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勇 王舒
[摘要]當代中國,轉型問題、變遷問題、越軌問題的紛紜而至,致使利益受傷受損的民眾涌入信訪渠道乃至網絡平臺進行反映和訴求,而政治體系內一些頑固的消極因素導致了信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治理原則的流變。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開放性、動員性,信息傳播的廣度、強度和陽光等,網絡法治語境下網絡援手信訪,促使了各級政府的依法履職和責任擔當,促進了信訪制度及其機制新常態的形成。
[關鍵詞]網絡媒體 接應信訪 權利實現 信訪解困
當代中國的信訪制度在承接和解決轉型時期社會矛盾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體制內存在的一些消極因素,致使越級上訪、纏訪、鬧訪等頻繁發生,這與權力運行的陽光性、透明性不足存在極大的相關性。網絡援手信訪后,極大滅失了體制內阻滯信訪權利實現的不良因素,推動了信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價值和功能的回歸。
一、信訪及其現狀
在我國,信訪是人民群眾來信來訪的簡稱。實際上,信訪就是從訴求信息輸入到官方解決問題結果輸出的過程或雙向互動。鄧小平指出,信訪就是要讓“群眾有氣就要出,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信訪權利就是對我國憲法第41條規定的公民有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的監督權利的具體體現與落實。
當代中國,民眾或法人的來信來訪紛紜而至,從訴求的性質上分為三類:這就是參與類信訪、求決類信訪以及涉法涉訴信訪。在社會生活中,信訪多為求決類信訪,主要或者更多表現為打官司不受理或者不值當,悶聲不響又于心不甘,于是涌入信訪渠道訴求政府或其職能部門訴求公平、討要說法。由于問題的集中與量大勢猛,以及政治體系內的一些消極因素阻滯了信訪機制的暢通,致使信訪當地發生訴求無果,越級訪、纏訪、鬧訪頻繁發生。其間,“茶杯門”、“打錯門”、“抓錯門”、“要公平是臭不要臉”不時發生。而且,量化觀察發現,輸入信訪機制的原發性信訪問題發生增生裂變,出現了如信訪沖突案件、報復信訪人等次生問題;信訪黑牛黨以及信訪失望助推非法團體的潛滋暗長,截訪、銷號、被精神病等信訪衍生問題。信訪三元問題的套疊乃至梗阻,致使政界乃至于學界不少人士懷疑信訪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質疑信訪制度長期以來鞏固黨政合法性的作用。
二、信訪權利實現不易的復雜成因
今天社會生活中的訪民,雖然不乏憑借苦楚漫天要價的所謂纏訪、鬧事之主,但是,絕大多數訪民本自良善,若非利益受損或正義不張決不會跋山涉水、自討苦吃,然而憲法賦予公民的信訪權利,卻得不到應有的敬畏和尊重,竟然在不同的部門之間被推來推去,很顯然,信訪權利實現不易的背后有著錯綜復雜的原因。
1、訴求中適逢信訪機制不甚暢達,涉事的弱勢群體的權利有被虛化的傾向
公安部一位領導在某縣做調查時發現,在信訪群體中,沒有一個是科級以上干部的親屬,包括村主任這一級干部的親屬都沒有。可見,上訪訴求者真正是社會最底層、最弱勢的群體。對于弱勢群體而言,要實現從權能到權益的轉變,除了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外,更需要黨和政府的主持公平、伸張正義,對民眾權利予以積極的保護和保障。但是,在構建法治社會的過程中,黨和政府所構建的信訪制度和機制如若存在不暢或失之疏浚,公民的信訪權利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虛化或空置的傾向。
2、信訪部門及其它行政部門的工作效能直接影響公民或法人信訪權利的實現
盡管公民的反映和訴求在程序上必須訴諸于信訪部門,但是信訪問題的解決或解決快慢與行政部門執法主體的公私分明以及工作效能存在極大的相關性。由于任何體制下無不存在一定程度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以及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這就必然成為制約和鈍化行政效能的硬傷。盡管信訪工作的制度和條例都明確規定了信訪事項處理的時間,而公職人員的責任意識不足、只爭朝夕工作精神的不夠,更不消說信訪訴求影響到個別或一些公職人員的私利甚至一些利益同盟時,公民信訪權利的實現就只能在焦灼的等待中姍姍來遲。
3、權力運行的透明性、陽光性不足彰顯權利飽受漠視,信訪反映很難受到重視,利益訴求也就不易實現
民眾信訪權利實現的不易,很大程度上在于權力無人監督的自覺有限,所以化解問題的關鍵在于權力的公開化和權力運作流程的完全陽光化。由于選舉制度的改革乏力,直選的范圍和程度有限,民眾的話語權、權重與官員陟罰臧否的相關性較低,致使目前社會生活中公職人員敬畏民眾的意識不足。顯然,“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要求決非作出規定、制定條例,就解決了制度問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權利對權力的充分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不足,伴隨權力來源于權利意識的下降,普通公民在政治體系中反映和訴求經過的環節越多,其權利的實現就變得越發困惑。唯有從體制上把普通民眾變成官員的至愛親朋或者能夠剝奪其頂戴花翎的人,方能使得行政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真正落實為兢兢業業的自覺行動。
社會生活中,涉事的公民或法人無奈地選擇了信訪反映和訴求,若是訴求問題不甚復雜,政治體系工作效能很高,訪民一次去信或走訪就能得以解決,自然皆大歡喜,就怕是普通問題也讓訪民東奔西走、無休無止的,尤其是在信訪保障機制不足或者機制運行不暢情況下,公民的信訪權利就有被虛置化的傾向。這就必須認真探索信訪權利實現不易的破解之道。
三、網絡援手信訪。促進權利實現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移動通訊技術產品功能的多樣化和價格低位化,越來越多的普通公民通過多種數字設備參與到電腦網絡社會中來。互聯網媒體的透明、開放、張揚等特征,使得公職人員的懶政、庸政等越來越難于隱匿或遁形。披露于報端的,一些行政人置辦了遠紅外線反拍攝系統以對抗監督,這既表明了民眾訴求權利實現困境的破解之道,也表明了權利監督的委實不易。
1、互聯網的開放性、相對獨立性、準入門檻低等為民眾的利益反映、訴求傳達打開了方便之門
雖然傳統媒體也反映和傳達民眾的聲音,但是其報道和傳播時的主客觀性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導致的低吟淺唱,自然使得民眾的呼吁和訴求引起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關注關切有限。而互聯網媒體的開放性、相對獨立性、低準入等特征,使得民眾的反映、呼吁和訴求增加了新的渠道和途徑,尤其是網絡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使得反映和訴求不再是聲嘶力竭的身單影只,而是素不相識人群呼吁的持續接力,這就自然使得公民或法人信訪權利的實現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2、互聯網消息傳播的廣度、強度和滲透力度,使得一些行政人員即便與民眾隔膜而無視信訪或懼于問責而堙沒反映和訴求,都不得不對信訪訊息的網絡報道與傳播有所顧忌而收斂
沒有任何政府或其職能部門愿使自己工作中的扯皮、推諉、敷衍等天下皆知,而互聯網準入的低門檻以及信息擴散的廣播性,使得政治人的行政行為倍受監督,其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都不得不有所收斂,這就必然增加了民眾訴求問題化解的可能性。
3、在網絡輿論語境下,信訪反映和訴求容易激起民眾相憐相惜的聲援和上達天聽的接力傳播
網絡參與的簡易性和便捷性,容易增強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從眾心理和行為,尤其是信訪訴求案情的悲催極易打動網絡上素不相識之人的傳播,信息瀑布以及相應的動能勢極易摧毀民眾訴求實現上的有形障礙或無形關卡,堰塞的訴求渠道與機制也就實現了自我的疏浚和暢通,苦主的反映和訴愿被沉沒或堙沒的風險也就得以化解。
盡管我們說網絡出手容易破解信訪困境,使得訴求的弱勢群體在網絡的援手下由弱變強,使得行政部門的效能被迫提升,訴求問題的就地及時化解就有了極大的可能。但是,官方的制度或機制接應給力與否,或者官方的態度和決心是否足夠堅定,法之必行或者說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否落實的足夠徹底,這使得民眾訴愿的得償依然存在一絲不確定性。
四、網絡化解信訪困境。訴求政府依法擔當
對于任何政府而言,政令暢通少不得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權力監督和權利監督,尤其是無處不在民眾認真監督的力量,唯此方能破除政府的松懈以及人亡政息的憂患。
盡管網絡出手可能極大破解信訪困境,但是要把可能性真正轉化為現實性,尚需克服一些障礙因素或不良現象。這就是:1.從現實的政治體系中延伸或盤桓到虛擬政治體系中的形式主義;2.借口技術障礙而衍生出網絡程序上的官僚主義;3.對批評意見或對行政弊端的針砭進行網絡設限或屏蔽;4.政治體系內的功利主義在網絡中的變相呈現;5.以積極的形式百般掩飾在對待民眾訴求上的不作為、慢作為、胡亂作為。除此之外,政治體系內現存的相應機構或機制必須對借助網絡的訴求作出積極的回應和救濟,否則網絡的一切所謂公開性、動員性、便捷性的優勢,都會在官僚主義的堡壘面前失去應有作用。
除此之外,不折不扣地貫徹和執行信訪責任制、問責制、甚至責任終身追究制以及鬧事鬧訪責任追究制度已經變得極為迫切和關鍵。在社會生活中,雖然我們已經構建和實施了相應的制度和機制,但是存在落實到位不足、落實不良的現象。唯有徹底破解在信訪上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等,在滿足民眾利益訴求的同時,極大地遏制借口信訪的肆意違法或犯罪,方能徹底實現政治場上的風清氣正、廉正為民,民情反映和訴求的暢達以及社會的長治久安。
[本文為貴州高校人文社科項目“貴州后發趕超風險防治的信訪前置介入研究”(14GH045)和遵師BS[2014135號“網上受理和接觸的信訪制度建構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