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春
曾國藩的曾長孫女曾寶蓀是倫敦大學第一個獲得理科學士的中國女性(1916),畢業回國后在長沙創辦藝芳女校。自小在“極其維新”的父親曾廣鈞的支持下,曾寶蓀既沒有纏足,也沒有幼年定親,并且獲準加入基督教進而贏得出洋留學的權利。曾寶蓀有感于基督徒的“愛心”、“力行”、“舍己救人”試圖受洗之時,幷非沒有躊躇:
第一,我家是數千年的儒教家庭,由宗圣夫子起到文正公,我祖父、我父親輩都是孔門弟子。第二,我祖母的父親蘄水郭沛霖公是在揚州受太平軍攻城殉節的,她老人家更是儒教的信徒,釋、道尚且不信,何況耶教。第三,我們的親友,沒有一個“信洋教”的,出了一個女孩信耶穌教,簡直是貽笑鄉里。
基督徒曾寶蓀和她的七叔曾季融于1911年受洗,因為她覺得“我們中國需要基督徒的‘力行’精神”,方“可以振興我國的頹風”。于是這一選擇似乎也顯得基于“隨緣之化”,乃是針對現代中國顯而易見的痼疾。
曾季融即曾廣鐘(1875—1923),曾國藩次子曾紀澤之子,他和長兄曾廣鈞之女曾寶蓀是曾家第一批入教受洗之人,日后在長沙辦了一所基督教自立會。據曾寶蓀說,這位“七叔”的信教因緣,在于“一則傷悼愛子夭折,二則因時事政局動蕩不安而心灰意懶”,“由花花公子一變而成一個極其虔誠的基督徒,由極圖享受者一變而成一個極耐勞的工作者”,他忍受痛苦戒斷鴉片的過程讓人尊敬——這樣一個“身體力行”者的現身說法無疑是有力量的。
1912年留學英國選修理科的曾寶蓀曾說:“我應說明想學科學的志愿——那時我們中國的學生,已經完全相信科學救國,也許比現在的學生更加認真,因為我們并不是想出路,想賺大錢,而是誠心誠意的志愿用科學來服務國家。”她的七叔曾季融同樣“篤信中國需要新知識來挽回亡國之慘——甲午戰爭”。而其家那位“儒教的信徒”的祖母的“教育宗旨”,則干脆就是“不贊成八股文章,也不愿兩孫去考秀才”,卻聘請了日本人教他們學外國文字,當然同時不廢國文、史地。
曾寶蓀晚年自稱最后悔的就是少年未能熟背《尚書》而模糊了上古文化。
難怪1947年藝芳女校兩度關門、三度復校之后,曾寶蓀會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欣賞中國文化,又能具科學精神”、“能崇信基督,又不忘孔孟之道”。和她的姑祖母曾紀芬類似,她們一律受用于“儒教”而不自知或自認其為“(宗)教”?出入自如卻不自知或自認為“離經叛道”?這或許正是儒家精神最為迷人之處。
猶如“與任何教會無關”且是“未受洗的基督徒”的曾約農,他是曾寶蓀的表弟,二人一生聯袂辦學,出生入死,相濡以沫。曾約農赴臺后成為東海大學第一任開辦校長,他的開辦宗旨,第一條就是“科學人才要有國粹及宗教的認識”——這些濡染浸浴著儒家文化成長起來的曾門后裔,面對“基督教”時他們如何處置或是否擱置了“儒教”問題?孫尚揚先生斷言“在這些歸信基督教的曾氏后裔的心目中,西學與西教的結合才可以救中國,換言之,他們賦予基督教以拯救中國的功能角色”,雖然未免輕忽他們對于教理本身的接受問題尤其他們的“國粹底色”在這場個體任信中所承擔的關鍵功能,但將此時中國人的基督信仰置于“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考察,無疑是深得三昧的。惟其如此,才好理解何以曾寶蓀會在童年飽受儒、釋、道三教影響的基礎上義無反顧轉向基督。盡管她在編譯之作《實驗宗教學教程》(1934年由上海青年會主持出版)中提倡“諸教同理”、主張宗教的經驗是相通的、“天、神、人”一理、都是追求“天人合一”——這又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儒學根基。乃至在英國參加貴格會聚會,她的信奉方式經常就是長時間默坐、靜候圣靈的指導。習慣讀經、講經、禱告的同學信眾難免對此時有諷刺,曾寶蓀卻自認為從中對“天人合一”感悟獲益良多,并由此想到“朱夫子也主張靜坐,佛教更是提倡靜默,甚至閉關多日”。日后,曾寶蓀在日本西京感受到的感動,也是“物我無爭,天人和諧”:“西京代表日本傳統文化,也就像中國的文化,一片謙虛誠樸的氣象,我很欣賞。”難怪她會和虔誠的佛教徒例如太原趙戴文討論“佛教與基督教相似之處”。趙戴文認為佛教與基督教“都是濟世救人”:“耶教由信稱義,是自誠明;佛教由大智啟信,是自明誠,所以兩者相通”——這一論點實則又是出于“儒學”的基本修養或“底蘊”:“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保ā吨杏埂罚┪覀儺斎豢梢苑瘩g說,這樣一種蓄意“求同”而抹殺“差異”的宗教“混信”影響或遲滯了中國人對于基督教的真正認識,然而所有的接受史都是誤讀史,佛教自東漢進入中國,又何嘗不是在如此誤讀的基礎上獲得發展?
1938年冬天,在世界基督教協進會上,曾寶蓀和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等人共同出席會議。這次會議上,曾寶蓀的憂愁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物質文明不能離開宗教道德,二是宗教的大敵不是“異教”,而是“極端的唯物哲學”。這樣睿智的見識,今天看來依然沒有過時。
當然,似乎應當再記一事:曾寶蓀及其同輩曾家后人當中,多人不婚,例如曾約農、曾昭樺、曾寶菡、曾昭燏……對于歷來主張“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儒家文化尤其家族文化,曾家后人的個體精神生活的選擇與堅守,是橫空出世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在現代中國一所名大學與一位名校長之間關聯往往最為密切者:例如北京大學之與蔡元培、清華大學之與梅貽琦、南開大學之與張伯苓、浙江大學之與竺可楨……相對而言,知道金陵女子大學與其連任二十三年的女校長吳貽芳(1893—1985)的中國人,恐怕就要少一些了。
1928年,年僅三十五歲的留美博士吳貽芳出任了她的母校第一位中國國籍的校長,她的就職演說開宗明義:金陵女大的目的,是要“造就女界領袖,為社會之用”。
十五年之后,1943年某次紀念周演講上,吳貽芳希望她的女學生們“最應注意者,以自立自強為重要,無論在學業上、品格上”。而她的女學生們則說:“希望我們自勉,不自私自利,不讓男子包攬社會一切事情,每個人將來都作吳校長?!?/p>
這也算一個大學校長、一個為人師者能得到的最悅耳的表揚了,所謂“教書育人”、“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她的身體力行讓她本人成為了學生未來的“夢想”與“方向”。
吳貽芳原籍湖北,1904—1915年間先后就讀于杭州女子學校、上海啟明女子學校、蘇州景海女子學校,之后曾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短期任教。1916年吳貽芳以特別生資格插班進入金陵女子大學。1919年畢業后回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1922年赴美留學于密執安大學,1928年獲生物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即掌校金陵女子大學。吳貽芳日后還將獲得美國史密斯學院、威爾士女子大學以及南加州大學的“榮譽博士”稱號。
“珞珈三杰”之一,在英、法分別受過系統教育的“莎士比亞專家”袁昌英,當時居然也會對金陵女大有不少閑話:“在女子金陵大學求學的人真是前世修來合該享受幾年公主的生活……我們一路參觀,一路耿耿為懷的是:這一般青年女子習慣了這樣奢侈的生活,將來回到貧窮的中國社會里面,怕不容易相安,還許反因教育而惹起一生的煩惱呢?!?/p>
袁昌英擔心教會學校的學生“不適于中國社會的應用”、希望她們“多與中國社會接洽”。
但在實際上,此時的金陵女大校長吳貽芳的辦學宗旨是很樸素的,教會學校“德、智、體、群、靈”的人格教育并不排除“濟世”一層的關懷。吳貽芳希望她的女學生們:“具有高尚的理想,不圖個人的私利,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對工作認真負責,為同學互助合作,對社會有至誠服務的態度,對國家從愛國主義出發,在各自崗位上,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
1987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封面為紫底金字設計華麗的精裝本《吳貽芳紀念集》,但內容單薄得讓人詫異,多為建國之后一些泛泛的講話稿以及若干紀念文章,至于1949年之前的文字,便只有一封致1945級畢業生的賀電以及《華群女士事略》。何況,理科出身的吳貽芳自認她從來不“做文章”,她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體現出來、通過教育實踐逐步形成,不斷升華,又能在教育實踐中得到活化、踐履。因此,除卻講話錄音和個別通信,《華群女士事略》還真成了吳貽芳難得一見的文筆、文章、文采。
華群女士即金陵女子大學教育系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系主任兼教導主任)Minnie Vautrin教授(1886—1942,現多譯為魏特琳),1919年開始她一直在金陵女大工作了二十二年。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Vautrin教授留守金陵女大,遂改造校舍為戰時收容所,冒險救護婦孺無算,被人稱為“萬家生佛”——她本人卻因此巨大刺激而抱病回國,不久悒郁自殺。在這篇紀念文章中,吳貽芳說:
昕夕從事,冒險犯難,心力交瘁。
后首都(指南京)秩序漸有進步,婦孺可以回家居住,唯無家可歸者又成問題,因設職業科,授以生活技能,使能自謀生活;更設實驗科,即附中之暗中復活,以教育陷區之女青年。此種救人之盡力與周密,實古今中外所罕觀。
女士深得基督教之博愛精神,待人接物無不具有愛心,故能舍己為群,樂善不倦。
基督徒吳貽芳(1916年受洗)對于金陵女大的校訓“厚生”(詞源本自《約翰福音》,意為“我來了,是為了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豐滿”)的釋讀,不離《圣經》本旨,卻又似乎頗有“儒家風范”:“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造福社會,這樣不但有益于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為豐滿?!?/p>
這很有點像《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追求了。
1943年在《基督教與世界秩序》講演中,吳貽芳更說:“中國的儒家學說看重包容及中庸之道。儒家學說一向對宗教各個教義取包容態度,因此儒、道、佛三教以至基督教能共存。中庸之道則教導人切勿走極端,每一文化及國家有著自己一套信念、目標。如果我們的中庸之道把各國的信念匯集,從而找出中心點,這樣世界可邁進一大步?!?/p>
1980年11月的上海校友會上,吳貽芳則再一次用一個已經流傳多年的關于“蓮子”的謎語來抒發心曲:
象牙壇兒紫檀蓋,里面坐著一棵小白菜。
蓮子潔白如象牙,象牙是純潔的,紫檀木是很剛強堅實的木材。它揭示了做人的哲理,我們做人就要心地純真,要有自己的立場、原則,要有剛強的意志。但是,這珍貴的壇兒里面不是放的金銀財寶,而是一棵小白菜。小白菜是普通的蔬菜,但是它有營養,貧富老少都離不開它。
所謂豐厚的生命,不是為一個人。
據說,身在海外的金陵女大校友,往往最看重“厚生”的校訓,視其為一生行動的準則。
沒有必要好奇和追問,為什么吳貽芳以及相當一批在金陵女大教書的出眾女子不約而同選擇了“不婚主義”——盡管這些富有愛心的女先生還要為自己的女學生擔負起婚姻指導的任務——而在實際上,金陵女大學生的結婚率的確不高。結婚或不,與“愛的能力”并不成正相關:
讓我做一個平安的使者——
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愛;
有傷害的地方,讓我播種寬容;
有懷疑的地方,讓我播種信任;
有絕望的地方,讓我播種希望;
有黑暗的地方,讓我播種光明;
有傷心的地方,讓我播種喜樂。
這是金陵女大一位百歲校友張肖松博士的座右銘。這位一百零四歲還在義務教書的老人說:“感謝主我有一個美好的一生,我不知道他為什么要把我放在人間這么久,一定有原因,我必在四周看看是否有人需要我幫助?!?/p>
蘇雪林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求學期間,吳貽芳恰好是該校外文系的系主任,蘇對之印象深刻。蘇雪林記憶中的吳貽芳,“教法優良”而“身世悲慘”。這具體指的,應該是1909年任職于湖北牙厘總局的吳貽芳之父因財務虧空無法償還投江之后,1911年不到一月時間內,吳貽芳又遭遇連失母、兄、姐三位親人的人間慘?。ń阋酁樽詺ⅲ?/p>
或者,對“厚生”的鄭重護持也是源于對曾經經歷的慘厲的“輕生”的反思與反應罷。
吳貽芳的精神其主要“見諸行事”者,便是她掌金陵女大校印二十三年的實際成果了。她注重文理兼修,注重基礎知識,注重聯系實際。金陵女大的畢業學生在國外普遍受到好評。在自己的學生眼中,吳貽芳“一生清白,無所不通”:“校長的堅定而慈祥的眼神,總是給人以信心。”盡管這位童年遭遇坎坷的女性似乎外貌稍顯冷淡,“莊重淑靜的儀表,少有笑容的表情”,但她的學生更記得這位校長的人格整峻之處:“計劃中的事,不論多么忙,多么累,千方百計一定要如期完成,不能延宕?!薄耙粋€人凡要決定一件事,就要心平氣靜,用冷靜的頭腦去觀察去分析,憂慮與不安的心情會擾亂你的思考,不能解決任何一件事情。”
“秉基督教服務之精神,作教育者清高之生涯”(1932),“愛人敦誼的解悟與愉悅個性的長成,知識的權力與博學的雄偉”(1946),“誰謂女界中無能者?君不見我乎金陵”(1947),“實事求是、有條不紊、克己謙恭、和藹真誠”(1948),“金陵女大的教育,就是要我們做一個清白的、誠實的、坦蕩的、自強不息的、能自立于社會的女子”……在金陵女大一屆又一屆學生的記憶中,吳校長便是如此具備了“艱苦卓絕之精神,立德立群之良范”。
吳貽芳1943年作為著名的“六教授”之一曾到美國各地宣稱抗戰,兩度入選國民參政會主席團。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大會于美國舊金山舉行,吳貽芳是中國代表團中唯一的女性。重慶婦女界曾在國民外交協會的禮堂為她送行,吳貽芳如是說:“我對于和平有一個希望,就是覺得第一次的國際聯盟太重理想,此次第二次的世界和平的建立當靠武力;但最高的理想是民族互相諒解為重要的鵠的,即所謂世界大同。在兩次大戰中,由于血淚的經驗,我們知道精神與道德是不可忽略的,不再使武力勝于正義,我們要維護世界永遠的和平。”
1948年底,吳貽芳拒絕將金陵女大遷往臺灣。1949年,吳貽芳拒絕飛臺,她“靜靜而又不安地等待著光明的到來”。
“見諸于行事”的吳貽芳還有很多感受可以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例如作家冰心如是說:“我第一次得瞻吳先生的風采,是在一九一九年,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大禮堂的講臺下,那時我是協和女大理預科的學生,她來協和女大演講。我正坐在臺下第一排的位子上,看見她穿著雅淡而稱身的衣裙,從容地走上講臺時,我就驚慕她的端凝和藹的風度,她一開始講話,那清晰的條理、明朗的聲音,都使我感到在我們女大的講臺上,從來還沒有過象她這樣杰出的演講者!”冰心更記得1941年在重慶國民參政會上:“我是參政員,她是參政會主席團之一,我最喜歡參加她主持的會議。我又是在會堂臺下仰望吳主席,在會員紛紛發言辯論之中,她從容而正確地指點誰先誰后,對于每個會員的姓名和背景她似乎都十分了解?!?/p>
曾跟吳貽芳共事多年的石西民也記得作為“國民黨參政會”成員的吳貽芳在抗戰后方的表現:“在會場上她風度翩翩,語言平實,儀態莊重而又靈活,沒有舊中國某些知識分子中常見的那種‘迂’,也看不到舊中國留學生中有些人的那種‘浮’,給人以辦事干練、作風踏實的印象。有時候她擔任會議的執行主席,對會議民主那一套工作程序,運用得非常純熟,處理起提案來也是頭頭是道。而進退答對,樸實無華,沒有舊社會政客的那種油滑習氣?!?/p>
更為難得的,石西民還給我們保留了難得一見的吳貽芳針對宗教與婚姻的看法:“有一次我問她:為什么信仰宗教?你真的以為上帝存在?她回答十分坦率自然,大意是說:她一到禮拜堂里,參加一些活動,覺得感情有所寄托,道德精神也高尚起來,漸漸地也就成了習慣,這與迷信無關?!薄拔疫€關心過她的個人生活,問她為什么不結婚。吳貽芳女士的回答讓我明白:舊社會的門第,女博士的高名,大學女校長的身份,如何妨礙她的婚姻,加上少女的自尊和矜持,終于把機會錯過,而強烈的事業心則又如何使她把個人的事拋在一邊,如此等等?!?/p>
吳貽芳清澈地生活在自己選擇命運同時為命運所選擇的春天之中,芳華清淡,卻高潔如雪。
有意思的是,美國博士吳貽芳1979年到母校密執安大學領“智慧女神獎”歸來,曾經在寫給金女大校友崔可石的信中,如此點評了“美國模式”:
美國最基本的民主原則,友好待人的精神,以勞動獲得報酬為生等進步面保持著;另一方面則有“不安全感”,找工作困難,浪費大(他們的觀念是多消費,多生產,多提供就業機會),家庭觀念淡薄,男女關系混亂,吸毒等陰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