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景區漲價與民眾反漲價的博弈由來已久,至今沒個了局。而事實則是,民意很少在博弈中取勝。
中秋小長假、“十一”黃金周來臨前夕,多個4A、5A級景區傳出漲價的消息,有出游計劃的人大呼掃興。日前,中國旅游景區協會發出倡議,號召5A、4A級景區帶頭不漲門票價,國家旅游局表示不贊成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高、過快。
景區漲價與民眾反漲價的博弈由來已久,至今沒個了局。而事實則是,民意很少在博弈中取勝。每次輿論沸騰之后,民眾不得不忍氣吞聲適應新價格,并在糟糕的出游吐槽中期盼著下一次出游。由此也可見,所謂“博弈”,顯然也是非對稱的:既然漲價后景區依然人山人海,又何必在意人們反對?!
于是,我們看到,平平常常一個景區,門票動輒過百元,200多元的也不稀罕。據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披露,國內186家5A級景區的門票平均價格已達112元。現實如此堅硬,難免讓人沮喪。難道民眾只能被動地成為天價景區的魚肉?世界這么大,我們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出游選擇?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調整一下日漸固化的心態和思維,走出當下越來越被資本、權力框定的旅游路線和旅游習慣。很多宣稱投入很大的景區、景點,大可棄之不看,而是結合自己的興趣偏好,選擇能夠開闊視野、修養性靈、浸潤思想的地方,做竟日游。如果有了好心態,相信一座平常的山也可以在尋覓中多些奇崛。
實際上,民眾在追逐景區、盤點著自己去過多少地方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見多識廣”的虛榮,卻遺失了旅游中至為關鍵的休閑心態。很多游客似乎永遠都在路上,永遠都在像打仗一樣趕、趕、趕,停不下來。看上去滄桑,實則鮮少深刻的體驗,鮮少人與自然的融合,更不要說從異地風景中獲得心靈滋養了。
這種追趕心態,一則是地方趕超型發展模式在民眾旅游行為中的投射,旅游也是在趕時髦、追風潮。很多人出于一種“補課”的心理,抓緊時間,走遍三山五岳云云;再則,也與民眾尚未形成良性的出游習慣有關,直白點說,貧乏的文化心理只會助長追逐潮流,只會加劇快餐式的旅游,而不會引導人走向多元化的選擇。
從文化層面看,旅游不過是人渴望擺脫自身現實情境的一種努力,本質上在于陌生化,在于情與景的交融。這不僅體現在通過出游釋放現實壓力,更在于通過休閑構筑個體的內心平衡。也因此,人們大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以更從容的心態走出去,而不是總是在某種提振經濟的話語體系里打轉轉。必須明白,只有妥帖地安置好自己的心靈,則其他的一切才會有意義、有價值。
天價景區就在那里,而且會越來越多。這不僅是因為浩繁民意難敵景區一意孤行的漲價沖動,更在于旅游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最后一張底牌。我們能做的,或許只剩下我們自己的主張與選擇,我們可以暫時避開那些熱門的、天價的景區,去往一些更能舒張內心、安穩身體的地方,詩意的棲息,亦是人生一大樂事。世界這么大,為啥非去“天價”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