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俊 徐立冬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詩人戴表元對浙江湖州的贊美和感悟,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實寫照。
建設生態文明,源于對發展的反思,也是一種發展的提升。
擁有優良稟賦和宜居環境的湖州,早在多年前就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旗高高舉起。
從建設生態市,到建設美麗湖州的戰略部署;從鐵腕治太,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不懈探索;從率先提出“綠色GDP”,到獲得全國首個生態縣、全國首個環境優美鄉……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科學論斷。 2006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湖州調研南太湖開發時,再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勉勵湖州要做好保護生態環境、彰顯濱湖特色的文章。
這是對湖州未來發展走勢、發展機遇和發展路徑做出富有洞察性的重要指示。
10年來,湖州人高擎生態文明大旗,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道上快步前行。
時代的責任擔當
2014年,對于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湖州人來說,具有歷史意義。
當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湖州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經國家六部委聯合發文的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這是湖州獲得的首個國家戰略。作為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個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地級市,湖州市通過探索建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考核體系,為區域內開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打造了堅實的“制度屏障”。
責任與擔當,讓湖州人順應時代背景,堅定地走在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潮頭。
生態文明,是超越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這是黨的十八大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所作出的重大判斷。
一時間,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從東北大地到祖國南疆,神州大地迅速掀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潮。
在這滾滾浪潮之中,湖州,又一次出現在了潮頭。
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的《浙江湖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湖州模式”,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湖州南太湖夜景。 圖/受訪者提供
先行先試的重任,緣何會落在湖州的身上?
這是源于國家區域規劃——2010年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提出,設立浙江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加強生態建設,增強生態服務功能。
這是源于優良自然稟賦——太湖流域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生態涵養區和生態屏障、“五山一水四分田”、森林覆蓋率50.9%、絕大部分水體質量III類以上,這些都是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良好條件。
這是源于示范代表意義——東部為水鄉平原、西部為山地丘陵、北部是太湖,地形地貌多樣,農村和城市兩種樣本兼具,市域面積和人口規模適中,有利于探索多樣化、復合型的試點經驗。
這是源于良好工作基礎——通過深入“生態優市”戰略,湖州在產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發展新路。
湖州的生態文明之路,在于整體布局推進——全市80%的縣區通過了國家生態縣區現場驗收或技術評估, 80%的鄉鎮成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在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驗收通過的基礎上,湖州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同時被列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
湖州的生態文明之路,在于遵循民心所向——致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治水治氣治礦攻堅行動,開展“811”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行動,整治提升重污染高能耗行業,鐵腕推進治水治氣治礦,環境質量逐漸好轉,公眾滿意度連續6年位居全省前列。
回望來時的路,正是把握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和方向,湖州才實現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
現在,發揮基礎優良的優勢,努力先行先試,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又成了湖州全新的追求目標。
打造十大示范工程
生態文明、湖州先行,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責任。
去年,安吉縣山川鄉馬家弄村花38萬元購進了一臺廚余垃圾處理機。
小山村有了它,意味著村里日常產生的廚余垃圾都要統一收集,由村保潔員統一塞進處理機進行處理。“村里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大家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也更加明確——廚余垃圾不處理好直接影響村里環境。”村委會主任李建明言語里,對家鄉環境的迫切愛護尤為深切。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封志明在馬家弄村考察時感慨說:“這里的垃圾分類,是北京也比不上的。”
正是對生態環境的苛刻保護,讓安吉成為了成千上萬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數據顯示, 2006年至2014年,全縣旅游人次增加3倍多,門票收入增加4倍多,旅游收入增加10倍多。
安吉是典型,也是縮影。多年來,湖州市堅持不懈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實踐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長興縣,因蓄電池產業發達而被稱為“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
這里一度陷入了污染之殤。由于粗放的生產方式,產生了大量的污水、鉛霧等,在浙江省“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中,長興蓄電池行業名列其中。
痛定思痛,從2005年開始,長興縣開展了3次蓄電池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從225家減少到16家,但產值增長14倍、稅收增長6倍,并出現了天能、超威兩家銷售超500億元的上市公司,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參與了《浙江湖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相關編制工作的湖州市發改院副院長陳曉認為,既要加快發展,又要加強保護,探索和破解這一難題的唯一出路,在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湖州有條件在全國先行先試、率先突破。 ”
可喜的是,從2003年建設生態市目標確立以來,湖州一直在“破立”之間尋找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
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湖州市先后開展了“811”環境污染整治、治水治氣治礦、“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一系列行動,在解決環境突出問題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
投入20多億元,關停搬遷了太湖沿岸所有工業涉污企業;投入3億元,安置近200戶太湖漁民,每年減少直排太湖污水60多萬噸;去年,又啟動了總投資近100億元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四大骨干水利工程……
大力度的治理,迅速讓南太湖恢復了“江南明珠”的美貌,同樣也吸引了投資者紛至沓來。
摘下全球十大最佳摩天樓建筑第三名的湖州新地標月亮酒店、富有江南水鄉風情的湖濱碼頭……美麗的南太湖風光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領下,伴隨著諸多像太湖治理這樣的鐵腕措施,湖州市“綠色產業化、產業綠色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傳統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占比由2006年的26.9%下降到目前的19.3%;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則達到了25.4%,這一加一減之間,印證的正是湖州發展方式的轉變。
到過湖州的國家環保部前部長周生賢,在聽取了湖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后,盛贊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融合的典型”,并稱“湖州今天生態文明建設要走的路就是全國明天要走的路子”。
回眸過去的一年,無論是為全省鄉村旅游制定標準、榮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還是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綠色出行系統建設工程……十大示范工程的全面鋪開,正成為湖州建設示范區的主要抓手。
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無先例可循,需要的是創新的勇氣和堅持的恒心。
在這樣一張白紙上,湖州探索著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途徑和方法,為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累積經驗、提供示范。
共建中探索創新樣本
隨著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確立,讓湖州的發展理念實現了從“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跨越。
2014年11月,中央黨校舉辦了湖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培訓班,這是一次特例。
5天時間、11堂講座,中央黨校按照廳局級主體班標準為本次培訓安排師資,向全市66名縣處級和科級干部傳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理論和專題解析。
在強化主政者生態文明理念的同時, 269萬湖州人也有了自己的《市民生態文明公約》……從政府部門的大力倡導,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從各個層面的綠色創建,到遍布城鄉的低碳方式;從層出不窮的環保活動,到一舉一動的環保行為……生態文明的接力傳承,已在湖州大地匯成了一首宏大的交響曲。
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不僅是一個目標,還應內化于每一個人的心中。

湖州南太湖美景一瞥。圖/受訪者提供
在湖州市委確定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五個重點中,把增強全民自覺、構建健康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文化基礎,要求廣泛開展各類生態創建活動,積極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注重節約、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
文明的內核,是人的觀念與行為的集合。當生態文明因子逐漸聚攏并最終成為主導因素時,生態文明時代也就指日可待了。
青山綠水,天賜之福,每一個人舒適地享受;青山綠水,更需要每一個人精心呵護。
欣喜的是,湖州人對“綠色”的追求從不放棄、從未止步。
每年三四月間,太湖南岸又迎來了多場放養“食藻魚”的活動,一條條花白鰱游入太湖中,吞食藍藻,凈化水質。“守護母親湖,共放食藻魚”認捐活動,在湖州市已經延續了6年,每年都能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這一活動的波及力,已涵蓋整個太湖流域。
湖州市從2008年開始評選民間環保公益使者,至今已連續七屆。在這些“使者”中,有熬夜編寫生態文明教材讀本的教師,有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組織環保公益活動的公益達人,有堅持騎自行車出行撿拾垃圾的民企老總。

2010年4月25日,眾明星在南太湖放養“食藻魚”。圖/CFP
如果說通過強化理念能夠達成全民共識,那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便能夠為示范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在創新這塊空地上,湖州制定出臺了先行示范區制度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統籌安排各項制度建設,并確定當前重點突破的六項制度。
——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委托其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目前已完成數據收集工作。
——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制度。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考核評價制度,對保護生態為主的區域,取消地區生產總值指標考核。2015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比重達到30%。
——編制環境功能區劃。把國土空間依次劃分為自然生態紅線區、生態功能保障區、農產品環境保障區、人居環境保障區、環境優化準入區以及環境重點準入區。
——環境保護市場化機制。搭建環境資源要素交易平臺,建立市級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中心,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環境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建設用地畝產效益評價綜合應用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需實際和資源稀缺性的階梯用水、用電、用氣價格制度。
——促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辦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決策、環境保護、示范創建、信息公開、宣傳培訓、監督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提高公眾參與度。
……
從湖州來講,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把湖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積極探索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綠色發展之路,努力讓產業結構變“新”、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