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年薪少則數十萬,多則過百萬,出則豪車,入則豪宅,左右房價跌落,背靠高利潤行業,高管職位光鮮亮麗……
這是外界對房地產企業高管群體的典型印象。
就是這樣一群人,過去一兩年中紛紛選擇離職,幾乎在房地產行業掀起了一場高管離職潮。博勢智庫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期間,A股147家上市房地產企業共有191名高管離職。
房地產高管因何集中出走?一千個離職者,或許就會有一千個離開的理由。但不容回避的是,在光鮮職位的背后,是房地產市場頹勢帶來的巨大沖擊——績效考核壓力大、薪資驟降等。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傳統房地產經營模式難以為繼,企業利潤率下降,面臨轉型。而在整個行業轉型過程中,一些不適應新體制的高管們,可能就會被甩到業外。
離職率最高
3月份,以一篇題為《擁抱最美時光,尋找最初的夢想——寫在告別萬科、即將創業之際》的深情長文,萬科集團副總裁毛大慶向外界宣布了自己離職和新的去向。
如今,他的身份是優客工場創始人、董事長。
除選擇高調創業外,互聯網企業也是眾多離職者的理想去處。萬科金牌董秘肖莉去年加盟成立僅3年的互聯網房地產服務平臺“房多多”,就是其中的代表。
過去一年半時間里,眾多明星高管紛紛離開房地產行業。博勢智庫梳理顯示,去年初至今年3月底,147家上市房企共有191名高管離職。

去年初至今年3月底,147家上市房企共有191名高管離職。
關于房企高管離職潮的調查,克而瑞信息集團針對108家重點房企人事變動也有一份數據。
2014年,該108家房企出現129次人事變動,遠高于2013年的69次人事變化,其中,辭任、辭職的高管人數為48人,涉及萬科、龍湖、招商、碧桂園、佳兆業等大型房企,涉及職位有總經理、副總裁、總裁、主席等。
從2013年下半年起,關于房企高管離職的新聞就屢見報端,2014年更被稱為“高管離職年”。
《房企離職潮:不足一月60家上市房企80余高管出走》、《樓市裂變:80余房企高管“離職潮”洶涌來襲》……房企高管離職受到的關注,僅從這些新聞標題就可見一斑。
對于這樣的數據,與媒體的反應不同,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秘書長楊樂渝并沒有表現出太多驚訝。“作為離職率最高的行業之一,房地產行業在正常年份的年離職率也超過30%。”他說。
在他看來,離職率與職業經理人的用人機制有一定關系。
在傳統房地產企業中,一般采用項目負責制,當職業經理人負責的項目結束后就會被調到其他項目。“如果新開工的項目較少,他們的去向勢必就會受影響。”
實際上,與高管相比,基層員工的離職率更高。
已經在房地產領域工作了20年的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在房地產銷售一線,工作三五年已算是老資格了,多數員工會在一年內選擇離職,相比之下,中高層的穩定性要高一些。
生態變了?
據楊樂渝觀察,在國家鼓勵創新、全民創業的大趨勢下,加之“互聯網+”催生出大量商機,使得很多職業經理人選擇離職創業。
與創業者通過主動離職實現華麗轉身不同,一些高管在離職潮中被迫離開。博勢智庫的統計數據表明,大部分高管因個人原因或者工作變動原因離職,但也有13.61%的高管因政策要求而變動崗位。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次離職潮的出現與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密切相關。
據克而瑞信息集團聯合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顯示,20家樣本公司中,僅有8家企業100%達成年度目標,另外12家企業完成率基本在76%到90%之間,完成率最差的僅有76%。其中,華潤置地、保利地產、富力地產、遠洋地產等幾家企業完成率在90%以上,而中駿置業、榮盛發展兩家公司完成率不足80%。
市場不景氣時,公司高管無疑會面臨巨大壓力。“很多公司都有相應的處罰措施,任務量完成不了就可能面臨被減薪減傭,甚至被調整崗位或裁員。這種情形下,高管們難免跳到其他行業,這種離職更像是一種逃離。”黃韜分析說。
“受市場因素影響,銷售崗位高管被動離職者較多。”楊樂渝談道,市場不景氣導致沒有足夠多的產品可以銷售,從而銷售業績達不到目標。上市公司以業績作為考核指標,銷售總監和分管銷售的副總經理離職率很高,這恰恰反映出市場的變化。
除了市場不景氣外,楊樂渝談道,造成高管離職潮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房地產企業在加速轉型過程中帶來的整個產業人才結構的巨大變化。傳統房地產企業越來越多轉向輕資產運營模式,更多轉向服務環節,而傳統的銷售、制造環節比重便會下降。由于轉型前后的服務標準和模式完全不同,前者更注重速度,后者更強調服務質量。轉型后的企業對人才的知識體系、思維體系和綜合素質都發生了相應轉變。
“生態變了,對人才的要求也變了。”楊樂渝說,這種轉型勢必給高管們帶來全新的挑戰,這首先就表現為房企高管的集中離職潮。
“坐等收錢”已不可能
“拿地—蓋樓—坐等收錢”,這是傳統房地產企業的盈利模式。在毛大慶看來,這種模式支撐企業發展的階段已經終結,現在的房地產行業已由“黃金時代”進入了“白銀時代”。
經歷了幾輪救市政策之后,最近幾個月,房市開始逐漸走出去年以來的低迷期。黃韜透露,剛剛過去的5月,無論是成交量、成交價格,還是市場占有率都再創新高。
“三四線城市依然比較低落,但一線城市的銷售還是很理想的。黃金時代雖然終結了,但白銀時代也可以做20年,沒有必要過于悲觀。”黃韜說。
然而,從利潤率數據來看,房地產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此,黃韜分析,前些年開發商的純利潤是20%到30%,現在只有10%左右,而最好的時候(20年前)開發商能賺到50%的純利潤。
未來,隨著剛需人群的縮減,勢必造成需求量下降,加之原有供給較多,傳統房地產企業盈利空間越來越小。這種情形下,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開始進軍養老、文化旅游、產業園等服務行業。
毛大慶建言,在“白銀時代”,不動產業發展應該更多著眼于,用互聯網思維下的大服務體系盤整存量資源,提升資產、資金、人才互動效益,以此激發挖掘全社會智慧力向生產力轉化。
“如果現在還將房地產理解成買地、賣地、建房、賣房,那這個行業就危險了。”楊樂渝談道,應將房地產看作一個平臺,這是未來的新型房地產。無論商業、寫字樓、產業園、養老、文娛等,還是人們的生活,都要建立在此基礎上。
目前,一些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已經在新的領域做得風生水起。除房地產開發外,他們開始大力進行金融投資、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醫療、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元化投資,嘗試新的模式,尋找房地產企業轉型的優化路徑。
還有些房地產企業開始對組織體系進行深刻變革。例如,推動合伙人機制的落地。“合伙人模式要求職業經理人對自己負責的項目跟投,有些高管不適應,不認可、不接受這種模式,現在離開的也有。”楊樂渝說。
跨界人才
企業利潤率下降,勢必影響高管們的薪資水平。博勢智庫統計數據顯示,招商地產、保利地產、萬科和金地集團四大標桿房企中,除金地集團的高管年薪與2013年基本持平外,其他3家房企高管2014年的薪酬都有所下降。
其中,萬科高管平均薪酬降幅最大,達到39.23%;其次是招商地產,高管平均薪酬下降21.23%;保利地產高管的平均薪酬則下降了17.02%。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2014年的薪酬為1045.6萬元,較2013年下降達34.24%。
壓力增加,薪酬降低,這樣的頹勢下,房地產行業的吸引力是否還有那么大?
“雖然一直有唱衰房地產行業的聲音,但整個行業并不至于被消滅。”黃韜談道,以明星高管為代表的個人英雄時代已經走向終結,現在是團隊協作的時代。比起明星高管,現在的企業更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
實際上,明星高管們集中離職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的新興力量加入。據楊樂渝觀察,與以往不同,房地產公司在招聘時會選擇一些看似和房地產不相關的人才,多數都是跨界的復合型人才。“人才需求變化,導致人才結構的變化,這是很正常的人才機制調整。”