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勁松
[摘要]記者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之間的沖突,體現在社會大眾與記者本身對記者職業的不同理解,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容易出現道德失范以及公眾對記者的道德審判。本文以對姚貝娜逝世的報道為例,從事件中記者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沖突的具體表現以及各方的評論觀點入手,探討二者產生沖突的原因,并尋求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新聞記者 職業角色 社會角色 角色沖突
一、姚貝娜逝世報道引發的爭議
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手姚貝娜因患乳腺癌,不治逝世。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但其中《深圳晚報》的報道引發了軒然大波。在其他媒體記者都守候在病房外等消息時,《深圳晚報》的三名記者偽裝成醫護人員,跟隨醫生進入手術室,偷拍姚貝娜遺體的眼角膜捐獻手術,盡管被醫生發現并喝止,也刪除了相關照片,但此事還是在網絡傳開,引起了輿論的嘩然。
《深圳晚報》對此做出回應,否認偷拍,稱“記者確曾進入臨時手術室拍攝眼角膜手術過程”,拍攝遺體捐贈手術屬新聞界正常行為,但“當親屬表示拍照不妥時,記者當即刪除了所有照片,此舉獲得姚父諒解”。
不過這樣的解釋并沒有得到其經紀公司以及公眾的諒解。姚貝娜生前的助理張先生也證實了此事,他稱:“無言以對,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這件事,頭條你搶到了,圖片你拍到了,然后呢?你們的人性呢?你們在記錄不幸,更在制造不幸。”華誼音樂官方發布聲明稱:將持續關注該事件的進展并對南方的這家報紙及醫生保留法律追訴的權利,希望對逝去的貝娜及關愛貝娜的家人與朋友有一個交待。
該事件此后進一步發酵,批評對象從深圳晚報三名記者擴大到整個記者群體。一篇名為《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的文章幾乎刷爆了朋友圈,作者淼哥稱記者是“禿鷲”,“丑陋的外表下一顆貪婪的心,毫無憐憫地盯著死去的獵物,就等著第一時間撲上去”,“有人說,世界總有人不幸,記者只是在記錄不幸,但是我覺得,有些時候,記者在記錄不幸的同時,也在制造新的不幸”。
此文一出,立馬有文章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進行了反駁。其中流傳的較多的是一篇名為《姚貝娜生前醫院的那個醫生淼哥:我就是你嘴里的那種“禿鷲記者”》,稱記者采訪只是因為老百姓想了解公眾人物的情況,同時也搬出了自己的采訪經歷,談到“要收起情緒,冷靜地陳述,每一個記者都是這樣做的,所以讀者只能看到記者冷若冰霜的一面,因為職業要求我們客觀,不受外界干擾,不受情緒左右。”
二、各方對報道姚貝娜逝世中記者行為的評論
1、反對者:不顧他人痛苦,觸及道德底線
人民日報認為,新聞不應以傷害為代價,記者肩負著特殊的社會責任,應該堅守底線,秉持最小傷害原則,要在滿足公眾知情權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權衡取舍。
中國新聞網認為,關注跟打擾,僅僅是一線之隔,而記者不該突破這條線。記者應該多關注姚貝娜與病魔抗爭的頑強精神與樂觀心態,而不是關注一些無關緊要又傷害其家屬的事情。
武漢晚報認為,逾越新聞底線,只是為了求一個獨家新聞或賣點,這不應該等同新聞訴求,對當事者的尊重才是更重要的職業道德。
2、贊成者:記者本職工作,無可厚非
北京青年報認為,記者只是受公眾之托打探消息的“細作”,只要不違背自己以及社會共同的道德原則,就是一名好記者。而公眾的指責,是記者的職業風險,只要無愧于心就好。
紅網則站出來為《深圳晚報》鳴不平,稱仔細讀完《深圳晚報》關于姚貝娜的報道,會發現他們不但沒有惡意,還表現出別的媒體不曾有的尊重。所以要理性射失姚貝娜、媒體和大眾的關系,才能避免未來新聞出現類似的傷害。
東方網認為,把媒體比作“禿鷲”不妥當,其中援引了《新聞記者》主編劉鵬的言論,稱記者圍在病房外面等待消息不能簡單說是等待死亡,也許,等來的是病情好轉的喜訊。他們只要沒有表現出幸災樂禍的心態,只要沒有干擾醫生的治療、病人的休養,都可以看作是記者的職責。但是,在類似事件的采訪中,也有一個一定要遵循的原則,就是避免侵擾悲痛。
三、記者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產生沖突的原因
從上述的爭議以及各方評論可以看出,記者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存在一定的沖突。在新聞工作者看來,自己的角色就是傳播消息,報道事實,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而在公眾看來,記者經常用不妥當的處理方式,觸及道德底線,造成道德失范。這種沖突現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媒介市場化的環境
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傳媒業緊跟著改革的步伐,開始了市場化的變革。媒介市場化能帶來更自由的媒介環境,傳統媒體改變了往日以宣傳本位做報道的方式,開始追逐新聞本位,報道公眾感興趣的內容,新媒體在市場化的浪潮中出生,更加關心新聞市場的需求。但市場化產生的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它的進入也帶來了商業化和娛樂化,軟新聞成為報道的趨勢,媒體為了獲得公眾的關注,不惜靠煽情跟窺探隱私博取眼球,新聞工作的功利性變強。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使各媒體為了銷量與關注度觸犯道德底線,過分追求賣點。在姚貝娜實踐中,公眾對記者的質疑并不是空穴來風,是長期以往新聞工作者表現出來的功利主義與煽情主義,導致自身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即便《深圳晚報》的記者并沒有偽裝醫護人員潛入,公眾也會先入為主地進行判定。
2、新聞監管的缺乏
新聞監管的缺乏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法律監督的缺乏。我國到現在還沒有出臺“新聞法”,新聞工作沒有足夠的法律條例可以約束,即便有其他的法律條例可以借鑒,但終究會有模棱兩可的情況發生,導致部分記者鉆法律的空隙。如何懲治新聞采訪過程中的侵權行為,如何規范新聞行業的競爭,這些都沒有足夠的法律支撐。
其次,新聞業也缺乏足夠的組織監管。市場化的負面影響并不是改革中的中國才有的,在西方國家的報業發展史中也存在。黃色新聞曾經充斥著西方的報紙,廣告商的控制又使得新聞媒體失去了客觀公正的立場。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成立新聞評議會,由新聞界和其他各界的代表組成,調和媒體商業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中國還沒有這樣的機構,只是由全國記協行使一部分職能。
3、新聞工作者素質良莠不齊
媒介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更注重市場的需求,為了滿足瘋狂增長的新聞需求,新聞工作者的隊伍也要不斷擴大,而在此過程中,記者的素質無法得以保證,導致良莠不齊,缺乏正確新聞從業觀的記者混跡其中。
同時,我國的媒體還是“事業性質,企業管理”,體制較為僵化,部分記者借助裙帶關系進入媒體,記者行業缺乏足夠的競爭上崗機制,導致人才的缺乏。
4、我國公眾道德綁架的盛行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講美德是我國教育中一直強調的品質。但過分的強調道德,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不得不做某些事,便是一種道德綁架。以前段時間的手術室自拍事件為例,醫護人員在手術后拍照,在國內外都是件很普通的事。在對術者沒有影響的情況下拍照,與醫生的工作特點有關,本無可厚非,但經過公眾的道德綁架,輿論直接判定這是種不尊重術者及其家屬的行為,在這種輿論的裹挾下,副院長及多名醫護人員都被撤職,醫院也受到了處罰。
道德綁架在新聞業中也普遍存在,記者守候在病房外就被認定是對死者的不尊重而大加批評。報道采訪是記者的本職工作,不應強加過多的道德要求。
四、如何達到記者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統一
1、客觀認識記者的職業責任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客觀來講,記者的兩種責任是沒有沖突的,不管是報道的職責,還是遵循公共道德,都是對記者的工作要求。產生沖突的直接原因,是記者過分強調報道忽視道德,以及公眾過分強調道德忽視記者職業要求。因此需要客觀辯證地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
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任何執業行為都不能超越公眾道德,記者首先要是一個有正確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在二者發生沖突時,尋求一個好的平衡點,在不觸及道德底線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傳媒行業也要擺正觀念,拒絕對商業化、娛樂化的過度追求。
2、加強媒介的組織監督以及法制建設
建立評議機構,加強對新聞工作的制度約束。可以借鑒西方成立新聞評議會的做法,來進行仲裁和監督。監督機構不應只招納行業內人士,還要廣泛吸取社會人士,才能達到社會大眾監督的效果,同時也能更令公眾信服。
加快新聞法的出臺。新聞行業立法,不單是對新聞工作的約束,也是一種促進。傳統媒體經常感嘆“戴著鐐銬跳舞”,意指不如新媒體有言論自由。新聞法的出臺,能規范行業的競爭,在懲治錯誤的執業行為時也有據可依。
3、加強媒體工作者的職業理念與公德意識的教育
對記者進行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思想水平,貫徹以人為本的觀念,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外部的監管不容有失,但一個行業的壯大,根本的還在于行業內的自律。新聞并不是冷冰冰的報道,記者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完成本職工作,才能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只有媒體工作者將職業理念與公德教育內化,才能讓新聞工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4、提高媒體工作者的考核標準
對記者的任用,應該公正、嚴格,提高新聞工作的準入門檻,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記者隊伍,才能保證記者的職業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