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信
摘 要:小小的說理題最近挺熱門,試圖明晰說理題因何而生,對現階段的說理題又有哪些思考?說理題存在于命題中,折射出怎樣的目標定位和價值導向,而一線教師又該如何在反思中成長,于變化中提升,所以應關注學生思維過程,以更好地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助力。
關鍵詞:說理;過程;評價
數學命題,總有六員大將:計算、選擇、填空、操作、應用、附加。近年來卻多了一個“說理題”。它往往躲在填空里,既要得到最終答案,又要寫出思考過程或理由,不同的解題思路會得到不同的分數評價。記得在一次命題制卷中,我忽略了這個小兵,沒有命制說理題,反饋回來修改意見中明確指出,務必加入一道說理題。正是這次的務必,再次觸動了我,反思說理熱的價值在哪里?
一、對說理題誕生的思考
說理題因何而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三維目標不斷落地與扎根,學習評價也從結果性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說理題漸漸登上舞臺。因為它不僅關注了答案,更關注得到答案的思維過程。
近來比較常見的是估算融合的說理題。一方面緣于蘇教版教材強調估算意識的培養與滲透,提倡先估后算,發展數感,另一方面因為算法多樣,通過不同方法反映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數學學科是理性與邏輯的代表,說理活動本身就存在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只不過從書本走進了命題,從口頭落實到筆頭,讓學生的思維過程顯性化。
從設計的初衷來看,說理題的熱門是命題調研的一件幸事。雖然它的分值不高,但有效地傳遞了一個信號,不僅日常教學,連階段調研也愈發關注知識與技能背后的過程與方法,它的存在提醒一線教師,答案并非思考的終點,關注一題多解和一題優解,需要教者進一步明晰數學學習對孩子生命成長的意義。
二、對說理題現狀的思考
思考一:試卷命題中需不需要說理題
筆者就這一問題詢問了許多一線教師,得到了一致肯定。
原因1:日常說理往往存在于課堂的交流中,流于口頭,隨著年級的增高,會逐漸成為部分優秀學生的話語霸權,而數學思維需要提升的孩子在交流中往往是弱勢群體,效果不佳。
原因2:有部分說理也會落到筆頭,但缺乏了思考的感悟,說理也浮于形式,甚至有些孩子機械背誦理由,導致許多無厘頭的現象出現,比如情境已變,理由照搬的滑稽現象。
原因3:應該給思路點贊,數學學習歸根到底是思維品質的比拼,答案并非思考的終點,得到答案的過程才是數學之美綻放的畫卷。
原因4:逆向思考,如果不需要,那應用題首先應該改成填空題,事實上一線老師一直以來很重視應用題的思路分和結果分,每每都會為精彩的思路點贊,讓老師也分享學生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筆者對命題中出現說理題持贊成態度。
思考二:如此評價的說理題合理嗎?
例:三年級6個班去看電影,每個班級48人,300個座位夠不夠?
夠□ 不夠□,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
評分標準:①結果正確得1分。
②估算且過程正確,再得1分;計算,且過程正確,再得0.5分。
計算48×6=288(人),288<300,夠。或300÷6=50(人),50>48,夠。
估算48×6≈300(人),把48估成50是估大了,夠。或48×6<300,夠。
反思一:這道題的評分標準合理嗎?
這道說理題的分值總共2分,1分為“結果分”,1分為“方法分”,按照評分標準,要先拿全分,必須采用較為高級的估算方法,而仔細想想,如果采用除法計算,也不比估算復雜,為什么不能拿全分?
解決方案:與命題老師溝通后調整評分標準,不按估、算方法做簡單區分,而是按照解決問題的簡便程度和過程的完整度給分。
反思二:評分標準一定要分結果分和方法分嗎?
很多人這樣回答我:因為數學更關注方法呀,他雖然做對了,但方法不好,不能全分。他做錯了,但方法正確,計算問題,還能拿一半的分,很合理呀。
對此我持保留意見:
從命題的角度看。說理題不應包含在100分的分值內,應像附加題一樣單列,成為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直接評價指標。分數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一種量化評價,反思設置這2種分值的初衷,就會發現:“結果分”是結果性評價,由結果的對錯決定,而“方法分”是過程性評價,其本質是由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的數學思維水平決定。某種程度上來說,“方法分”的權重應該大于“結果分”,這也是原先的附加題每題10分的初衷。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單列能級水平,以等第來評價思維水平。
結果對,方法對得A,結果錯,方法對得B(或結果對,方法),結果方法都錯得C。
還可以按照方法的優劣、嚴密程度,把思維水平進一步細分為A+(簡潔明了)、A(方法嚴謹)、A-(表述不夠嚴謹)、B+、B、B-……
從學生的立場來看,現有的這種評分標準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根據現有的評分標準,學生在選擇方法的同時,就承擔相應的代價,不選擇高級方法,就已經失去了“方法分”。而孩子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是不是一定要在100分內分出勝負,這對數學思維水平較弱的孩子可能是一種打擊,好在分值較小,由此也呼應上文所述的——說理題可以嘗試單列能級水平。
三、剖析說理題后對一線教師實踐操作的思考
數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而說理題也在進一步關注學生思維。說理題未必完美,評分標準也可再議,但人類對于理性美的追求永不止步。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能夠深刻認識數學之于人生的意義,不應僅僅關注一題多解、優解和基本操作經驗,更應關注題目所承載的數學思想方法,日常實踐中可以要求孩子留下必須的思考過程,學會規范地表達,以理的態度學習數學,養成說理的習慣,不斷提煉思維水平。答案只是題目的終點,方法才是學習的靈魂。
參考文獻:
趙凱.對教學改革中某些熱現象的思考[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