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關注吳鈺培老人,源于她與千斤串珠的故事。
7月7日,由甘露基金發起,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舉辦的“甘露之夜2015公益慈善晚會”在北京舉行。與以往只表彰捐助企業家不同,甘露基金將“特殊貢獻獎”頒給了向該基金捐助400件手工串珠工藝品的吳鈺培老人。
“富貴花瓶、十二生肖、二龍戲珠……看著展臺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工藝品,誰會想到這些作品出自一位92歲老人之手,又有誰會相信,這些工藝品是老人用珠子一顆一顆穿起來的。”甘露基金理事長黃莉說。
自2008年,吳鈺培親手編織100套福娃送給北京奧組委起,至今老人已向各社會團體贈送手工串珠工藝品4000余件,按每件100克保守估計,經老人之手的珠子約有千斤。
奧運串珠福娃
7月13日,《民生周刊》記者在北京東城區新太倉胡同見到了吳鈺培老人。
盡管歲月在老人臉上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仍能從眉宇間看到老人當年的美麗,特別是那雙清澈的眼睛,透著英氣。
因罹患重疾,老人臥床休養,不過,當得知記者來意,她堅持要坐到工作臺邊講述自己與珠子的故事。
串五回(打結)一紅,串五(一白珠、一粉紅、一白珠、一藍珠、一白珠),借一串四(一藍珠、一白珠、一紫珠、一白珠)……”這是老人用來編織串珠“花球”的口訣。記者用了7分鐘才將口訣完整記錄下來,而老人編織一個完整的“花球”只需一小時。
如今練就的“飛繩走珠”本領,離不開當初的那100套串珠福娃。“那會兒都說要參與奧運,我86歲成為奧運志愿者,白天值班,夜里空閑,我想還得再干點啥,街道流行串珠,我尋思要編織100套福娃迎接奧運。”
于是,老人讓家人為她買來各色珠子、尼龍繩等編織材料。由于珠子滑、技術不熟練,老人的手被細細的尼龍繩勒出血口子是常事,她根本不在意,粘上膠布繼續編。
“血口子最多時,五根手指纏滿膠布。”老人的四女兒馮怡棣說。不久,老人手纏膠帶的次數少了,一個個喜氣洋洋的串珠福娃多了。終于,100套串珠福娃,在北京奧運會倒計時100天之前,經新橋社區黨委書記曹建軍多方聯系,送到了奧組委。
100套串珠福娃完成了,吳鈺培的串珠之路才剛剛開始。
捐助之舉,得到眾人認可,串珠福娃,也獲得了更多人的喜愛,一時間,前來定制串珠福娃的人越來越多。為滿足需求,老人拉上家人一起編織,在奧運會到來前,趕制出了1000余套福娃,雖為定制,其實老人分文未取。
奧運會結束后,她又嘗試編織動物、器皿、配飾等不同種類和形態的串珠手工藝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老人已向學校、社會團體、公益組織捐助串珠手工藝品4000余件。
堅強獨立
有人給這4000件串珠手工藝品稱了一下重,若以100克/件保守估算,經老人之手的珠子約千斤重。
除重量外,其成本投入也不少。以個頭最小、用珠最少的“小財神爺”為例,一個“小財神爺”需白珠30個,彩珠60個,算下來其成本為每件4.5元。那么,按4000件計算,大約需要兩萬元。
而吳鈺培老人的月收入僅200元,均來自政府補助,兩萬元的投入需要積攢10年。實際上,“小財神爺”只占到總件數的1/20,可見,吳鈺培老人串珠投入的錢遠遠不止兩萬元。
“我媽的錢哪里夠用?”四女兒馮怡棣告訴記者,除基本生活開支外,自己每月1060元的退休金幾乎都買了珠子。“只要我媽高興,我就孝順她了,她一生坎坷,拉扯了我們11個姊妹太不容易。”
1923年,吳鈺培出生在北京東城一個貧苦家庭。因為家里窮困,她不到11歲就外出做手工活,貼補家用。
18歲那年,她給3個孩子當了后媽。面對3個分別為9歲、8歲和4歲的孩子,吳鈺培猶豫不決,直到她母親對她說:“沒媽的孩子多甜也不甜,有媽的孩子多苦也不苦。”最終,吳鈺培嫁給了年長自己10歲的丈夫。
婚后不久,日本軍隊攻進北京城,查封協和醫院,其夫失業,生活來源中斷。上有70多歲的婆婆、下有正值讀書年齡的3個孩子,為了維持生計,吳鈺培做起給別人拆洗被褥衣物、縫補、刺繡、貼花的營生。
“這些特殊的經歷,塑造了母親堅強獨立的性格。”馮怡棣說。靠著這雙手,吳鈺培先后將3個繼子送入醫學院,其余的8個子女中,有2個兒子、2個女兒考入大學。
施恩不圖報
馮怡棣并不在讀過書的姊妹之列,她說,如果自己有機會讀大學,不管家里多難,母親都一定會像支持其他子女那樣支持她。
不過,對于母親“施恩不圖報、予人不追回”的個性,她一度不能理解。
1983年夏日的一個傍晚,也是在這座四合院里,吳鈺培的家中,家人齊聚,氣氛有些不和諧,馮怡棣躺在床上不時發出抽泣聲。
吳鈺培打破沉寂,看著四女兒說:“是照顧你,還是摔傷的馬大姑?我決定伺候她,畢竟你還能動。”
那時,馮怡棣剛剛生完孩子,而一直在北新橋街道做義工的吳鈺培,決定撇下正在坐月子的女兒,伺候孤寡老人馬大姑,這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吳鈺培堅持了自己的決定。
30年過去了,如今馮怡棣回憶當時的情景,每個細節都記憶猶新。她說,母親之所以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助人為樂本就是母親的習慣。
給過往乞丐縫衣服,幫鄰居照看小孩,為街坊病人送飯……她還記得,母親伺候九道灣北巷王老太,端飯送水,拆洗衣物,洗刷馬桶;照顧癱瘓在床的潘老太,直至去世,為其潔身換壽衣,守靈盡孝……
吳鈺培老人常說,人生有三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老有所樂。有媒體這樣描述吳鈺培,在新太倉,只要提起吳鈺培老人,沒有人不稱贊的。
老人因做善事獲得的獎項占滿家中的櫥柜,感動東城十大人物、東城十大孝星、愛心媽媽……“對于這些獎項,我母親從來不主動示人,她認為她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小事。”馮怡棣說。
現在,老人在編織串珠之余,每天堅持練習書法。她的書法作品,筆法獨特,雋秀無比。在層層疊疊的紙張中,夾著一些水墨畫,多數是竹、梅兩種題材。“或許我母親畫的是她自己吧。”馮怡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