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楠
1月23日上午,歷時三天半的閔行區五屆人大七次會議在上海城市劇院勝利閉幕。為了開好這次會議,區人大常委會精心“策劃”了一系列“新改變”,這些變化像春風一樣,為一年一度的人代會帶來了新氣象。
會前先“熱身”
書面意見早溝通
每年人代會前,人大代表深入各自選區,通過公開接待選民、向選民述職及座談交流等方式搜集選民意見,再以代表議案或書面意見的形式帶到人代會上來,在閔行已成為常態。今年,為了幫助代表更好地開展這方面工作,常委會采取了新辦法。2014年12月23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在區機關會議中心舉行。會上,代表們圍繞自己在人代會上準備提交的書面意見與辦理“大戶”區建交委進行溝通,對包括區內“斷頭路”打通等群眾關切的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
專業培訓強基礎
以往人代會上有一個怪現象,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大家發言都很踴躍,但在審議財政預算草案、“兩院”工作報告等專業性較強的議題時,往往顯得有些“冷清”。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代表怕講“外行話”,擔心意見、建議提不到“點子”上。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常委會在人代會前夕,先后召開了兩場面向代表的專題培訓會,一場是預算審查監督培訓會,邀請國家會計學院副教授趙敏和閔行區財政局副局長周國強分別圍繞“預算與政府治理”、“財政預算改革”進行講解。另一場以“如何解讀兩院工作報告”為主題,由華東政法大學的兩位副教授孫劍明、謝佑平從如何解讀“兩院”報告中的各類數據、審議“兩院”報告的重點、方法及路徑等方面開展輔導。
會中改“方式”
電子表決見證民主腳步
1月20日上午,經閔行區五屆人大七次會議主席團第一次會議通過,往年區人代會上的“舉手表決”方式被電子表決方式所取代。小小變化的背后,是閔行人大對民主的探索與追尋。通過撳動電子表決器,在本次大會全體會議表決各項決議時,代表們“無記名”行使了自己的權利。由于沒有本市其他兄弟區縣的經驗可以借鑒,區人大常委會為了大會實現電子表決做了大量“功課”,從設備調試到程序設置,從工作人員配備到現場預案制訂,都力求精益求精。
專場詢問延伸至代表團
人代會期間組織專場詢問,閔行已經做了很多年。圍繞財政預算和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公共安全、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三個專題,由區長或副區長帶領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現場回答代表提問。今年,根據代表建議,在組團會議時,常委會將專場詢問會政府部門出席領導名單提供給各代表團,供代表參考和選擇。在專場詢問會后,如果提問代表仍然“意猶未盡”,還可以以代表組名義向大會秘書處提出書面申請,由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上門解答。
新媒體頗受歡迎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推進,新媒體在人代會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考慮到當前微信用戶數量不斷增長的趨勢,人代會前,常委會對“閔行人大”微信平臺進行了豐富和改版,增設了“新聞縱橫”、“代表之家”等欄目,并圍繞區五屆人大七次會議,設置了人代會專題。代表和市民關注“閔行人大”后,進入相應專題,即可查閱大會日程、會議材料等,不僅方便了與會人員,也有效提高了大會透明度。除此之外,“閔行報社”微信平臺發起了“微信問兩會”活動,征集閔行人正關心的、迫切想了解的問題,由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帶入會場、尋找解答。
會后重“回應”
人代會結束了,但人代會的后續工作還遠未結束。常委會希望“一府兩院”及相關部門能與人大一道落實好區人大代表在人代會上提出的意見建議,并逐一向代表反饋。目前相關意見、建議的梳理、落實和反饋工作正在進行中。正如區人大常委會一位領導所說:“廣大市民群眾關心的就是代表關注的,而代表關注的就應該是人大及‘一府兩院’努力的方向――人代會召開的目標和意義或許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