也正體現出人大代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的作用。群眾看工作,幸福度有沒有提高就是“硬指標”。代表們積極關注改善民生的大事小情,努力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審議中情真意切,代表議案和建議句句“貼肉”。今年代表們通過進社區聯系人民群眾、視察、座談、走訪等方式形成的代表建議共有337件,與去年同期269件相比,增加了25.3%。其中,有關公共交通和道路建設的有111件,有關住房保障的有51件,有關醫藥衛生的有47件,有關教育的有41件,有關養老的有31件。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交通線路優化、醫養結合、物業管理、收入分配等問題都是代表建議的重點關注內容。
促進養老事業發展已連續提了多年,今年的聚焦點在“醫養結合”。面對養老服務需求日益緊迫的現狀,如何來破題打通醫養結合的“末梢神經”?代表們在審議中“把脈”:醫養結合資源相當匱乏、醫療救治軟硬件功能有缺、醫療支付方式制約醫養結合是主要問題。一些代表提出要明確醫養結合規范,引導優質資源進入醫養結合領域并得以高效運用,要鼓勵社會多元化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并加快醫養結合服務從業人員的培養。方玉明代表多年來關注醫養結合工作,他攢著一肚子故事參加大會“醫養結合”專題審議,呼吁完善頂層設計,破解醫養脫節的現實尷尬,同時他也以代表建議形式提出“進一步做好醫養結合工作的幾點建議”,建議研究出臺《對接養老機構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工作細則》,建立有序的雙向轉診機制,此外他還建議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的引導,政府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掃除制度障礙,使公立、民營、混合制的各種養老服務機構都享受同等待遇,護理院、高齡護理站、養老機構、日托所等各政策方面要形成共享機制。許利、陳曉玲、傅舒昆等代表也提出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資源,積極探索醫養結合養老護老的建議》、《關于盡快出臺“醫養結合”模式規范,提升綜合養老服務能力的建議》、《關于醫養結合機構中如何實施醫療服務的建議》等代表建議。關于養老服務,楊浦代表團有15名代表聯名建議,為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應當建立市、區、街道三級管理體制,加強基層配套設施建設,動員社會資源提供養老服務,加強和完善本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小區物業管理事關群眾安居樂業,然而近年來群眾各類反響不斷。一些小區物業管理費拖欠比例高,物業拋盤現象多發,業委會不作為或亂作為,物業企業運作不規范,小區停車難現象普遍,違法搭建、群租時有發生,物業管理常常被推上“風口浪尖”。張雅玉等11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鑒于本市住宅小區業委會在組建、換屆和運行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物業管理中一些矛盾亟需解決,建議修改《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樓幗玲代表提出《關于完善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的建議》,就業委會建設、治理群租、交物業費納入征信系統等方面提出建議。劉瓊代表提出《關于探索“微型小區”物業管理可行途徑的建議》,建議研究并制訂相關配套政策,明確在原物業企業撤離、無新物業企業聘請的情況下,業主實施自行管理的方式及操作流程等。同時,對涉及電梯、水泵、技防設施等人身、財產安全的特定物業,制定政府指定物業托管的政策規定。
每年市人代會都會安排現場辦理這個平臺,便于代表向有關部門當面反映有關情況、提出意見建議、咨詢了解相關政策制度、促進辦理代表建議。1月29日上午現場辦理會上,38個單位派出619名干部參加,共接待代表491人次,短短一個半小時,現場辦理代表建議6件,回答代表口頭咨詢216項。現場辦理聚焦公共交通、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民生熱點。李飛康代表每年都會來到市交通委攤位前,找孫建平主任“聊車牌”。他在連續兩年提出代表建議的基礎上,今年又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方案。潘書鴻、杜倩文代表一直對本市道路交通資源、公交專用道問題十分關注,現場辦理時與市交通委、交警總隊等負責人進行溝通。有的代表本打算提交城市規劃方面的代表建議,但部分內容尚未全面了解清楚,趁著現場辦理這個機會,向有關部門作咨詢,并提出自己的意向和初步考慮,聽聽部門意見,也不失為一種提高代表建議質量的“備課”。
政府職能轉變 提升行政效能
提高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責、依法行使行政權力、依法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不僅是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更是建設法治政府的衡量標準。代表們提出,要適應社會各方期盼,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建立健全政府權力清單,加快推進政府責任清單,努力突破制約行政效能的“天花板”。李貽明等51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將市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課題的研究成果予以轉化,解決街道機構改革、城市綜合管理、社區建設管理、村級治理等方面的問題,切實加強基層建設。針對行政執法工作水平和政府自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代表們提出了15件建議。比如,徐檳等13名代表就行政部門職責法定化聯名提出代表建議,提出要有一個統一、便捷的決策、執行體系,建議加快推出政府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推進行政部門職責法定化。張哲代表提出不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建議,還有代表提出關于建立本市市級政府法律顧問團的建議和關于政府面向社會統一采購法律服務的建議。
在人大自身制度建設方面,本次代表大會審議、表決通過了與代表履職密切相關的“一辦法兩規定”。代表們在參與代表履職和代表工作立法過程中也更加關注人大常委會各項工作。代表們共提出11件與人大工作相關的代表建議,所提建議涉及預算監督、組織司法公正相關專題調研、制定專題詢問辦法、建立代表大會審議發言意見辦理制度、完善代表建議工作規程及相關網上系統、提高人大工作信息化水平等。比如,洪壘等12名代表提出建議,為貫徹落實《預算法》關于人大常委會對本級預算草案重點審查包括“支出績效實施情況和重點支出、重大投資項目資金的使用及績效情況”的規定,希望市人大抓緊修訂相關條例和實施細則,全面推進人大對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逐步推動人大對財政支出由程序性監督向實質性監督、從制度性監督向效益型監督轉變,增強人大對財政支出預算監督的實效。陳岳川、許利、王玉香等代表都對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提出代表建議,有的提出要貫徹落實”一辦法兩規定“,抓緊完善人大公眾網和人大代表網,有的建議建立人大代表網的移動管理平臺,以APP的方式進行交互,方便代表通過互聯網“移動履職”。這些代表建議與代表議案一樣,都將有力促進常委會不斷提高立法、監督和代表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